山東號稱「齊魯之邦」,齊國比魯國強,為什麼簡稱卻是「魯」?
我們知道,山東省,號稱「齊魯之邦」。這是因為在先秦時代,主要是春秋時期,山東省境範圍內,有兩個主要的諸侯國,就是齊國和魯國。這兩國做鄰居做了幾百年,對後世仍然有持續的影響力,所以到今天,山東省仍然用「齊魯」來代指。
山東省是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之一。這34個省級行政區,各有一個「一個字」的簡稱。這其中,山東省的簡稱是「魯」。那麼問題就來了:同樣是山東省境內的主要諸侯國,而且長期以來都是齊國比魯國強大得多,在山東省境內佔有的面積也比魯國大得多,為什麼山東省的簡稱是「魯」而不是「齊」呢?
的確,先秦時代,齊魯兩國基本上是以泰山為界,泰山以北為齊,泰山以南為魯。齊國兼并了東方的一系列小國,國境直到大海,佔據了今天山東省一多半的面積,而且在春秋戰國時代,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大國。而魯國在初封之時多少還能跟齊國抗衡,可是後來每況愈下,國土日蹙,最終為楚國所滅。至少從聲勢上來說,齊國比魯國強得多吧?那為什麼代表山東的不是齊呢?
最容易想到的原因,就是魯國出了個孔夫子。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夫子的影響力自不待言。他的先祖是商朝貴族的後裔,雖然不是魯國土著,但他是魯國人,在魯國的國都曲阜,生於斯,長於斯,後來成了曲阜的代言人,更成了中國文化的代言人。這樣的地位,難道撐不起魯國的聲望嗎?
還有論者說,實在是因為魯國是封了周公旦於此,是周朝的同姓諸侯,跟周王室的關係更近,於周朝的禮儀、典章、制度等等,傳承得最全面。孔夫子「述而不作」的,就是周朝的傳統,即所謂的「吾從周」,他所精研的周禮,很大程度上就是得自魯國的傳承。
相比之下,齊國是姜太公的後裔,雖然地位尊崇,但畢竟與周天子不同姓。齊國疆域東到大海,盡魚鹽之利,又重視工商,這都跟周禮背道而馳。雖然在當時齊國的國力比魯國要強,但要論文化軟實力,論對後世的文化影響,那自然是魯國要更勝一籌。
可是,這些都屬於事後諸葛亮了。可能另外一種說法,才更接近事實。這就要問一下這些省的簡稱是用來幹什麼的了。
據說清末建設電報的時候,因為電報成本較高,所以發電報時就要惜字如金,提到各省的時候,就需要用一個字代表,於是,就要各省上報簡稱。由於直隸省為各省之首,「直」接「隸」屬中央嘛,所以第一個上報,用了「冀」這個字。而山東本來是想報「齊」的,可是「齊」與「冀」讀音有些相似,為了避免引起的歧義,於是山東省的簡稱就改成了「魯」。
這個真實與否,我並沒有查證,但是可信度倒是似乎高了一些。只是如果真的是這樣,是不是不免又有一問:為啥一開始想用「齊」而不是「魯」呢?
其實仔細看看這個故事,如果當真屬實,也只能說明,一省簡稱用一個字,多半是因為當時技術條件的局限性。即使當今技術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那個限制,但是因為用這一個字成了習慣,也就成了既成事實。
可是,我們同樣要問:為什麼一個省就該用一個字來代表呢?「齊魯之邦」,用「齊」就用不了「魯」,用「魯」就用不了「齊」。類似的情況還有,比如陝西省的簡稱現在多數用的都是「陝」,而不是「秦」,湖北簡稱用的是「鄂」,而不是「楚」,這讓鼎鼎大名的秦、楚大國情何以堪呢?事實上,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都沒有出現在各省的簡稱之中,這算不算是一種遺憾呢?
齊魯兩國各有各的文化脈絡,各有各的風骨,傳承至今,都融入了當今的社會之中。用一個字當然代表不了一個省,頂多只是一個代號。只是當我們用這個代號的時候,不要被它「代表」了就好。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山東省為何要簡稱「魯」,而不簡稱「齊」?齊國不是更強大嗎?
※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的齊國,為什麼會走向衰落?
※齊國討伐魯國,此人殺了妻子,以消除魯君疑慮
※聯秦伐宋攻齊:戰國末期,蘇秦為什麼對齊國恨之入骨?
※長勺之戰中為什麼弱小的魯國能戰勝強大的齊國?
※魯國一直都是齊國的菜,為何最後卻讓楚國給吞併了?
※此國祖先來自中國齊國,對龍崇拜,國徽和國旗暗示嚮往回規中國?
※齊魯之爭他以手中之劍力挽魯國頹勢,卻也成就了齊國的霸業
※想不到戰國時齊國如此強大,打進函谷秦國求和,佔領燕國吞併宋國
※大將蒙恬,來自齊國為何三代四將效忠秦國?
※魯國干不過齊國?建國之初就有人預言。他的根據是什麼?
※春秋五霸中,為什麼是齊國首先稱霸?
※一毛齋:他是齊國四寶之一!一手策划了「齊國稱王」!
※春秋五霸對應世界五大國,當今世界誰是晉國、秦國、楚國和齊國?
※強大的齊國為什麼會被弱小的燕國幾乎滅國?
※戰國七雄對應世界各國,當今世界誰是秦國,楚國和齊國?
※齊國名將田忌為什麼被污衊謀反?
※為什麼齊國只是消滅了宋國,就遭到了五國伐齊?
※揭秘函谷關之戰齊國為什麼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