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名號大盤點,組團打怪共享一雅號是時尚
水泊梁山上的好漢各自有著獨特的標籤--綽號,他們或是以技能為號,或是以神獸為號,或是以古人為號,凡是差不多搭得上邊的,以人物相匹配的,都是用來做了揚名江湖的「萬」。
三國歷史人物雖然不用行走江湖,對於名號也是格外看重,有一個在外的好名號,不僅是說來唄有面子的事,而且還是為自己的人生事業博取更多資本的好媒介。
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名號,有些大人物也不屑於給自己安上什麼名號,但是能夠擁有名號的人,也絕對不是一般兩般人,畢竟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可以擁有一個叫得響的名號。
黃巾之亂的始作甬者,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的名號是自己給自己加上的,即我們所熟悉的「天公將軍」、「地公將軍」、「人公將軍」。
正如當年張角「大賢良師」的稱號,出自於《太平經》中「眾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的說法,三公將軍的稱謂,也是參考了這本黃巾社團行動指南聖經里的「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氣極,然後歧行萬物治也」的提示。
三公將軍鬧出的動靜倒是不小,只是可惜了成效不大,倒是為各地諸侯軍閥的崛起大開方便之門,為他人做嫁衣裳。
三國三大巨頭之一曹操倒是不用名號來為自己正名的,與他相關聯的最為出名的是一句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另外一個版本為「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說到曹操,不得不提,曹操很是喜歡給自己的優秀部下們貫以名號,而且還是以古人做為類比,既是顯擺了自己,又提升了手下的知名度。
以武力而知名,絕對稱得上「勇冠三軍」的許褚,曹操對他的評語為「此吾樊噲也。」《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此也是頗有同感,稱許褚為:「抑亦漢之樊噲也。」
歷史上的許褚絕不是浪得虛名之輩,他的另外一個名號,更是讓時人敬畏,即使勇悍如馬超也不敢妄動。
《三國志》記載,渭水之戰時,曹操與韓遂、馬超等人會面,其他人不跟隨,就只帶了許褚。
當時,「(馬)超負其力陰欲前突太祖,素聞褚勇,疑從騎是褚。乃問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顧指(許)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動,乃各罷。」
馬超之所以問起虎侯,是因為許褚在曹操軍中
「力如虎而痴」,被稱做「虎痴」的緣故。
與許褚齊名的典韋,也是得到了陳壽「漢之樊噲」的評價,《三國演義上》曹操稱之為「古之惡來」,歷史上典韋的武力值確實很高,當時軍中傳言:「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曹操手下重要謀士荀彧,年輕時曾被當時的南陽大名士何顒稱做是「王佐之才」,曹操更是將其稱做「吾之子房,」可見其謀略對曹氏集團的影響力。
拜《三國演義》所賜,說起「白馬將軍」,很多人會想起趙雲、馬超,中國古代演義小說里不乏這樣風度翩翩、玉樹臨風的小鮮肉式樣將領,又陽光帥氣又本領高強,誰能不愛呢,但他們卻不是以此為名號的。
三國歷史上最為人熟知的「白馬將軍」當屬手中握有一副好牌卻非得裝逼硬生生將其打爛的公孫瓚。
據《英雄記》的說法,因為公孫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他所率領的精銳部隊,也因為都乘白馬,被稱做為「白馬義從。」
非常巧合地,三國時代還有一個人,也擁有了「白馬將軍」的頭銜,即龐德。
曾經是馬騰、馬超部署的龐德投靠曹操後,很是賣力,後來在與關羽的交戰中,還射中了關羽的額頭。
當時,龐德常常騎著白馬出戰,關羽軍中的軍士對其十分忌憚,因而叫他「白馬將軍。」
龐德最終為關羽所殺,據傳聞,鍾會伐蜀,他的兒子龐會也在軍中,蜀亡後,龐會滅了關羽全家,做得真夠絕。
曹操帳下五子良將之一張遼是各方面能力最為全面的一個,各項功績突出,光榮事迹說不完,就是病了,孫權也不敢小視。
曹操倒是沒有拿古人來類比張遼,他的兒子曹丕子承父業接過了班,一次在聽取了張遼對吳作戰的戰況後,曹丕對身邊人誇讚說,張遼就是「古之昭虎。」
與曹氏家族很是親近的夏侯家族不乏精英人物,其中夏侯淵與夏侯惇知名度都很高。
夏侯淵的才幹不小,打仗也很有一套,當時曹操軍中就有流傳有關他的評論:「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曹操評價他「虎步關右,所向無前」,並引用了孔子的話「吾與爾不如也」,來表示自己也是比不上夏侯淵的。
同樣這麼一個人,後來在曹操口中又得到了極其反差的評價。
夏侯淵率軍作戰很勇猛,一往無前,不僅親自作戰在前,而且一次在與劉備的交戰中還跑到軍前去修補鹿角,曹操知道後,就說夏侯淵不懂得用兵,做為主帥都不用親自上陣,別說去補鹿角了。
與此同時,曹操還提到了夏侯淵在軍中的一個不怎麼好聽的稱呼:「白地將軍。」
這個名號,十分損,白地就是沒有植物生長的土地,簡直就是在說這個人一無是處。這顯然與夏侯淵的作為是不相稱的,所謂軍中傳言,可能更多的還是曹操恨鐵不成鋼的罵語。
夏侯惇在曹操軍中的地位不比夏侯淵低,能力也不賴,只是在注重相貌的當時,因在征伐徐州打呂布時被人射中左眼破了相,心裏面不禁留下了疙瘩。
夏侯惇與夏侯淵差不多同時做的將軍,當時軍中軍士私下稱夏侯惇為「盲夏侯」。
本來就心理陰影面積無窮大的夏侯惇,被說到了痛處,照了下鏡子越看越怒,直接將鏡子扔在了地上。
曹操軍隊中最為精銳的部隊,當屬虎豹騎,能夠統領虎豹騎的人,多是曹氏家族人,親信中的親信,曹休就是其中之一。
曹休是曹操的族中子弟,因天下大亂,跑到了吳地避亂,曹操在兗州起兵征伐董卓,曹休又從吳地「千里走單騎」回到中原投靠了曹操。
曹操當時對身邊的人說曹休是曹家的「千里駒」,並讓他與曹丕同吃同住,像自己的親兒子對待。
同是五子良將之一,徐晃的功勞僅次於張遼,三國時期的幾次大戰役他都是親身經歷者,很有發言權,特別是樊城之戰,擊敗了「水淹七軍」的關羽,更是可以與張遼當年的合肥戰役相媲美。
曹操對徐晃很是看重,樊城之戰後看到徐晃的軍營布置,曹操誇讚徐晃,大有「周亞夫之風。」
與此相類似的,當年五子良將之一張郃的棄袁投曹,也是被曹操解釋為:「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
這兩次曹操又是以古人來與屬下做比較,既然屬下都是「周亞夫」、「韓信」了,曹操本人又是做何解呢?
曹操的眾多兒子中,曹彰比起曹丕、曹植、曹衝來知名度要低些,歷史上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卻是不比這幾位低的。
曹彰好武,個人武力值不低,喜歡為將的他,也經常性出外征戰,打得遼東鮮卑大人軻比能都只能是乖乖降服。
曹操對這個兒子另眼相看,並稱之為「黃須兒」,可說是十分地喜愛。
雖沒有列入五子良將,卻沒能影響李典曹操軍中的威望,以徐晃等人的治軍嚴厲有所不同,多了幾分儒雅氣質的李典,更多的是一副和和氣氣的形象,即使有了功勞他也不去和人爭,對於那些「賢大夫」他很是尊崇,沒有一點「為上者」的驕氣。
因此,李典在曹操軍中被人們稱做「長者。」
江東基業的開創者孫策,得到的好評較多,諸如袁術的「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曹操的「猘兒,謂難與爭鋒」、劉曄的「孫策多謀而善用兵」,而《三國演義》上更是給他加上了「小霸王」的稱號。
這個稱號,雖然是虛構的,和被孫策絞殺的吳郡太守許貢的評論很是接近:「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
不知道,這是不是「小霸王」的由來?
《三國演義》上描述孫權相貌,用到「方頤大口,碧眼紫髯」,因而他也被人叫做「碧眼兒」,歷史上「碧眼」的記載是沒有的,倒是紫髯確實是存在的。
合肥戰役大勝後,張遼問抓到的吳軍俘虜,交戰過程中,所遇到的那個「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什麼人,吳軍俘虜老實交待說,那就是孫權。
評價孫權最到位的是陳壽,他說孫權「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實在是看透了這位並不怎麼地道的仁兄。
孫策的好哥們,江東四傑之一周瑜因為長得「小鮮肉」而又精通音律,當時江東盛傳「曲有誤,周郎顧」。
當然,民間流傳最廣的,卻是將他深深誤讀的「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同是四傑之一的呂蒙,在聽取孫權多讀書的建議後,完全是自學成才,這倒是讓四傑之一的魯肅「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再也不以當年的「吳下阿蒙」來看待了。
蜀漢開國皇帝劉備不失為一代人傑、雄才,曹操將他視為最大的對手(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孫權認為他是最大的合伙人(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兩位大佬的話,確實講到了點子上。
而若是要講最為傳神、最為貼近,個人只服這一句:「劉備以梟雄之姿。」(周瑜)
諸葛亮與龐統的「卧龍」(也有作伏龍)、「鳳雛」名號,雖然是經由司馬徽之口說給劉備聽的,這兩個稱呼卻是當時的荊州隱士龐德公起的。就連司馬徽那個有爭議的是「水鏡」還是「冰鏡」的稱號也是龐德公給加上的。
司馬徽的另外一個名號,是後來的人們無償大奉送給他的,因為對別人從來都是說好話,原則性不夠,他又被稱作是「好好先生。」
諸葛亮被稱作為「龍」,他的哥哥為東吳效力的諸葛瑾則被稱作為「虎」,另外一位同輩的族中子弟在曹魏當官的諸葛誕則被稱作是「狗」。(並非貶低。)
這三個稱謂,《太平御覽》就有提及:「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諸葛家族人才輩出,風頭可謂無限!
《三國演義》隆重推介史書上沒有提及的「五虎將」稱號,冠之以「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頭上,其實不怎麼過。
關羽、張飛是公認的「萬人敵」,《三國志》著者陳壽這麼說(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敵對陣營中的程昱(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郭嘉(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也是這麼說,兩人的驍勇確實是天下聞名的。
陳壽評價說關羽「剛而自矜」、張飛「暴而無恩」,人格缺點所在,最終導致了兩人自身的覆滅。
關羽的驕傲是浸在骨子裡的,當年馬超歸降,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武藝才幹可以和誰比較,言下之意,就是想知道聲名在外的馬超和自己比怎麼樣?
諸葛亮這和事佬就是拉偏架的,在回信中寫道:「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顯然地,這個答案令得關羽很滿意,常常地拿出信來給周圍人看。
信中所提及的「髯」,即是因為關羽長著一副漂亮的長鬍子,諸葛亮才這樣稱呼他。這也是關羽被稱作為「美髯公」的由來了。
關羽對黃忠也不怎麼看得起,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被封為前將軍,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拒不受命,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最終還是經費褘的勸解,才平息下來。
正如諸葛亮曾經提到的,黃忠的名望是比不上關羽、馬超的,但黃忠也是勇冠三軍的人物,陳壽在《三國志》中將他和被送上神壇的趙雲比做漢時期的灌嬰、夏侯嬰也是很是適合。
至於諸葛亮給關羽信中提到的堪比古人英布、彭越可以與張飛比肩的馬超,在當時人眼中也是很強悍的,曹魏名臣楊阜說他有「(韓)信、(英)布之勇」,很得羌人的敬重,曹操更是說:「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熟悉漫威電影的人,應該知道他們構建所謂漫威電影宇宙模式很套路,往往先是每個超級英雄單幹,然後才是組團打怪。
三國歷史人物,除了自身獨享名號外,有些還覺得一個人威力不夠以組團的形式,聞名於世人。
曹魏重臣華歆年輕時與邴原、管寧交好,時人稱之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
三字之於三國,似乎是個吉利數字,以三為標記的人物還有不少,比如說文學上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政壇上的三馬(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來到醫學界則是「建安三神醫」華佗、張仲景、董奉。
華佗是當之無愧的神醫,他的各種「先進事迹」傳遍大江南北;張仲景更是擁有著「醫聖」的頭銜,一部《傷寒雜病論》拯救了不少世人;諸多傳說包裹著的董奉,不僅留下了「虎掌」典故還是杏林故事的男主角。
以建安為標題的還有建安七子,建安年間(196-220年)三曹之外的七位文學家,可以說是代表著當時文學界的最高水平。
「七子」稱號,出自曹丕所作的《典論》:「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建安七子中,命運最為悲催的是孔融,因為多嘴以及不合時宜被曹操所殺,其他人均是依附在曹魏陣營中,和曹氏家族共榮辱。
以七字為名的,建安七子外,還有竹林七賢,只是那已經是三國末年晉朝初期的人物了。
將時間往前推點,延伸到東漢末年三國初期,則是有「八廚」、「八及」、「八顧」、「八交」、「八俊」,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是我們熟知的劉表同志,同時位列了「八交」與「八俊」。
人的名,樹的影。
名號雖然不是萬能的,有了名號畢竟就有了「先聲奪人」的優勢,做起事來也就方便得多,所謂「聲名遠播」,要的就是這個功效。
當然,其中也不乏諸多濫竽充數的名不符實者,自身能力與在外名聲的不匹配,本就是具有「捧殺」傳統的中國特色。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中國唯一一座被黑人「組團佔領」的城市
※盤點NBA聯盟5大悲劇巨星組合,並不是巨星組團就能贏的
※二戰時期日本的第一窩囊廢師團,像組團旅遊的
※《海賊王》要成為有名的大海賊,這三種組團方式是必有一種!
※大爺大媽「組團攔婚車」:別以「討彩頭」為名耍流氓了
※一個蒙古人組團修了三部史書,產量勝過每個漢人史官
※韓國組團撈金,中國人傻錢多嘛
※大頭男星吳亦凡得冠,2年換10組團隊!網友:分析各種條件辦案!
※5個人組團街邊炒螺店吃宵夜,180大洋7個菜大夥吃得倍兒棒
※盤點全球十大令人嘆服的天才孩童,別人家的孩子組團拉仇恨!
※十人組團每人每月存兩角錢,這種救國方案可行嗎
※5人組團「盜銷一條龍」 3年盜挖古墓47起
※3人組團一夜盜3輛電動車
※太彪悍,這個亞洲小國在一千多年前,組團向中國「借種」改良基因
※孕婦組團偷竊,兩天成功七八起,最小的只有16歲
※日本組團到中國參賽最小僅12歲,國乒送大禮仍無緣最想要的冠軍
※京東與廣葯集團達成戰略合作,14大知名品牌組團建館
※這部日劇腦洞大開:九個情婦組團追殺渣男
※組團游去張家界,一個人大概的費用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