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貨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一章
陽貨第十九:予欲無言章
【原文】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解讀】
孔子教人,豈能無言?整個《論語》除了直接的言說,便是行為的記錄,又怎麼可能無言?然而孔子確實對子貢講,他不想再說話,並以自然而喻,自然未曾說話,但四時行,百物生。也許是因為子貢執著在老師的話語中,並迷失於其中吧。
人的語言是認知與感受的表達,不是認知與感受本身。只是人因其表達,進而以表達為認知與感受,言獲而心安,語言成為人的家。人如以語言為家,似乎又真的忘了家。也許人在講許多話的同時,還應常常無言。
陽貨第二十:孺悲欲見孔子章
【原文】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解讀】
託病不願見客,似乎很不誠;繼而又瑟又歌令來者聽到,似又很坦誠。誠如何表達,才能恰到好處,恐難有一定之規,總需因境遇而定。
據《禮記》,孺悲曾隨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也是因此而寫的。孔子如此警示孺悲,具體原因不得而知,想來總是他有什麼事是做錯了的。
老師教學生,按常理,應當循循善誘。但既是常理,便也有不尋常的。孟子曾經講,教育的方法是多樣的,對某些人不屑於教誨,也是一種教誨。此章便是一種特殊教法。
陽貨第二十一:宰我問三年之喪章
【原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解讀】
父母去世,之所以服三年喪,按孔子的解釋,是因為孩子出生頭三年,需要父母悉心照料。如今小朋友三歲才入幼兒園,也不知是否與此相關。其實,服喪是對父母過世的一種追念,父母生養之恩的報答是很難簡單劃一個時間的。服喪究竟以多長時間為宜,也往往會因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孔子與宰我的討論,核心在於宰我以外在的東西以為取捨,而孔子強調內心情感的自我體會,所謂不甘、不樂、不安。親情的根本在心,如衡以外物,便失其意涵了。
何俊
男,1963生。現任杭州師範大學教授、副校長,兼國學院院長,兼任浙江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哲學與思想史,曾出版《西學與晚明思想裂變》、《南宋儒學建構》、《事與心:浙學的精神維度》、《師英錄》、《不舍國學》等著作。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明德讀經群:227656451
投稿:2943439833@qq.com
微信號:ruxue_qq
※近現代名人故居的楹聯:梁啟超書齋名原來出自這
※一篇文章帶你徹底搞懂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型大小
※陽貨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
※不計較 才是大境界
TAG:騰訊儒學 |
※陽貨第十章至第十二章
※陽貨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
※陽貨第二十二章至第二十四章
※陽貨第一章至第三章
※陽貨第四章至第六章
※陽貨第七章至第九章
※455《論語·陽貨第十七·禮雲禮雲》
※463《論語·陽貨第十七·孺悲欲見孔子》
※454《論語·陽貨第十七·女為周南召南矣乎》
※穿越歷史看孔子之陽貨是個什麼貨
※陽貨為啥非和孔子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