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立坐卧 四種修行方式不可偏廢
歷代關於打坐的論述實在是太多了,且打坐對修行的好處,那些宏談闊論,也著實太多,讓人目不暇接。關於打坐我們要辯證的來看。
文/高帥
一、打坐是修行的四威儀之一
我們的身體的形態,主要有行立坐卧四種形式。這四種形式,佛教常常叫做四威儀。也就是說,這四種基本的生活方式,除了身體障礙與殘疾人外,是每個健康者每天少不了的姿態,少不了的活動狀態。
行立坐卧對人至關重要(資料圖)
既然人人都有這四種基本的生活狀態,它對一個修道者來講,要完成「君子終日乾乾,反覆道也」的煉己築基活動,當然就少不了這四種形態。所以,四威儀的打坐的形態,對修真者來講,是必須有的一種生活習慣,也是必須有的一種修真法門。
我們生活中的四威儀,行立坐卧的四種生活習慣,對人們修行帶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先說打坐這種姿勢,它是最容易實現人們常常說的入靜的效果。
初學者在打坐的時候,往往會走向兩種極端,即散亂和昏沉。入門若採用睡眠的姿勢,按照修真的方法去修卧姿,這極易睡著。而且卧姿時間久了,除了出現昏沉外,還會導致初學者肌肉鬆弛,漸漸養成懶庸的習氣。中醫也講了,久卧傷氣,時間久了,會導致修真者肌肉廢弛,這種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防止修真的危害,四威儀的姿勢,以打坐為入門手段,是歷代修真的基本方法。而站立的姿勢,儘管強健體魄的效果明顯,但不利於獲得修真出現「法財兩用」的結果。對站立姿勢的方法與效果的權威者,當數王薌齋先生論站樁了。他一再告訴我們,站樁的目的,也是為了「銘心究理性,技擊乃其次」的。
所以,根據人心的張弛,修行的降心手段,用四威儀的方法,是以打坐來為初學者的入門功夫,再結合適當的站樁、行拳和卧禪,去一步步地深入修真的進階,四種形式不可偏廢,缺一不可。唯有這樣,才能實現海蟾翁《至真訣》所說的,「只道行禪坐亦禪,聖可如斯凡不然」的修真日常化。
修真日常化(資料圖)
二、打坐對深度睡眠帶來的好處
打坐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也是儒家修齊賓士的法則之一。儒家有:「心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然後復求安,求安即生悟」的安心法門。朱熹還有「守中以制外」的「用中」法則。都是結合打坐去完成的。佛家論打坐,就更是枚不勝數了。對道家來講,張三丰祖師更有精彩的論述,他在《道言淺近說》中特別指出:「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勤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炁穴,乃曰凝神。」,這是為打坐修真作準備工作。
尤其是現代社會的人們,如果懂得睡前稍微收收心,用道家的打坐功夫,去消除一天工作中的各種慾望之心,讓繁雜的心,先安頓下來再入睡,保證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打坐者睡眠的深度,做到夢少而心安,第二天投入到學習和工作當中的精力會更加充沛。
如果打坐的方法正確,不去盲目地意守,又不落空,懂得降心的道理,其好處一定是多多的。
心未清時,眼勿亂閉(資料圖)
三、打坐的道醫理論
人們常說,三分病七分養,這個養主要是指的養心。對於病者來講,由於對疾病的恐慌,往往會憂心忡忡,反而對健康不利。如何儘早懂得養心的方法,還是要依賴於日常的打坐修真,去慢慢給自己培育出一個良好的養心習慣,才能得到深層次的保身、健身價值。
張三丰祖師用道家的黃老思想告訴我們:「心能安,則離火不外熒;腎能養,則坎水不外崩。火不外熒,則無神搖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崩,則無精涸之症,而腎愈澄。腎澄,則命火不上沖;心安,則神火能下照。神精交凝,乃可以卻病,乃可以言修矣。」
這些安心法門,如果結合具體的打坐修真方法去修行,對個人的健康價值,是可想而知的。
四、道門為什麼有禁止打坐的做法
打坐的方法,《呂祖百字碑》講的特別清楚,叫「降心為不為」。意思是說,我們打坐的時候,需要努力做到兩個方面,一是「為」的方法,要用正確的修鍊去降心,不然修真者就什麼也不會,只是傻傻地坐在那裡,容易「落空」,故用「為」的法則,來強調打坐者必須有的金剛手段。
人們又因懂得了「為」的意義,往往就出現現代氣功的那些運氣、守丹田法門,將意識集中於身體的某一個部位,或某一個景象,是墮入了一種「執相」的極端,又走不出來,故祖師強調修真者,要懂得「不為」的妙處。
只有「為不為」的打坐,把握一定的尺度,運用正確的方法,才會獲得降心的價值。故降心的手段,既不能犯「為」的強制性錯誤,也不能犯「不為」的頑空傻坐靜等,才是馴服人心的高明手段,就會出現《呂祖百字碑》說的「動靜知宗祖」的「因有動而方有靜」。
道家打坐是靠正確的修真,得到的「動」的真心,去降伏人心的頑劣,以求得真正意義上的靜的。
打坐如果出現著相與落空,反而會導致欲心層出不窮,就會失去了「真心」這個陽性物質,即「動靜知宗祖」的動沒有了,道家叫孤陰不生,是孤修。
有陰無陽,這最容易出現心腎不交的癥狀,將會給身體帶來很多陰性的危害。如面黃肌瘦,神情憔悴,肌肉乏力,神經衰弱,體冷滑精等。甚至還有盲目從督脈逼氣上行的,用邪說的所謂還精補腦法,實際是亂提起邪火,用心用力過度,會出現咳血、便血、吐血等癥狀,這是符合中醫理論的戕害行徑,是歷代道學家嚴厲批判的「非為養生,實為促死」的偽道、邪術。
所以,道門的一些人士,會根據修真者的具體情況,給出不同的修真法門。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道門的明師,是不是真的懂得「法財兩用」的修真法則。
心靜則息自調,靜久則心自定(資料圖)
五、必須明確打坐的方法與目的
怎麼去打坐呢?道門的長處是用人體本能的呼吸,去馴服修真者的妄心。歷代丹書都有論述,真心向道者,會出現「息停脈住」的反應,這是先天的真心控制呼吸和心跳的成就。
我們知道,人的意識是不能改變呼吸和心跳的。既然意識沒有左右心跳和呼吸的能力,那憑什麼道門就有優勝的手段去修真呢。道家為了探索這個道理,經過千萬年的實踐,總結出人類的元神,才是跟心跳和呼吸一致的先天性主宰,尋找出修真的「真息」的秘密,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將是道家文化利於養生和修真,今後可能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
一旦人們懂得了這個修真的道理,降低心腦管疾病的死亡率,這些所謂的先天性疾病,道家文化是有比較充分的理論基礎的。
《道言淺近說》這樣說:
潛心於淵,神不外游;心牽於事,火動於中。火動於中,必搖其精。心靜則息自調,靜久則心自定。死心以養炁,息機以純心。精炁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游,外三寶不透中而擾,呼吸綿綿,深入丹田。使呼吸為夫婦,神炁為子母,子母夫婦,聚而不離,故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動,常熏蒸於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修真者不要為了打坐而去打坐,更不能期望用稀奇古怪的盤坐,去阻礙人體氣血的正常運行。如果在忍受盤坐的脛骨苦楚時,又怎麼實現「死心以養炁,息機以純心」的真心玄關呢?
打坐的目的是什麼?張三丰祖師在《大道論》中說:
大修行人慾求先天外葯,必煉己以待陽生。用神炁煉成慧劍,採金水勻配柔剛。古人採藥進火,全憑此物。除七情之患,去五賊之害,若無煉己以去賊之患害,則不能常應、常靜,魂魄焉能受制?情慾豈不相干?若要入室施功,臨爐下手,則外火雖動,而內符不應。只因剛柔未配,以此慧劍無鋒,群魔為害,心神不寧,慾念雜起,故乃逐境飄流,致使汞火飛揚,聖胎不結。如使煉己純熟,則心無雜念,體若太虛,一塵不染,萬慮皆空。心死則神活,體虛則氣運,方許求一陽之道,二候之功。
這裡的「外火雖動,內符不應。」,是很多打坐法門容易糊塗的方向性問題。打坐的目的,張三丰祖師說了,是「必煉己以待陽生」。這個「陽生」,丹書又叫壬水,是先天的道心,也叫「金公」,因為金水為一家。而絕大多數人不明白打坐的真正目的,只知道在後天意識的氣脈穴竅上瞎琢磨,難以擺脫識神的的束縛。故悟元師告訴我們:「休從一己費精神,向北還須去接人;喚得金公回故土,身中即有四時春。」
希望打坐的人們,踐行道家的修真原則,不要從一己上,這個後天意識,去白白勞神費力。而應努力向北,去迎接我們的故人,不要再「覓故人不見」(張三丰《青羊宮留題》)。只有換得金公回故土,從西家的金位,回到東家的木位,讓金木相併,則陰陽合一,打坐就不會孤修了,會妙自無生現太極,一團春意暖融融。(編輯:行雲)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文:高帥,騰訊道學專欄作家。)
※地位僅次於老莊的道家經典《列子》該怎麼讀
※「易老莊」太難懂?不妨先讀《淮南子》
※你所追求的富足 是真正的富足嗎?
※丙申年天師府授籙進行時:諸天氣蕩蕩 我道日興隆
※曹雪芹家風仰道「夢紅樓」:書中天機,遺下琅函第幾簽?
TAG:騰訊道學 |
※不修行的修行
※七種修行方式,如何得真法
※修行不能弄錯方向
※跑步是一種修行
※修行是從「修不行」開始的
※修行有四種不退轉
※跑步,一種修行
※五種可以隨時隨地修行用功的方法
※修行的各種障礙
※五種修行心態錯不得
※真正的修行人,修行路上十不求
※修行念佛種種方法 看完不再盲修瞎練
※不懂修行到處跑,若真修行何用跑
※止語是一種修行
※真正的修行人,修行路上十不求!
※騎單車也是一種修行
※南懷瑾:行走坐卧皆修行 哪些「小修行」讓你變得更美好?
※修行的不斷重複可不是套路!
※修行不能只注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