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包容」與「縱容」有什麼差別

「包容」與「縱容」有什麼差別

「包容」與「縱容」有什麼差別



曾經有人請示證嚴上人:「她屢次犯錯,我們要原諒她幾次?」上人回答:「就像父母原諒自己的孩子,你們會原諒自己的孩子幾次?」也有人請示上人:「什麼是包容?長期的包容會不會變成縱容?」上人回答:「包到包不下去,忍到忍不住了,就是最大的包容。」起初聽到上人如此開示時,仍感一知半解,心中依然困惑。心想,每一個人的容忍度與包容量皆不同,標準在哪裡?什麼程度才是忍不下去?什麼極限才是包不下去?什麼情況會變成縱容?疑惑在腦中盤旋,也一直用心思惟,希望轉疑成悟,讓茅塞頓開。

也有人向證嚴上人傾訴:「我出錢出力,別人不願做的工作我都耐煩耐怨地拿起來做,這樣,還有人批評我、誤解我,實在令人不甘心。」上人回答:「你好不容易任勞任怨在付出,這已經做到『忍下去』的功夫,但還要繼續做到『吞下去』,最後還要把它『消化掉』,如此才是真正忍的功夫』。」並說:「只是很會忍還不夠,如果沒有吞下去再消化掉,則忍到極限爆發出來,後果更是不堪設想」。所以古諺才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又說:「忍一時而爭千秋」,而佛家更言:「忍而無忍生法忍」。忍而無忍就是心中沒有忍的念頭,這是意境很高的修惟,也是忍的最高境界。一時忍不住而生氣憤怒,會摧殘自己的身心與情緒,讓腦海與心田混亂不清,嚴重時失去理性而意氣傷人,佛法上稱此為「無明」。


一個懂得修忍辱的人才會孕育包容的力量,而在忍辱中精進者,必定是有容乃大,其形於外的雅量與肚量更是令人高山仰止,如沐春風。修忍辱就得先看破我相,要看破我相之前還得先學習「縮小自我」。四念處有云:「觀法無我」,此乃無上正覺之意境,吾等凡夫僅是「小我」就已是學無止盡,更遑論佛法浩瀚。僅是取其妙法一二,即令終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由於修忍辱者能放下我相、自我縮小,因此他會在挫折與失敗中看清成功之道,也會在得意與成功中學習謙卑,在順逆境的際遇中體會生命無常,更藉忍辱啟發智慧與生命的潛能,因此佛家所言:「修忍辱者得相好之果」即此道理。


看破我相併非「不要相」,而是「不著相」,亦即不著忍辱之相。如此才能將別人的無心之言淡然處之,對別人的無心之過寬容待之,甚至將「人言可畏」轉化為「人言可貴」。一個人如果「心存善意」,那就是生活在吉祥的情境里,一個人如果「心存敵意」,那就是生活在仇恨的情境里。心存善意的人比較會有歡喜心,有歡喜心的人就會有「喜悅之相」,其表現於外者就是「和言愛語」「廣結善緣」。而心存敵意的人比較會有嗔恨心,心懷嗔恨的人因為失去包容的空間,所以不會有包容的雅量,常常排斥異己、苛求別人,因此呈現「乖戾之相」。


一個人會經常重複犯錯,基本上有兩個原因:一為「經驗不足」,一為「習性使然」。無論「經驗不足」或「習性使然」,均屬「能力不足」。一個能力不足的人,他需要我們的包容、善解,甚至是一份關懷與鼓勵,因為當有一天,我們偶爾因學習不力,也成為「能力不足」的人,或經驗不足而成為「犯錯的人」時,我們也是期待別人的體諒、包容與善解,此乃人之常情。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謂之「同理心」。同情心是慈悲,也是事相,同理心則是智慧,才是真理。以同理心啟發寬容的生活智慧,我們才會深深體悟,原來包容是人類性情的空間,包容讓我們表現出好的性情。如果我們凡事將心比心,哪還會有「包容」與「縱容」之分呢?蓋因「心量寬大就可以永遠包容」,「心量不足才會自我感覺縱容」。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如何去檢驗自己的修持?
懺法種類多,這兩種你用了么?
修行,是一種向內觀修
作為佛弟子不可不知的「孝」
為什麼出家師父比我們還忙?

TAG:南普陀寺 |

您可能感興趣

太多的惡習,都是因為別人縱容你
寬容和縱容有何區別?《海賊王》又給我們上了一課
對外「扶貧」也要有硬度!不能縱容菲律賓耍小脾氣!
太多的惡習,都是因為別人太縱容你
心再累,也不要縱容脾氣
心再累,也別縱容自己的脾氣!
網購,你會差評嗎?歸根結底是你一味的「寬容」縱容了賣家!
請你「縱容」他們盡情「搗蛋」吧!
誰給我一世縱容?負盡天下又有何不可
心再累,也不要縱容你的脾氣
誰給我一世縱容
心再累,也不要縱容脾氣!
如來為何無限縱容大鵬精?是因為聽了燃燈古佛的一句話
誰能給我,一世縱容?
你夠了,別再縱容自己的多愁善感了!
誰給我,一世縱容
縱容狗狗不斷的吃喝的背後 原來有這樣感人的一幕
心再累,也不要縱容你的脾氣。
這5件事請別縱容孩子,越大越難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