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濁陰出下竅,頭昏乏力要健脾

濁陰出下竅,頭昏乏力要健脾

脾主升清,是指脾氣向上升舉清陽的作用。「清」,即「清陽」,包括水谷精微、衛氣、精陽之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升清」,是在脾運化水谷的基礎上,將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從中焦向上輸送至心肺、頭目,營養機體上部組織器官,並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若人之脾陽健運,脾氣升舉有力,脾主升清之功能正常,則氣血化生有源,生命活力旺盛。若勞倦過度、飲食不節,導致脾氣虛餒,脾氣升清之力減弱,則頭目清竅失養,可見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四肢懈怠,正如《內經》所言「氣脫者,目不明」。脾氣不能升清,還會影響中焦氣機斡旋,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導致中焦氣滯,而出現腹脹、納獃等癥狀。脾氣不能升清,嚴重者還會出現「清氣下陷」,可見便意頻頻、久瀉久痢等病症。

二升舉內臟氣機

與脾氣「升清」相應的是脾氣「升舉」之功能。脾氣向上升舉清陽的同時,起到了升托內臟,維繫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恆定,防止內臟下垂的作用。若脾氣虧虛,升舉乏力,臨床可表現為脫肛、胃下垂、肝下垂、腎下垂、婦女子宮脫垂等內臟下垂病證。內臟下垂與清氣下陷,中醫統稱為「中氣下陷」。在臨床上,治療中氣下陷證常採用補益脾氣、升清托舉的治療方法,代表方劑如「補中益氣湯」。

三臨床運用

如上所述,臨床上看到頭昏、乏力、視力和聽力下降。此為「清陽」不能「出上竅」,治療當健脾益氣、升舉清陽,可用李東垣之「益氣聰明湯」(黃芪、甘草、芍藥、酒炒黃柏、人蔘、升麻、葛根、蔓荊子)。

若出現四肢無力、倦怠乏力等癥狀,例如重症肌無力。此為「清陽」不能「實四肢」,治療也應健脾益氣、升舉清陽,可用李東垣之「補中益氣湯」(黃芪、人蔘、白朮、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薑、大棗)。

臨床出現惡風、自汗、容易感冒等癥狀。此為「清陽」不能「發腠理」,治療當益氣昇陽、實衛固表,可用「玉屏風散」(防風、黃芪、白朮)。

若患者以內臟下垂為主要表現,兼見氣短、乏力、脈弱等脾氣不足之象,治療仍以健脾益氣、升舉清陽為主法,用「補中益氣湯」或「補中益氣丸」。

若患者久瀉久痢,表現出典型的清氣下陷證,在健脾益氣、升舉清陽的基礎上,還應溫補腎命之火以助脾陽的恢復。治療可用「補中益氣湯」合「四神丸」(煨肉豆蔻、鹽炒補骨脂、醋制五味子、制吳茱萸、大棗)。

喜歡養生加微信XTW119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葯食同源達人 的精彩文章:

消癰排膿敗醬草,排毒祛膿好本草
祛痰開竅小藥茶,風濕祛濕這麼棒
通經散絡懷牛膝,跌打損傷常用藥
燥濕利水是白朮,食少漲滿常用它

TAG:葯食同源達人 |

您可能感興趣

淺析李可老中醫的經典語錄:高血壓病在清陽不升,濁陰不降!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用「仲景瀉心湯」三:胃陽大傷濁陰上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