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之後,我一句「再見」,說了整整五年
點擊播放 GIF/1343K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們會不會想念我。回憶我。帶著笑或是很沉默。這些年來,有沒有人(熊)能讓你不寂寞。」
最近,鄰居谷聲熊寫的這篇文章,看哭了十點君。它講述了一個堅強的女孩,如何面對父親的去世,用五年的時間,與父親鄭重告別的真實故事,忍不住想分享給大家。
至親的死亡,是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的功課。但我們很少人能上好這堂課。
因為,我們往往都不願意去學,也永遠都學不會如何好好地告別!
但在台灣,有這樣一位女孩,她以一本書、一部電影,不僅完成了與父親的goodbye之旅,還讓2000萬台灣人一起參與到這場告別中,讓壓抑多年的悲痛,最終在歡笑與感動中,落幕!
她叫劉梓潔,一個喜歡自稱為「寫字的人」,而不是「新銳作家」、「年輕女作家」之類。
走出至親去世帶來的悲痛,
需要花多長時間?
1年、2年,還是3年……
劉梓潔說:「整整5年!」
2005年,農曆八月十六,月圓人團圓後的第一天,劉梓潔的父親卻離開了人世。
從那天起,思念、悲傷一直纏繞於劉梓潔,雖不外顯,卻因深藏而更難走出。
父親七日之喪結束後,劉梓潔回到了她的城市。
這場死亡的告別,隨著「七日」儀式的喧嘩與荒誕的結束,也變得很輕很輕。
她甚至輕貓淡寫地跟朋友說:「誒,忘了跟你們說,我爸掛了。」以及:「沒關係,我會經常忘記。」
是的,父親的逝去,在她忙碌的生活里,輕得了無蹤影,好像被忘記。
只要不刻意想起,就不曾發生,一如往常。
幾個月後的一日,她坐在香港飛東京的飛機上,看到空服員推著免稅煙酒走過,突然,她不經大腦任何理性信息過濾地,天然地想:回台灣前記得給父親買一條黃長壽。
這個下意識的念頭,只有短得連掐秒錶都不用的半秒鐘,卻讓她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
這時候,她才發現,父親的去世其實很重很重,重得她完全邁不出這個悲痛圈,哪怕只有小小的一步。
這因壓抑許久而瞬間如山洪暴發般猛烈的悲痛,就是獲獎作品《父後七日》的結尾。
2006年,劉梓潔以文字的形式,像「暴露狂」一樣暴露了她的「父後七日」,短短4000字的散文,卻一舉獲得《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首獎,被譽為「開闢了散文的全新版圖。」
不曾想,這短短4000字,她卻寫了整整一年。這一年,也是「第一年」。
為何一篇短文的寫作如此漫長?
除了寫一點,就墜入一次悲痛的深淵外,更重要的是——
劉梓潔決定一反窠臼,以黑色幽默筆法來表達喪父之痛,文中,「七日」間各種誇張、反覆的民俗殯葬儀式,極盡荒誕戲謔之意,完全跳脫你所能想像的親情寫作。
點擊播放 GIF/1273K
為什麼這麼寫?
她說:「家族中的搞笑因子就存在她的血液中。」
父親在世時就愛說笑話,還常開玩笑要把自己的笑話投稿到報紙發表。與此同時,爺爺壓抑的個性,也流於她的血液中,這種壓抑才讓她選擇以寫作為悲傷的出口。
因此,引發熱評的散文《父後七日》中,她以嬉笑怒罵的方式轉化、療愈悲傷,繞過所謂的「文藝腔」,不噁心、不矯情。
她確實做到了她的文字標準:好看、好笑。即便這是一出常理中的悲劇。
點擊播放 GIF/1639K
很快,《父後七日》這篇散文,迅速在網路傳開,一下子,這個虛擬世界,卻因為這場「貌似的喜劇」,淚水浩劫。
這也印證了劉梓潔的那句話:「並不是悲傷的東西講得好笑的就不悲傷。」
此後,台灣出現了一連串如「母后一年」的寫作風潮。這是「第二年」。
2008年,導演王育麟找到了劉梓潔,提出了將《父後七日》改編成電影的想法。
因為「拍一部片子給父親」這個單純的目的,他們倆一拍即合。
當然,劉梓潔也有私心。
她說:「寫文章,希望大家看了好笑,結果大家都覺得很好哭。」因此,她想通過電影的再創作方式,彌補「太好哭」的遺憾。
於是,劉梓潔決定打破原始文本,放棄自傳意味,以電影觀眾為主,做到好看、好笑。
從人物設定開始,她不再拘泥於完全遵照自己的家庭與親身經歷,而是另闢鷹架,這相繼延伸而出的新架構,反倒更生動地映寫了喪葬的百態儀式。
點擊播放 GIF/1509K
但這次改編,她又一次經歷了割捨與掙扎。這是喪父之痛的第二次創作。
她小心翼翼地私密地建構另一個關於「父後七日」的世界,寫好後,才開門,邀請劇組進來。
而這時,導演王育麟又發出了新邀約,請劉梓潔與他共享半張導演椅。她答應了。於是,第三次創作開始,她又一次次陷入悲痛的深淵。
拍殺青戲那天,拍攝地台北深坑,雨一直下。殺青戲有兩個場景。
第一個場景:
讀高中的女兒返家,本來是父親騎著摩托車載她的父親,突然提出讓女兒載她。「不用怕,爸爸在這裡」,歪歪扭扭的行車路線上,灑滿了父女倆人開懷的笑聲。
點擊播放 GIF/1229K
第二個場景:
依舊是女兒載著父親,只是這時的父親已不能言語,已變成一張剛用電腦合成的遺照。
點擊播放 GIF/1253K
戲拍完了,演員已出鏡,攝影機還在轉動,但劉梓潔沒有喊「卡」,壓抑三年之久的情緒終於徹底失控,她哭得撕心裂肺,淚流成海,現場都安靜了……
而這一幕也成為電影《父後七日》中最催淚的情節。
可是,電影的拍攝並不順利。台灣電影大環境一片慘淡,拍一部賠一部的節奏,讓資方都避而遠之。
《父後七日》也不例外。電影拍一部分,再找投資,資金到了,繼續拍……周而復始,2008年拍攝完成80%,2009年完成最後的20%。
就這樣,「第三年」和「第四年」過去了……
2010年,一波三折後,電影《父後七日》終於要上映了。臨了,又有新難題。
因為影片都是披麻戴孝、棺材等內容,為防觸霉頭,大部分影院都拒絕了此片。
最後,只有中南部幾家戲院願意上映。
這讓劉梓潔和整個劇組陷入極度失望中,前後籌備了兩年多的心血之作,難道就此沉於鍋底?
事情往往這樣。到「鍋底」,也意味著要「反彈」了!
僅在幾家冷門小戲院上映的《父後七日》,卻一傳十,十傳百,從南部一路紅到北部,短短三周,票房突破3000萬,成為2010年叫座電影《艋舺》之後,又一部突破千萬的台灣本土電影。
打電話給爸爸,哭著說:「爸爸,我好愛你!」
抑或,父女兩人,起身,什麼都不說,只是將彼此的手握得越來越緊………
電影散場了,這兩個場景,在台灣各大影院,不斷上演。
是的,悲傷可以成為一個人一生的心結。
但在劉梓潔這,卻轉化成為感動千萬人的力量。
然而,「反彈效應」不僅於此。
8月,台北電影節上,劉梓潔首獲最佳編劇獎。
11月,第47屆台灣金馬獎上,劉梓潔再度憑《父後七日》斬獲「最佳改編劇本獎」。
也是在2010年,《父後七日》同名小說集出版了。
這是「第五年」。
整整5年時間,
「父後七日」的喪葬儀式
被冠以散文、小說、電影等形式,
不斷重演。
劉梓潔以這些形式彌補父女間來不及凝聚的感情,
一再跌入悲痛的深淵,
也因此一再得到救贖。
儀式的意義,
就是解放感情。
最後,
在最瘋狂最感人最療愈的2010年,
劉梓潔可以和父親好好告別了!
和千萬台灣人一起。
而現在,六年過去了,2016年的我們是否真的長大,學會面對至親的離去?學會面對死亡的悲傷?
這是一本舊書,一部老片,一場過去的儀式。
可是,
如果沒有這些儀式,
我們的悲傷要往哪裡去……
回復「晚安」,十點君送你一張晚安心語,祝好夢
※想趕上機會的列車,你最好離站台不太遠
※把刷朋友圈的時間省下,這幾本民國經典讓你氣質脫胎換骨
※這個世界欠她一場婚禮
※喜歡是新鮮感,愛是歸屬感
※如何成為世界上最優雅的女人
TAG:十點讀書 |
※你說了一句明天再見,我就在這裡等了你一天一夜
※如果有一天,我們說了再見
※剛和你說了再見,一轉頭,就想你了
※貓咪走失半年後,以為它受苦了,再見到它居然胖成了豬!
※「我怕我沒有機會,跟你說一聲再見!」前《天足》一哥段暄近況!
※你那麼愛他,最後卻還是說了再見
※一夜無眠後是要站好最後一班崗,明天讓我們和她們說再見……
※十年前我嫌男友窮分手,十年後再見面,我想做他的小三反被羞辱了
※這是他們在一起的最後一天,說再見真的很不容易!
※「一切都成了過往,你我,再見」
※這個男人在我十年前就認識了,但是再見面玩得挺好的,之後卻不怎麼搭理我怎麼回事?
※本來想說我愛你的,最後卻只說了再見
※畢業了,我們不說再見;手相牽,再約一個三年!
※睡完老婆跑去睡情人,多年後再見時,嚇了一跳!
※再見啊,我又回來了
※我走過最長的路就是家裡老人的討論,一年後再見到孩子我是崩潰的!!!
※再見了,我們要走了!
※每一聲再見,一不小心就成了後會無期
※錯過這些小細節,這個夏天你只能跟時尚說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