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10月21日北大交流會 董強(左)揚恩·亞瑟·貝特朗(中)和戴錦華(右)。

應第三屆中法環境月(9.27-10.27)的邀請,法國攝影師、電影導演揚恩·亞瑟-貝特朗來到中國,和中國觀眾交流他於2015年完成的電影《人類》。揚恩·亞瑟-貝特朗的中國之行被安排的滿滿當當。


在還沒倒過來時差的情況下,他連軸轉了好幾天,參加各種場合的觀眾交流會,接受新聞媒體的採訪,在被霧霾籠罩的北京體驗著無窮無盡的堵車。10月21日晚上在北大的活動,他在路上堵了兩個小時,遲到了將近四十分鐘。類似這樣不甚愉快的大都市生存經驗,構成了他的電影《家園》以及《人類》的拍攝契機之一。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家園》劇照

揚恩·亞瑟-貝特朗是攝影師起家,讓他聲名鵲起的是《鳥瞰地球》攝影集以及同名的紀錄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早期的揚恩·亞瑟-貝特朗和十九世紀法國早期攝影師納達爾很像。1858年,納達爾成為了第一個進行空中攝影的人,他乘坐熱氣球,俯瞰巴黎市區,並留下珍貴的影像。年輕的時候,揚恩·亞瑟-貝特朗也經常坐上熱氣球俯瞰大地。到了1991年,他成立了航空圖片社,專註於建立航空攝影的影像資料庫。他把空中攝影發揮到極致,通過航拍,他帶著觀眾從地面來到天空,用上帝視角俯瞰地球,俯瞰大自然的綺麗壯美,同時也俯瞰人類對自然造成的種種傷痛。


在北大的交流會上,揚恩·亞瑟-貝特朗談到他的拍攝主體從自然風光到人的這種轉變:「當時在拍《鳥瞰地球》的時候,我在非洲的一個村莊里碰到了一幫耕作者。他們耕種的東西只夠自己吃,不能去賣。全世界像他們這樣的人有10億,其中60%是全世界最貧窮的人。我在這個村莊里跟他們待了三天,他們向我講述他們的故事。我就這樣聽著,他們就這樣敞開心扉。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天空航拍,後來我發現要理解人類,我必須要回到地上來拍。」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鳥瞰地球》劇照


從2003年的《70億其他人》開始,揚恩·亞瑟-貝特朗開始把目光從天空轉向大地,從地球上歷經滄桑的地貌景觀,轉向正在加速這些景觀改變的人類。他提出的問題是:究竟該如何理解人類?為什麼隨著科技的發展,時空的限制逐漸被突破,而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仍未消失?為什麼還有很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掙扎在貧困、戰亂和惡意的歧視中不得脫身?


為了回答這些十分重要,卻看似無解的問題,他與合作者建立了一個人類影視資料庫。在《70億其他人》的主頁上,揚恩·亞瑟-貝特朗講起這個項目的緣起:「一切都始於在馬里的一次直升機故障。當我在等飛行員的時候,我花了一天時間和當地一個村民聊天。他向我講述他的日常生活、他的希望和恐懼:他唯一的願望就是餵飽孩子們。我突然發現自己捲入了他最急迫的關切。他直勾勾地看著我的眼睛,沒有抱怨,沒有索求,沒有表達一絲悔恨或者仇視。之後,我一直渴望明白他們的話,明白讓我們之間產生聯結的那種感覺。因為,從上往下看,地球是一個所有人共享的、巨大的地域。但當我降落之後,問題開始浮現。我發現自己遇到了死板的官僚體系,人為設置的障礙,以及一系列證明了人與人之間相處困難性的符號。」

揚恩·亞瑟-貝特朗所遭遇到的困境,即文化休克的體驗,讓他逐漸轉向一個人類學的解決辦法: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是通過他者。「在即將到來的鬥爭中——無論是關於貧困,還是環境變化,我們都不能單獨行動。那個人們只需要考慮自己或者自己所在的社群的時代已經終結了。從現在開始,我們不能忽視究竟是什麼將我們連在一起,以及這種聯繫所暗示的責任。在地球上,有七億多人,如果我們不嘗試共同生活,那麼可持續發展將永遠不能實現。」


因此,在《70億其他人》中,他嘗試讓導演離開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了解那裡人們的喜怒哀樂,了解他們的恐懼與希望,他們的愛與怕。《70億其他人》團隊的22位導演,在84個國家做了6000個訪問,每個被訪者面對的都是同樣的45個問題。之後這些訪問被按照主題整理出來,在這個項目的官方網站上供人免費瀏覽。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人類》劇照


《人類》延續了這個方法,做了2000個訪問,每個被訪者在鏡頭前回答了同樣的40個問題。在官方網站的介紹中,揚恩·亞瑟-貝特朗寫到:「《人類》是關於我們身處的世界的故事以及影像的集合,為我們提供了理解何而為人的一種路徑。通過這些洋溢著愛和幸福,同時也充斥著仇恨與暴力的故事,《人類》讓我們與他者面對面,讓我們反思自己的生活。從涉及日常生活經驗的故事到那些關乎最不可思議的生活的講述,這些酸楚的相遇共享了一種罕見的真誠,強調了我們是誰——我們的黑暗面,同時也強調了我們身上最為高貴的部分,以及最具普適性的部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揚恩·亞瑟-貝特朗的思路很像另一個法國人,列維斯特勞斯,那個企圖在個性中尋找共性,在不同的部落、社會、文化中尋找人類思維二元對立的普遍性的法國人。有趣的是,列維斯特勞斯生前,曾設想過最終建立一個繁雜龐大的資料庫,這點揚恩·亞瑟-貝特朗正在慢慢將其變為現實。只不過列維斯特勞斯未曾料想到,技術的迅速發展已經讓他的設想變得如此視覺化。


正如早期借殖民主義之帆遠航的人類學家一樣,從遙遠的他者身上尋找自身的過程,總是免不了「他者」對於一種隱含的權力關係的質疑。這點在《人類》中尤為突出。由於揚恩·亞瑟-貝特朗做出的政治參與度的決定,這部片子所聚焦的2000人大部分來自第三世界,他們飽受戰亂、暴力或者是貧困的侵擾。他們坐在鏡頭前講述,而鏡頭後面,是來自西方的審視。對此有趣的質疑來自片中的一位女性。她對著攝像機大聲說:「為什麼是我坐在這裡?為什麼我們不能換一換?讓我去扛著攝像機週遊世界,讓你坐在鏡頭前說話。讓我變成你,你變成我。」


當被問及這個片段的時候,揚恩·亞瑟-貝特朗告訴澎湃新聞:「那個女人來自洛杉磯,非常窮困。但她十分聰明,甚至有點瘋狂。」至於權力關係,揚恩·亞瑟-貝特朗認為權力關係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們目前的首要任務,是要樂觀起來,行動起來,讓人類變得更好。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對話】


地球從來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我們自己


:《人類》和《70億其他人》有點相似,都是通過大量的深度訪談收集資料,然後進行剪輯。那麼這兩部作品具體來說有何種區別?


澎湃新聞


揚恩:其實區別不算太大,但因為《人類》這部電影是為了院線拍攝的,而《70億其他人》其實是一個展覽,所以不管是在攝影還是剪輯上,都沒有《人類》這麼專業。但總體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可能《人類》在主題選取上更加專註,更關心貧困、恐同以及暴力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會更加具有政治傾向,更有政治參與度。


澎湃新聞:為何說《人類》更加有政治參與度?因為感覺《家園》其實有一個敘事在裡面,就是號召大家要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地球,而這個敘事在《人類》里沒有。


揚恩:《人類》就是關乎愛的,關乎如何共處。《家園》是傳達一個信息。但我從前相信的那些改變,現在看來並不會發生。《家園》里傳達的那種我們要行動起來,要改變這個星球的想法不會發生。如果要採取什麼大動作,現在為時已晚。我覺得我們會用盡地球上最後一滴水。


但也像我說的,現在做一個悲觀主義者也已經為時過晚。我是人類的一份子。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十分荒謬的。看看北京的霧霾就知道了。讓我驚訝的是,人們認為這是平常之事,人們接受這樣的事實。所以我之前說過,自然從來不需要被拯救,我們的星球也從來不需要被拯救。因為地球會一直存在下去,需要被拯救的其實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人性。我們需要拯救自己,因為是我們自己處在一種危險之中。對於戰爭也是如此,人們接受了戰爭。我們參與到各種各樣類似的事情當中。一開始我想把這部電影叫做《為什麼》。為什麼我們會有戰爭,為什麼我們會有暴力等等的問題。這些都是我想解決,但還沒有答案的問題。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澎湃新聞:那為什麼最後選擇《人類》這個名字?


揚恩:因為我發現我找不到其他的辭彙來描述這部影片,這部片子就是關於人類的,關於人性的。


《人類》關乎人性的不足,而非陰暗面


:戰爭、暴力、歧視,這部片子似乎更多的聚焦人性的陰暗面?


揚恩:不,這不是陰暗面。我不覺得《人類》關於人性的陰暗面。貧窮、戰爭這些並非陰暗面,而是人性中不足的一面。如果說陰暗,那就不能改變這個顏色。但不足,還有改進的餘地,還可以為它上色。因此當我談到貧困、恐同這些問題的時候,這些是人類要去努力奮鬥、去改變的事情。當我們在努力爭取一個更好的世界的時候,我希望成為這種奮鬥力量的一部分。地球上有這麼多人口並不是一件尋常事,但當我們有這麼多人口的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分享資源。事實上,現在很多難民來到歐洲,他們和我們共享資源,但是是通過強制性的力量。而我們也無能為力。關閉邊境是不可能的。這個星球不是那樣的。我們需要和他們分享。


澎湃新聞:不論是《70億其他人》還是《人類》,你經常提到的一個詞都是他者,即通過他者了解自己的一種嘗試。在《人類》的介紹中你曾經說:「《人類》讓我們最終了解他者其實是我們自己的一小部分。」 對你而言,何為自我,何為他者?你是根據什麼來進行定義,國籍,種族,性別,文化或者其他?


揚恩:我無法回答。所有我想說的都在電影里。很多事情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內心的微小感受。就像記者用筆來表達,作為一個攝影師和導演,我通過鏡頭來表達。讓我用語言表述,我無法形容。但我認為有一點很關鍵,就是愛。當我們看著這個星球的時候,愛讓我們沒那麼悲觀和憤世嫉俗,愛讓我們向善。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正在榨乾這個星球。資本主義想的都是錢錢錢,但它還不滿足,它還想要更多的錢。所以其實我不知道解決方案是什麼,但我們還是得行動起來。

拯救地球?不,救救我們自己



澎湃新聞:對於《人類》里涉及到的若干沉重的主題,比如暴力、比如難民、比如全球市場的不平等,「愛」這個詞是否太輕?


揚恩:並非如此。愛是走向內心深處的關鍵。這部電影是在嘗試用另一種方式去談貧困、暴力等問題。這和新聞不同,這種方式是直面觀眾的方式,這些事情就在你的面前發生。要解釋清楚這部電影是很困難的,是幾乎不可能的。這就是我拍這部電影的原因。我喜歡聽人們講述,並跟隨他們的生活。


我希望我是快樂的,並且我也希望推動事情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我希望成為世界的一部分,成為解決方法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對正在發生的事情負有一定的責任。因此,你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你的感覺是什麼,這些都十分重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 的精彩文章:

音樂現場《冬日彩虹》:民樂時尚了,年輕了,好玩了
王立新:歷史學者應該如何提出一個好的研究選題
北約宣布明年向波羅的海國家派遣冷戰後最強軍力,制約俄羅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次檢驗無相容性漏洞的量子互文性
河北威縣即將撤縣設市,當地政府面向社會徵集市名

TAG:澎湃 |

您可能感興趣

保護地球,拯救未來!
《復聯》忙著拯救地球,而他拯救了漫威!
我們能把地球推離太陽,來拯救地球嗎?
我們能把地球從太陽挪開,來拯救地球嗎?
地球母親生病了,孩子們只好用自己的方法來拯救地球
救救我們的地球吧!16張足以震撼你的畫面
我的右手與我拯救地球
他們想靠嗶天嗶地嗶空氣拯救地球,還獲政府支持
中國人少吃肉能「拯救地球」?這鍋我們不背
人工智慧不會主宰世界,反而正在幫助我們拯救地球,有實例證明!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 是藝術拯救了地球
不提槍,不打仗,拯救地球靠嘴炮
我們能毀滅地球嗎?
來自外太空毀滅地球的災難,我們人類真的能攔截?
吃貨拯救地球,慾望改變世界
需要拯救的是人類,而不是地球
拯救地球的大英雄后羿,結果卻死得這麼慘!都沒想到吧?
看到妹子這身裝備,是要拯救地球嗎?
動物們天生愛吃自己的屎!為啥?屎香嗎?還好它們不會統治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