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應該言必信,行必果嗎?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還把它當成座右銘來激勵自己,言語要遵循誠信的原則,說到做到,行動一定要有結果,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就會被視為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沒有人願意跟這種人打交道,這是大家都堅信不疑的待人處事規則。
那你知道這句話的出處嗎?
實際上,這句成語最早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子路》里的「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硜硜然的意思是淺薄固執,這句話的整體意思是:「言必信行必果」這樣的人,其實不過是淺薄固執的小人,並不可取。這裡的小人是見識膚淺的意思,並非是如今所指的人格低下的卑鄙小人。
很明顯,孔子的這句話是帶有貶義色彩的,怎麼回事?言而有信之人為什麼會是小人呢?
其實,孔子並不是認為說話誠實守信,行為追求結果是不對的,他否認的是那些不問是非黑白只管貫徹言行的做法,做出這種事的人是小人。
孔子的這個觀點讓我們意識到了一點:言必信,行必果是有一個大前提的。
就是我們要能夠判斷是非黑白,要具備清晰的分辨能力,謹言慎行,你要說切合實際的、可操作的話,然後才能說我做的,做我說的。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一個人在某種情境下脫口而出道他要去打劫,因為自己是說到做到的人,所以就去打劫了,是不是覺得他很傻?
當然,以上例子發生的可能性很低,但我們身邊甚至是我們自己可能都做過或做著這樣類似的事,信口開河,輕易許下承諾,事後才醒悟是不對的,但又糾結於自己應該做一個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不想落得一個背信棄義的評價,所以就勉強自己去做了,結果當然是害人害己。
發生了這種事,最應該做的就是知錯就改、懸崖勒馬,即使有那麼一些不開眼的人責怪你是一個沒有信用的人,也好過傻乎乎地做著不該做的事。
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容許自己抱有「哎呀!我當時說錯了,所以我可以不做了」的僥倖心理,知錯就改畢竟是下策了,總是「狼來了」的人終究是難以在這社會上立足的。
所以,不管是知錯不改還是知錯就改的「言必信,行必果」都是不可取的,這句話的約束力應該體現在言和行之前要深思熟慮,確認之後言了、行了就要向著言必信,行必果的目標前進,不消費自己的信任度,也不讓他人失望。
※猶太人的教育法則:別管有的沒的,孩子本身最重要!
※千古奇文《錢本草》,200字就把錢說透了
※孔夫子說的這十句話,你都理解錯啦!
※孩子學做人必先懂得這七句
※《三國演義》中最能忍的六個人,無一例外都成功了
TAG:掌上歷史 |
※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行,行必果
※為什麼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小人?
※薦讀:言必信,行必果——從「季札掛劍」看春秋寶劍!
※言必行行必果!《戰狼2》破33億,「大謙戰狼」已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