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如何因物種交換而改變?
就像其他著作那樣,這本書肇始於花園。大約在20 年前,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幾個本地大學生種植了100種品種各異的西紅柿,歡迎人們前去參觀。因為我也喜歡西紅柿,於是決定帶著8歲的兒子去一探究竟。當我們到達學校的溫室時,我不由大吃一驚—我從不知道西紅柿還會有這麼多不同大小、形狀以及顏色的品種。
一個學生用塑料碟子把樣本拿給我們看。其中有一個表面極其粗糙,顏色像舊磚頭,莖部很寬的一部分光禿禿的,呈黑綠色。有時,我會夢到一些不可思議的東西,這些東西太過離奇以至於將我驚醒。這個西紅柿就是這樣的東西,讓我目瞪口呆。那個學生說,它的名字叫「來自圖拉的黑番茄」(Black from Tula)a。這是「祖傳的」西紅柿,最初生長於19 世紀的烏克蘭。
我很吃驚,說道:「我以為西紅柿源自墨西哥。為什麼烏克蘭也會有?」
那個學生給了我一本目錄,裡面有西紅柿、辣椒以及豆類(普通大豆,非綠色的豆子)的遺傳家族譜。到家之後,我又翻看了這本目錄。這三種作物都起源於美洲。但有時這些品種源自海外,如日本的西紅柿、義大利的青椒、剛果的大豆。為了一嘗這些奇怪又美味的西紅柿,我又訂購了些種子,先將它們養在塑料花盆裡,然後將幼苗移植到花園。這是我的第一次嘗試。
溫室之行過後沒多久,我又去了圖書館。後來發現,我向那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離譜。首先,西紅柿也許並非源自墨西哥,而是安第斯山脈。有6種野生西紅柿源自於秘魯和厄瓜多,果實像圖釘那麼大,都不能吃。對植物學家來說,真正的謎團不在於為何西紅柿會在烏克蘭或者日本出現,而是今天西紅柿的先祖如何從南美到了墨西哥。在那裡,當地人徹底改造了水果,讓它們變得更大、更紅,而且最為重要的是,讓它們變得可以食用了。但為什麼最初要不遠千里引進這些毫無用處的野生西紅柿呢?為什麼這些品種沒有在南美當地被改良呢?墨西哥人到底怎樣改造了這些植物,讓其為己所用?
這些問題觸及了我長久以來的興趣:美洲的原住民。作為《科學》雜誌新聞部的記者,我不時有機會和考古學家、人類學家以及地理學家進行交流,了解他們不斷增長的對本地社會歷史無論是規模或成熟程度的認識。植物學家因對印第安的植物種植者迷惑不解而產生尊敬之情,也符合那些學者的認識。最終,我從這些談話中有了一定的收穫,於是就當下研究者對哥倫布之前美洲歷史的認識,寫了一本書。我花園裡西紅柿的DNA里就攜帶了這些歷史的片段。
它們也攜帶了哥倫布之後的歷史片段。從16世紀開始,歐洲人將西紅柿帶向了全世界。在說服自己這些奇怪的水果可以安全食用之後,從非洲到亞洲,農民們開始大規模種植它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植物在所到之處都會產生文化效應。有時候這種效應還很大—我們很難想像,南義大利人吃飯不用番茄醬會是什麼樣子。
儘管如此, 我也沒有想到, 這種生物移植所產生的意義居然會超越餐桌, 直到在一家二手書店, 我看到一本平裝書:《生態擴張主義》(Ecological Imperialism),作者克羅斯比(Crosby)當時是得克薩斯大學的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我很好奇這樣一個標題到底會說些什麼,於是就拿起了這本書。第一句話看起來非常突兀:「歐洲移民以及他們的後代遍布全世界,這個現象需要解釋。」
我很明白克羅斯比的用意。大多數非洲人生活在非洲,大多數亞洲人生活在亞洲,大多數土著美洲人生活在美洲。相比之下,歐洲人的後代在澳大利亞、美洲以及南非都為數眾多。成功的移民,使他們構成了這些地方人口的大多數,這是明顯的事實,但這個問題之前我並沒有當真。現在我開始考慮:為什麼會如此?從生態學來說,這個謎團就像烏克蘭的西紅柿一樣神奇。
在克羅斯比(以及他的一些同事)考察這個問題之前,歷史學家傾向於用歐洲在社會和科學方面的優越性,去說明歐洲在全世界的擴張。而克羅斯比用「生態擴張主義」給出了另外一種解釋。與其對手相比,歐洲總是有著更加訓練有素的軍隊和更加先進的武器,他同意這種說法,但是從長遠來看,關鍵因素是生態方面的優勢,而非技術方面。駛過大西洋的輪船裝載的不光有人,還有植物和動物,有時是有意為之,有時則是無心之舉。在哥倫布之後,億萬年來相互分離的生態系統開始相遇融合,形成了克羅斯比所謂的「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這也是他上一本書的書名。這一交換將玉米帶到了非洲,將甘薯帶到了東亞,將馬和蘋果帶到了美洲,將大黃和桉樹帶到了歐洲,同時也交換了一些不那麼常見的生物,如昆蟲、草、細菌和病毒。當事人並沒有完全控制這場哥倫布交換,也沒能真正理解其意義所在,但是歐洲人卻藉以將大部分的美洲和亞洲,以及小部分的非洲改造成歐洲的生態版本,從而讓他們這些外來人口可以比原住民更舒適地享用這片土地。克羅斯比說,生態擴張主義為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提供了確立帝國所需要的穩定邊界。
克羅斯比的著作為一門新學科—環境史的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同一時期也見證了另外一門學科—大西洋研究的興起,這門學科強調環大西洋諸文化交往的重要性。(最近,一些大西洋學家也將太平洋納入了他們的視野;也許該研究領域需要重新命名。)綜合考慮,這些領域的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就可以匯成一幅新的圖景,對我們的世界擴張、相互交往的文明以及由「全球化」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起源進行解釋。也許可以這樣對他們的努力進行概括:我們學生時代所學的都是皇家貴族的歷史,而現在,我們認識到了生態與經濟交換在歷史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也許另外一種說法是,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哥倫布的航行並非標誌著新世界的發現,而是新世界的創造。至於如何創造,就是本書所要處理的問題。
本研究得到了最新科學手段的有效支持。衛星勘測發現了因為大量乳膠貿易所導致的環境變化,而乳膠正是天然橡膠的主要成分。遺傳學家利用DNA分析去追蹤土豆枯萎的毀滅之路,生態學家用數學模擬的方法去估算瘧疾在歐洲的傳播,如此等等,不勝枚舉。政治變化也產生了一定作用。對這本書來說,在當下的中國進行研究,比20世紀80年代早期時要容易很多,而克羅斯比就是在那時進行的生態帝國主義研究。今天,官員的疑慮已經微不足道了;我所面對的主要困難就是北京糟糕的交通。那兒的圖書管理員和研究員都樂意為我提供古代中國的資料—對原本進行數字掃描,他們讓我將資料拷進一個記憶盤中,這樣就可以裝在我的襯衣口袋裡。
本研究意在表明,哥倫布之後所發生的歷史,不啻一個新世界的形成,這是兩個舊世界相互碰撞的結果—或者說是三個,如果我們認為非洲獨立於亞歐大陸之外,是單獨的一個洲的話。在16世紀,歐洲亟待加入欣欣向榮的亞洲貿易圈,於是截至19世紀,從生物學方面來說,經濟的交換系統最終將世界迅速轉化為一個單一的生態系統。這一生態系統的創生,在接下來的幾個關鍵世紀內,幫助歐洲佔據了政治主動,並最終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圖景:全球範圍不斷擴張的經濟系統,其顯赫地位縱橫交錯、無處不在而又難以理解。
1999年,西雅圖爆發了反對世界貿易組織大會的暴力抗議,自此之後,人們開始反思全球化這個觀念,不同意識形態的專家都試圖用文章、專著、白皮書、博客以及紀錄片向大眾推銷這個概念,有人意在提倡,有人則呼籲抵制。辯論從最開始就在兩個極端展開。一方是經濟學家和企業家,他們飽含激情地想要說明,自由貿易會讓社會更加繁榮,在非強制性交換中,雙方都會獲益。他們宣稱,貿易越多,社會越好。另一方面是環境保護主義者、文化民族主義者、勞工組織者,以及反企業的鼓動者。他們認為,不加管制的貿易會破壞政治、社會以及環境的規劃,其結果不堪設想,而且總會是破壞性的。他們說,貿易越少,社會越好。要保護本地社區免遭跨國公司因貪婪而釋放的強力摧毀!
就在這兩種觀念衝突之時,全球網路已經成為思想界激烈爭論的主題,伴以互相對立的圖示、表格和數據—同時還有街上的催淚彈和呼嘯的磚頭,政治領導人在防暴警察的背後就國際貿易協定進行爭吵。有時,標語和反方標語,事實和噱頭看起來是互不相關的,但當我有所認識的時候,卻漸漸覺得,雙方可能都沒錯。全球化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進步,同時也帶來了生態和社會危機,從而危害到前者的成就。
我們的時代的確與過去有所不同。我們的祖先沒有網際網路、飛機、轉基因作物或者信息化的國際股票市場。但是,在閱讀世界市場誕生過程的相關材料時,我們卻不時能聽到當下電視新聞中諸多爭論的迴音—有時微弱,有時強烈。4 個世紀之前的歷史事件,奠定了我們當下所經歷事件的基礎。
某些歷史學家對當下世界有個笨拙但準確的命名:世界體系。但這本書並不打算對這個體系的經濟和生態根源作出系統的分析。有些問題我完全跳過了。有些事件我很少提及。我的理由是,這個主題對任何一本書都太過宏大。事實上,任何類似的嘗試只能讓人手足無措,難以卒讀。我也不想解釋研究者如何形成了這種新圖示,儘管我會沿著思想的路線,去描述一些主要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在《1493》這本書里,我會聚焦在那些對我來說極端重要的區域,尤其是那些材料充足的或者特別有趣的—這就顯示了我的記者本色—區域。
除了序曲,整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前兩部分勾勒了哥倫布交換的兩個組成部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彼此分離但又互有關聯的交換。大西洋部分始於詹姆斯敦的典型案例,這是英國在美洲長久殖民的開始。這個地方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經濟方面,其命運卻主要由生態力量所決定,尤其是煙草的引進。煙草最初來自亞馬孫低地,這個讓人興奮的、易於上癮的、有時又聲名狼藉的物種,成為第一個真正全球熱銷的商品。(絲綢和瓷器一直是歐洲和亞洲的最愛,在傳入美洲之後,隨之也成為全球熱銷商品。)本章是為後面的內容所設下的鋪墊,討論引進的物種,而非其他事物,如何塑造了從巴爾的摩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所有社會:這些是導致了瘧疾和黃熱病的微小生物。我的考察即涉及弗吉尼亞的奴隸制和蓋亞那的貧困,然後我會討論瘧疾在塑造美洲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並以此作結。
第二部分我們會關注太平洋,在這裡,浩大的船隻將美洲的白銀運到中國,這也意味著全球化時代的開始。我們會考察一系列城市:玻利維亞的波托西,菲律賓的馬尼拉,中國東南的月港a。這些城市一度舉世聞名,是連接世界經濟交換的樞紐,但現在已乏人問津。交換給中國帶去了甘薯和玉米,而這給中國的生態系統造成了致命的後果。這些生態後果也造就了後來的經濟與政治現實。最終,甘薯和玉米在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繁榮與崩潰過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後來的社會主義中國中,則扮演了一個雖然很小但也同樣複雜的角色。
第三部分通過兩場革命揭示了哥倫布交換的意義:開始於17 世紀後期的農業革命,以及在19世紀中早期開始的工業革命。我會聚焦在兩個引進物種:土豆(從安第斯引進歐洲)和橡膠樹(從巴西移植到南亞和東南亞)。這兩場革命—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促進了西方的崛起,讓西方得以成為主導性的力量。但如果沒有哥倫布交換,這兩種革命則必然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
在最後部分,我會回到第一部分的一個主題。這裡,我要提及最為關鍵的交換:奴隸貿易。大約在1700年,將近90%穿過太平洋的人都是非洲黑奴。(剩下的則是土著美洲人。)這場規模巨大的人口轉移所導致的結果是,過去3個世紀絕大部分美洲領土被非洲人、印第安人和非裔印第安人所佔據。雙方的互動長期為歐洲人所忽視,但這卻是人類歷史的重要財富,現在也得到了關注。
也就是說,黑種人和紅種人的相遇在其他互動的背景下發生了。因為哥倫布的航線,諸多不同的人種都加入到了遷徙的隊伍,地球上也開始出現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精通多國語言的人以及全球性大都市:墨西哥城。其文化融合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頂層的西班牙征服者會與他們所征服的貴族通婚,底層的西班牙理髮師則會嚴正抗議薪酬低下的中國理髮師。作為全球的交叉路口,這個偉大的、充滿動蕩的大都市,代表了我們在本書第一部分所描述的兩個網路的統一。終曲意在說明這些交換並未遠去。
我們對過去的描述—由生態和經濟所驅動的大都市—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匪夷所思,他們就像我一樣習慣認為,這些英勇的冒險家、睿智的發明家以及帝國都是因為技術和制度優勢而產生的。同時,如果承認全球化在5個世紀之前就開始影響世界,這也很奇怪。想到全球化過程中歷史悠久的生態災難以及因災難而帶來的磨難和政治動亂,也會讓人感到不安。但也有讓人驕傲的地方;這會讓我們認識到,在人類歷史中,所有區域都發生過重大作用,所有區域都內嵌在這個星球更大的、更加複雜的生命進步過程中。
當我寫下這些話的時候,正值溫暖的8月天。昨天我的家人第一次從我們的花園收穫土豆。這是我20 年前訪問那所大學之後的改良品種。
當我種下這些土豆的時候,我很快發現,為何有如此多的人喜歡在他們的花園中閑逛。對我來說,在土豆周圍閑逛就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我既是為自己建造世外桃源,同時也在桃源中創造我自己的家園。我跪在泥土上,建造一小片天地,這片天地就像家那樣,讓你感到舒適,忘記時間。
生物學家肯定認為這些都是胡扯。有時,我的土豆地也會種植羅勒、茄子、青椒、甘藍、甜菜,幾種萵苣以及金盞花,我的鄰居認為我這是要驅蟲(科學家可能不這麼認為)。這些物種都並非來自我所熟悉的地方。玉米和煙草也並非長在附近的農場中;玉米來自墨西哥,煙草來自亞馬孫。同樣,我鄰居家的奶牛、馬和貓也是來自於國外。像我這樣的人,能在花園裡擁有歸屬感並忘記時間,這說明了人的適應能力(或者不客氣地說,說明我們在無知的情況下也能夠行動)。我的花園絕非意味著穩定和傳統,而是對人類過去的漫遊和交換的生物學記錄。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我的感覺也是對的。大約在70 年之前,古巴的民俗學家費爾南多·敖提思·費爾南迪斯(Fernando Ortiz Fernandez)生造了一個拗口但卻有用的術語「文化匯流」(transculturation),來描述一個群體從另外一個群體引入一首歌、一種事物或一個觀念之後所產生的後果。敖提思注意到,新事物不可避免地要發生改變;人們會通過適應、改造以及混合的方式讓其本地化,從而適應自己的需要和境況。自哥倫布開始,全世界就在經歷急劇的文化匯流。地球上的所有地方—也許除了南極洲,都因為1492年的發現而發生改變。5個世紀以來,因為不斷的交往而產生的摩擦和混亂對我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我的花園裡有世界各地的植物,這就是很好的說明。這些馬鈴薯到底是怎麼到達烏克蘭的?如果要描述這本書,我們可以說,這本書就是我長久努力後,對這個問題所做出的回答。
微信號:dushuzhi_com
書評 | 書話 | 書單 | 書摘
※好萊塢科幻電影:外星人並非都是冷戰隱喻和核恐懼
※限制故發展,凝位而昭明
※人類砍頭小史
※微歷史▎趙汀陽:述史以祭祖
※一本可能具有毀滅民族意識的書
TAG:讀書志 |
※近代世界竟然起源於物種交換!
※動物世界極其罕見的基因變異物種,傳說中的白化生物
※盤點外表奇怪像雜交物種的動物,看完感覺不寒而慄!詭異
※地球物種變更,人類未來是否也會被新物種所代替?
※清除入侵物種結果本地物種滅絕 生態豈能肆意更改
※教你如何「創造」物種
※物種滅絕,難道是因為怪異的長相?
※濫交引起基因混合,阻礙物種形成
※人類究竟何時會滅絕?或將不斷變成新物種存活下去
※懶人養花患者X植物最愛 基因的新物種 選它就對了
※所謂「純種」寵物貓狗背後物種滅絕的困境
※冷知識:不交配就能繁殖後代的物種?
※為什麼地球物種要進化為對稱形態?
※基因突變與染色體畸變的動物,將成為另一個不同的物種,有點害怕
※生物界的這些奇怪物種,你知道嗎?
※緬因貓是一種可以把狐狸輕而易舉攆走的物種!
※這些動物都是不同物種間雜交的產物,你認識幾個?
※何謂「拉撒路物種」 死而復生?喪屍?
※物種交換開創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