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白描山水的經典之作:喬仲常後赤壁賦圖卷
北宋白描山水的經典之作:喬仲常後赤壁賦圖卷
今天提起北宋的喬仲常,恐怕沒有幾人能說出他是幹嘛的。確實,不關注中國古代繪畫的人,對喬仲常確實是不太了解。然而喬仲常卻是中國古代美術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個人物,儘管他傳世的代表作只有今天藏在美國納爾遜-阿金斯特藝術博物館中的《後赤壁賦圖卷》。可是,傳世作品的稀少,並不能否定喬仲常在中國古代美術史上的地位。喬仲常之所以在畫史中據有重要地位,一是因為他繼承了北宋白描文人畫家李公麟的創作衣缽,二是因為他的這幅《後赤壁賦圖卷》開創了中國古代山水畫上的一個先例。
喬仲常,生卒年份不詳,北宋末年人。1126年金軍第二次兵圍開封,喬仲常就是親歷者。據說,在兵圍開封時,他思念故鄉,便創作了《河中圖》贈送給朋友。這一記載見於南宋鄧椿的《畫繼》。有人根據這一說法,認為喬仲常是河中人(今屬山西)。然而,正是因為喬仲常是河中人這一論斷,卻導致了喬仲常和他老師之間的關係不甚明了。
歷史上對喬仲常與李公麟的記載有三種說法:其一說喬仲常與李公麟是師生關係。這當然沒有問題,喬仲常的繪畫就是學習李公麟的白描風格;其二說喬仲常是李公麟的子侄,就是今天我們說的侄子。但是兩人的姓氏不同,所以也可能是外甥;第三種說法說喬仲常是李公麟的表弟。對後兩種說法提出反對意見的人認為,喬仲常是河中人,而李公麟是安徽舒城人,兩地距離遙遠,似乎不當存在親戚關係。不過,筆者以為,安徽與山西雖然距離遙遠,可人口是能夠遷徙的。人口遷徙的環境下,距離遙遠的兩地,完全可能有親戚存在。這種反對意見自然不足為訓了。
喬仲常的繪畫基本沿襲李公麟的繪畫而來,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後赤壁賦圖卷》便就是一副典型的白描繪畫。白描畫最早是古人畫畫時用作粉底的畫稿,只有線條,不做設色和用墨。但是,白描畫經過李公麟的創造和改良後,成為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幅《後赤壁賦圖卷》一樣,通篇望去都是簡單的黑色線條,沒有設色,也沒有用墨所做的皴法和暈染。
《後赤壁賦圖卷》是一幅長卷,紙本墨筆,30.48×566.42(厘米)。如此一幅長卷之上,作者主要表現了蘇東坡《後赤壁賦》的文字內容。我們知道,蘇東坡在被貶黃州之後曾經兩次在赤壁泛舟,一次是在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另一次是在元豐五年(1082)。這兩次遊覽赤壁之後,蘇東坡各創作了一篇赤壁賦。這兩篇文章被以後人冠以「前、後」之名以示區別,即《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喬仲常這幅作品主要表現的,是《後赤壁賦》中蘇軾遊覽赤壁的模樣。
《後赤壁賦圖卷》卷首便是蘇軾與兩位「客」過黃泥之坂時的場景。畫面中的樹,樹葉盡脫,一派冬日景色。而這正好與原文中「霜露既降,木葉盡脫」的描寫一致。前文筆者提到,喬仲常這幅《後赤壁賦圖卷》開創了中國古代繪畫的一個先河。這個先河在卷首第一個場景中就有明顯地表現。卷首人物的身後,一排排清晰的影子倒印在地上,而這一描寫正好是賦文中「人影在地,仰見明月」的表現。
中國古代人物和山水畫中除了某些墓葬、壁畫題材外,寫在絹和紙上的作品中,只有這幅作品是將人物身後的影子,如影隨形地表現得這麼清晰。這一方面表現了作者忠實於原文的創作思想;另一方面也豐富了中國古代繪畫的表現形式。正是因為此前沒人畫影子,喬仲常將人物的影子畫得這麼清晰到位,他無疑是影子繪畫的開山人物。
隨著我們對畫卷的欣賞,我們還會發現畫卷中不同場景的空白之處,或留白中、或山石上,都會有一段小楷文字。仔細觀看這些小楷文字,我們會發現,這正是蘇東坡《後赤壁賦》上的文字內容。
仔細對比文字和場景,我們會發現,喬仲常在這五米多長的長卷上,將蘇東坡在《後赤壁賦》中所描寫的獨自登山、客婦對答、孤鶴東來、醒來尋道等場景都做了細緻的勾畫。這種繪畫方式與連環畫的形式頗為相似。在一幅長卷上,將不同時期發生的故事,按照先後順序將同一個主人公在不同時期做的事情描繪出來。這種「異時同圖」的表現形式在北宋時期的繪畫中卻並不多見,但是這種方式的繪畫早在東晉時期的顧愷之《洛神賦圖》中就已經出現。喬仲常成為這一畫法在北宋時期的再生者,而這幅《後赤壁賦圖卷》便是最好的範本。
蘇軾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文學家,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詞作更是以豪放的特點而獨領一派風騷。蘇軾文名之盛,使得蘇軾在世時,其文章便已經遍布大江南北,成為當時人追捧傳抄的對象。而「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在經過蘇軾的培養和提攜後,也都成為影響中國古代文壇的有名人物。這其中黃庭堅更是與蘇軾一起,名列書法「宋四家」,成為一代宗師。
但是,蘇軾的盛名卻因為熙豐變法導致的黨派鬥爭而受損。因為政治鬥爭的失利,蘇軾不但一路貶官黃州、杭州直至海南,其文章在神宗中後期開始直到北宋末年,都受到中央行政命令的壓制。除了在少數文人士大夫那裡還有交流之外,全國範圍大範圍的交流已經不可能了。這種情況知道蘇軾被大赦返回大陸後才漸漸緩解。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因蘇軾文章而來的繪畫作品在北宋之後的南宋和金俯拾皆是。前文筆者介紹的喬仲常尚是北宋時期人。而接下來介紹的李嵩作品《赤壁賦圖頁》則完全是南宋人的作品,而李嵩本人也還是歷仕光宗、寧宗、理宗三朝的畫院待詔。
李嵩是南宋時期一個多才多藝的宮廷畫家。他出生於宋高宗趙構紹興年間,少年時候做過木工,在繪畫上很有造詣。後被宮廷畫家李從訓看中,收為養子。從此,李嵩的人生改變了。李嵩追隨李從訓學習繪畫,其本人的繪畫天賦也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他本人在山水、界畫、人物、花鳥畫等諸多畫科上都有畫作流傳下來。正是因為他出眾的繪畫才能,李嵩成為南宋畫院名留畫史的重要畫家。
李嵩的《赤壁賦圖頁》現藏於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是一幅並不大的小冊頁。畫面構圖簡單,一葉小舟在湍急的江流中,行駛至高大的懸崖之下。我們知道,這高大的懸崖便是赤壁了。這幅圖完全採用了南宋院體山水畫中所常見的半形風格,畫面的重點從左下角的小船開始,一直延伸到右上角的懸崖結束。我們知道,半形山水的風格,正是源自「南宋四家」中的馬遠和夏圭,李嵩作為畫院畫家,或多或少也學習了他們的構圖風格。
這幅作品所展現的也是蘇東坡泛舟赤壁的典故。但是,我們很難從畫面中判斷出李嵩要表現的究竟是哪篇赤壁賦的內容。筆者以為,這幅圖最大的特點在於作者通過山水表現出的視覺衝擊力來。
高高的懸崖之下,一葉扁舟蕩漾。一大,一小,形成鮮明的視覺對比。這種對比很能抓住我們的眼球。這小舟在激流中蕩漾,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有「縱一葦之所如」句,在《後赤壁賦》中「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的描述。這兩句都告訴我們,東坡與客赤壁之下泛舟是相當愜意的,因為他們並不刻意地划船去某處,只是任由小船隨波蕩漾,相當自在。這當然是一派高士風範,可卻不是李嵩在畫面中所呈現的狀態。
畫面中水流湍急,滿目望去,不同的水流線條充滿了畫面大部的留白。李嵩在這裡將自己控制線條的能力表達得淋漓盡致,或直或彎或捲曲的線條,正表現出了江流的不同形態——漩渦或波浪。將如此簡單的線條描繪出生動的水的變化,這種繪畫技術真不是一般畫家所能擁有。而這滿目壓抑的江水線條,又同懸崖一起,構成了對小舟的鮮明對比。如此視覺衝擊力,必然讓我們對這幅作品,過目不忘,印象深刻。(下為喬仲常赤壁賦圖全圖)
拓展閱讀
工作室名師介紹
TAG:吳啟雷國學工作室 |
※趙孟頫經典楷書《廬山草堂記》,二王之神韻,北海之風姿
※中國經典水墨:古詩古韻,水墨江南
※宋詞經典:浣溪沙
※麥克山下經典之作——《馬可·波羅與鄭和的史詩之旅》
※楷書經典之四十四:趙孟頫《廬山草堂記》,二王之神韻,北海之風姿
※清《王翚經典山水冊頁作品集》
※現代測繪地圖的經典之作 ——和神甫《新安縣全圖》
※楷書經典之四十九:趙孟頫《清華齋趙帖》,清新華麗
※五大版本《倚天屠龍記》的趙敏,黎姿賈靜雯張敏,誰更經典?
※趙孟頫經典楷書《五柳先生傳》,圓潤秀麗,妙契古今
※趙孟頫經典楷書《崑山州淮雲院記》,清朗疏宕,圓潤精緻
※現代海岸地圖的經典之作——《浙江沿海要口全圖》
※趙孟頫經典行書《青山吟》與《白雲吟》,猶如青山看不厭
※經典黑白 陶藝
※元代王淵的《桃竹錦雞圖》為何是經典
※楷書經典之四十七:趙孟頫《臨濟正傳虎丘隆禪師碑》
※大同雲岡石窟 北魏的印記 佛教藝術的經典
※余光中經典詩作:尋李白
※經典‖金農《為馬曰琯作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