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與無用
有個居士曾問我:「某某道長整天就打拳、彈琴,對這個社會有什麼價值和意義?」我不禁反問:「何為有價值?什麼叫有用?」請逐一論之。
其一,人之區別於禽獸者何在?
儒家一直強調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能知禮義。《禮記》說:「鸚鵡能言,不離於禽。」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根據儒家之理論言之,如果人僅僅滿足於吃飽、穿暖、安逸,那就與禽獸沒有什麼區別了。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知道仁義和倫理。知道取捨,知道有更高的價值追求。
外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七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管子說:「衣食足而知禮義。」人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就會有更高的追求,不能僅僅滿足於吃飯、穿衣等,還有審美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對藝術與信仰的追求,就是屬於較高層次的需要。多數人是在較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才會有較高追求。而有的人在生活沒有保障的情況下,也會有較高追求。所謂:「廉者不飲盜泉之水,飢者不受嗟來之食。」
如果說古琴、音樂、繪畫、書法是無用的,那麼多藝術珍寶,豈不是一文不值了?
其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工是歷史之必然。
在社會上某些人看來,只有鞋子、被子、飲食等實業有用的,其他與基本生活保障無關的,都是無用的么?甚可畏也!其實這個思想當年也是孟子所批判的,孟子曰:「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分工,是歷史之趨勢,所以不能說只有體力勞動的才有價值。如果全民都去參加勞動,那麼就不會有那麼燦爛的文化和藝術了!
其三,修道之人不求有用於世。
《莊子·逍遙遊》云: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道家之教,在於無為。老君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譬如樗樹,以世俗之觀點看來,無用之木也。但是莊子卻以其「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為無用之用也。而山林之中的動物植物,多因為其有用而遭到捕殺,依據道家的觀點,無用卻可以全生。莊子所謂:「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飄飄然如不系之舟。」
我們有幸生於太平之世。因為無用,故能有閑暇。《幽夢影》云:「人莫樂於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勝,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又何必為世俗功利所役,使我疲於奔走,乃為有用乎?
(文/萬景元)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道教的多種養生之道(四)
※道教如何看待吸煙
※道教養生重視清靜無為
※莊子名言85句
※道教基本教義——三洞宗元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有用,無用
※「有用「無用」之間
※包政:無用和有用
※皇太極用人:有用則用,無用則廢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無用之用,無用之美
※無用的社交,不如有用的獨處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吳用還是「無用」?
※看似無用的知識,如果會用,就有大用
※少說無用話,多做有用事
※吳用:小聰明到底有沒有用?無用!
※莊子: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不是讀書無用 而是你無用
※不是讀書無用,是你無用
※無用·有用 文章千古事
※去愛,無用之用——「有用」的人不缺,快樂的人少見
※為道之用,以無用為本
※用童心創造出的藝術,即便無用也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