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國醫大師李濟仁:新安醫學研究奠基人

國醫大師李濟仁:新安醫學研究奠基人

本平台為「張其成國學基金」公眾平台

國醫大師李濟仁:新安醫學研究奠基人


他帶領學生還原了668位新安醫家和400餘部新安醫籍的原貌


他提出「痹痿統一論」等系列學說,制定辨治頑痹四法,創立效方驗方


他突破家傳囿規,進行開放式的醫學傳承,培養了一個博士團隊


自古名醫出江南。安徽省唯一的國醫大師不是來自省城,不是來自中醫醫院,而是來自於偏處一隅的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中醫科。

李濟仁,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術濟人濟世,他主張立功,倡立「痹痿統一論」等系列學說,在醫教研崗位上引領學術發展方向,成為新安醫學研究奠基人。他講究立言,帶領家庭乃至一個博士團隊,著書立說,傳承發展新安醫學。


志存高遠 仁心濟世


從鄉醫到全國名老中醫


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患頑固性失眠1年有餘,三診後,嚴鳳英一切正常,從此再也不用安眠藥了。


1931年的寒冬,地處徽州歙縣橋亭山鳳逸村的貧苦篾匠李榮珠喜得貴子,取名李元善。幾十年後,李元善從鄉村醫生一步步成為新安醫學傳人,成為全國名老中醫和國醫大師。

7歲時,李元善開始學四書五經。他天資聰穎,樂于思索,奠定了堅實的國學基礎。1943年,他遵從「天下之至變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醫也」的古訓,跟隨當地名醫汪潤身學醫,3年苦讀出師後,他想找名望更高的人拜師學藝,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定潭向有車頭寺,半夜叫門一帖傳。」山村的夜裡,一片漆黑,鄉親們提著燈籠去定潭求張根桂看病的情景,給幼小的李元善留下了深刻印象。張根桂是新安世醫「張一帖」第十三代傳人。李元善心中萌生念頭,「不當醫生則罷,當就當這樣的名醫。」於是,他毛遂自薦拜張根桂為師,並改名李濟仁,意為「仁心濟世」,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決心。


從1949年起,李濟仁在歙縣小川開業行醫。解放後,他兩度被選派到安徽中醫進修學校(安徽中醫學院前身)師資班學習,還參與安徽中醫學院和附院的籌建工作,並擔任內經教研組組長、大基礎教研室主任等職。隨後在歙縣人民醫院、安徽中醫學院、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皖南醫學院等單位工作。


多年來,李濟仁敏而好學,精勤不倦,在掌握複雜而深厚中醫學知識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對一些疑難雜症屢起沉痾。


早在1965年,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患頑固性失眠1年有餘,屢服進口高效安眠藥無效。李濟仁回憶,當時嚴鳳英眼眶四周青黑凹陷,頭昏煩躁,腰膝酸軟。李濟仁分析,失眠時久,諸治不應,應當從肝論治,以滋肝陰為主,輔以安神。於是,他開出了鎮肝益腎、陰陽並調的方子。服7劑後,患者能睡4個小時。李濟仁按照時間醫學,囑咐患者在午後及晚睡前各服一次,以便藥效更好發揮。三診後,患者一切正常,從此再也不用安眠藥了。

1981年的夏季,53歲的黃某手術後高熱達41℃,致使頭痛、神志不清。醫生採用冰敷以及抗生素退熱,均無效。午夜時分,院長派人請李濟仁會診。李濟仁認為患者因暑熱交蒸,致高熱不退,開出解表祛暑、芳香化濕的方葯,如香薷飲、加減白虎湯等。服下不久,患者便退燒了。


由於醫名遠播,療效顯著,來自全國各地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歐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慕名求診者紛至沓來。李濟仁也先後獲得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首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等一系列榮譽。


杏林伉儷 風雨同行


從徒弟、女婿到「張一帖」傳人

夫妻共同繼承「張一帖」家傳,先後調入皖南醫學院工作,同被遴選為「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幾十年來,二人在中醫理論與臨床的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碩果。


定潭的「張一帖」源遠流長,至今有450餘年的歷史,傳15代,被譽為新安醫學第一家。張一帖遠祖可上溯到北宋名醫張擴,張擴之後人張杲就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史著作《醫說》的作者。張氏還著有《醫流論》、《傷寒徹要》、《秘方奧旨》等書,影響深遠。


時光荏苒,世醫傳給了明代嘉靖年間的張守仁。由於他醫術高超,常一劑而愈,始稱「張一帖」。他以仁慈為本,對待患者不論貧賤均能悉心治之。特別是冬春流行病高發季節,都藥物熬制後放置在茶水中,日夜無償供應,村民和過路人因此受益。


舊社會,家傳技術多傳子不傳女。張根桂對祖傳「末藥」加以完善,創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減法,進一步提高了療效,其以「穩、准狠」為特點,辨證准、用藥精、劑量重,往往一二劑即起痾回春。國學大師吳承仕先生因患痼疾遍訪京師名醫皆不效,回家鄉歙縣以後,經張根桂醫治而愈,感佩之餘,特奉贈一聯「術著岐黃三世業,心涵雨露萬家春」。然而,張根桂唯一的兒子夭折,次女張舜華便立志學醫。她勤學苦練,親自上山採藥,配藥嘗葯,以至誠至孝感動了父親,多年後悉得家傳,成了遠近聞名的「女張一帖」。


作為徒弟,李濟仁朝吟夜誦,勤於實踐,與小師妹張舜華一起跟師抄方、巡診,同採藥、製藥。張根桂看在眼裡,喜在心中。李濟仁聰慧過人,老實能幹,處理疑難雜症很有一套,令老師刮目相看,尤為欣賞。不久便把女兒許配給他,同時把家學也傳了他,與張舜華同為「張一帖」的第14代傳人。大概還有這樣的君子協定,即未來李濟仁的第一個兒子要隨母姓張。


解放後,李濟仁夫婦二人先後調入皖南醫學院工作,夫妻二人不僅在醫術上繼承「張一帖」,還繼續著「張一帖」舍醫送葯的傳統。幾十年來,他們無論多麼繁忙,每年都會定期返回家鄉為鄉親們贈醫施藥。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李濟仁夫婦還為國內外1萬餘人次的患者提供了「無償函診服務」。


獨創新解 學文並茂


從傳統醫學到現代科學研究


他注重融會新安醫學學術思想以及《內經》理論與診治方法,從臨床實踐中加以體悟,建新說、立新法、研新方;提出「痹痿統一論」,制定辨治頑痹四法,創立「歸芎參芪麥味方」。


「北協和,南弋磯」是過去人們對全國西醫院的最好評價。李濟仁所在的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1888年由美國基督教會創辦,迄今已有120多年。蔣介石、孫科等來該院視察過,吳紹青、沈克非、陳翠貞等名醫先後任職。在這樣一所有名氣的西醫院搞中醫,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西醫出書,中醫也出書,西醫搞科研,中醫一樣搞科研。」李濟仁憑藉不服輸的性格,孜孜以求、奮力拚搏,建新說、立新法、研新方。在皖南醫學院和弋磯山醫院「四大支柱」和「四大名師」中,李濟仁名列其中。


李濟仁業醫60餘年,在醫治外感病、急症等方面,承繼「張一帖」心法,以認證準確為基礎和前提,用藥猛、擇藥專、劑量重,往往1劑奏效;辨治雜病,則合參新安汪機「培元派」提出的調補氣血、固本培元思想,重視培補腎本,辨證靈活機變。如對於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等,李濟仁系統提出以補腎法為主,健脾和胃、養血舒筋的方法,治癒數例。


李濟仁根據新安醫家診治痹證、痿證的基本特色與規律,臨床上既強調鑒別,又強調辨治痹痿同病,提出「痹痿統一論」,制定辨治頑痹四法,即頑痹從虛、從瘀、從痰辨治,痹痿同病則重調肝腎,兼以健脾和胃、養血舒筋。


15歲王某,四肢痿弱無力,走路如鴨行,經常跌倒。經大醫院診斷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長期服用激素、維生素等無效。患者父母慕名來求治。李濟仁檢查後,診斷為肝腎兩虛型痿證,以《內經》理論與診治方法融會新安醫學學術思想,確立了補腎益肝、舒筋活絡的治則。服用一段時間中藥後,患者四肢感覺有力。李濟仁根據病情連續調方數次,又囑咐其堅持鍛煉,不久,患者病情大有好轉,臂力增,腿力強,近如常人。


對於疑難病證,李濟仁主張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熔經方、時方、驗方於一爐。治療胃病倡導「和、降、溫、清、養、消」六法,等,並創立了治療冠心病的「歸芎參芪麥味方」、治療痹證的「清絡通痹飲」、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的「固本益腎湯」、治療乳糜尿的「苦參消濁湯」等效方驗方。


李濟仁身體力行於新安醫著的校注整理工作中,潛心提煉新安醫學診治之特色規律,帶領學生成功還原了塵封於歷史的668位新安醫家、400餘部新安醫籍,並釐清和闡明了新安醫學對急、危、難、重病症的診療經驗和規律,成為研究新安醫學的奠基人。


他獨著、主編《濟仁醫錄》、《痹證通論》、《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等學術著作14部,發表論文112篇,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建華教授評價其「獨創新解,學術並茂,發前人之奧妙,作醫津之寶筏。」


不囿家規 培養後學


從名醫世家到博士團隊


老兩口與5個子女構成名醫世家家族鏈;突破家傳囿規,培養指導了一批研究生作為「張一帖」世醫傳人,其中研究生22名,高級學徒2名,形成一個博士團隊。


家族鏈傳承方式是新安醫學的顯著特徵,「張一帖」世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14代傳人李濟仁家裡,老兩口與5個子女,構成名醫世家的家族鏈;兩人突破家傳囿規,培養指導了一批研究生,形成一個博士團隊。


長子張其成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國學專家,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二女李艷,現為皖南醫學院副教授、碩導,弋磯山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三子李梃大學畢業後在當地經營診所,繼續「張一帖」家傳,以實際行動詮釋著「醫在民間」價值理念;四子李標是中國科學院博士,德國洪堡學者,目前在美國工作,擔任主任工程師,側重於生物材料學角度,開展生物醫藥和中醫藥學探索研究;幼子李梢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博士,師從王永炎院士和李衍達院士,現為清華大學副教授、博導,他以中醫「證」為突破口,開闢「中醫藥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與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方向,受到學界極大關注。「兄弟三博導,兩代七教授」,「張一帖」不再是一枝單傳,而是滿堂芳菲。


張其成回憶,小時候,父親常常告誡他們,「發憤讀書終有益,飄搖遊戲總無功」,並鼓勵和支持孩子自由探索未知。父親曾在中醫院、綜合醫院以及中醫學院和醫學院工作,眼界開闊,胸襟豁達,對中醫與西醫相互補充、共同發展有獨特見解,還鼓勵兒子用現代方式來傳承和研究中醫,希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和突破口。這些對孩子以後的志向興趣影響很大。5位子女分別從文化、臨床、科研的角度,傳承光大祖國醫學,並從定潭小鎮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弟子仝小林,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博導,是糖尿病專家。弟子孫世發,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員、博導,是方劑學專家;弟子胡劍北,現為皖南醫學院科研處長,碩導,專攻「中醫形體醫理學」;弟子朱長剛,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1醫院博士後,對中醫「治未病」理論有獨到見解。


以和處世 快樂人生


從「三高」患者到健康老人


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壓高,耳順之年血糖高,益壽延年有高招——手舞足蹈令五臟安和,珍藏字畫享其中趣味,親近自然覽山川勝跡。


年近八旬的李濟仁鶴髮童顏,笑容可掬,待人親和。看他神采奕奕、思維敏捷,很難把這位健康老人和「三高」聯繫起來。然而,李濟仁卻笑稱:「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壓高,耳順之年血糖高,益壽延年有高招。」


手舞足蹈令五臟安和是第一招。長期以來,李濟仁為保持健康的體魄、旺盛的精力,自己揣摩總結出一套運動五臟養生保健法,即「養心、調肝、理肺、健脾、補腎。」此外,他認為,還要注意六腑養生。平時多吃一些粗纖維食物以刺激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只有五臟六腑功能正常,機體才能處於「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珍藏字畫享個中趣味是第二招。李濟仁喜愛收藏字畫,樂此不疲。在他家中的牆壁上,懸掛著各種名人字畫,各具特色。其中啟功先生的書法非常搶眼,「神存於心手之間」是對李濟仁人品和業醫的形象描述。繁忙工作之餘,李濟仁端一杯清茶,小憩於紅木椅上,一一欣賞細品。他說:「收藏字畫是一種高雅的文化活動,既能增長文化知識和品味,又能怡情養性,延年益壽。」


親近自然覽山川名勝是第三招。李濟仁就是位精研岐黃筆耕不輟,而又親近自然、酷愛旅遊的智者。他不但踏遍家鄉的青山綠水,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還遠赴東南亞和歐美澳非等國旅遊。著名書法家葛介屏先生特作對聯相贈,「登五嶽名山足跡園林繼宏祖,精岐黃鑒古手披圖籍踵青蓮。」


在李濟仁居住的醫苑小區,林木蔭翳,綠蔭如蓋。在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里,李濟仁晨起聽鳥鳴,江畔聽濤聲,「江聲畫韻伴醫書」,實為一大樂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實,李濟仁的最大養生秘訣是「和」,處世平和,待人隨和,為人謙和。


在十年浩劫期間,作為「鐵杆老保」的李濟仁為保護他人而犧牲自己,受盡了迫害。劫難之後,李濟仁成為安徽省教委和衛生系統職稱評定委員會評委、中醫評議組組長,以前曾經揪斗李濟仁的人要求他幫忙評職稱,李濟仁一笑泯恩仇。


「未敢抱經國治世之宏願,但常懷拯疾濟羸之仁心。」聞知自己榮獲全國首屆國醫大師稱號時,李濟仁感恩之情溢於言表:稽首黨恩施甘露,深心億兆沐霞陽;願將仁術化「一帖」,普濟蒼生永安康。如今,年近80高齡的李濟仁以矯健的步伐,在承續新安醫學千年血脈的同時,也譜寫自己的燦爛人生。


李濟仁小傳


1931年,出生於安徽省歙縣;


1943-1948年,師從新安名醫張根桂、汪潤身等,並臨證隨診;


1949年,在歙縣小川開業行醫,任所長;


1955年、1958年兩度被選派到安徽中醫進修學校(安徽中醫學院前身)師資班學習;


1959年,參與籌建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1970年,轉入安徽醫學院(現安徽醫科大學)工作;


1972年,調至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工作;


1990年,成為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


《中國中醫藥報》2009年8月5日第4版


本報記者周穎


【張其成國學基金】與您分享


中華國學、國醫、國藝、國粹更多精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其成 的精彩文章:

儒家養生大道:先賢論孝
「文字訓詁」是學習國學的工具
從《黃帝內經》傳承看中醫的科學性
「中醫現代化」三問
新安醫學文化的當代意義

TAG:張其成 |

您可能感興趣

新安醫學的文化特徵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蔡建強主任醫師做客《我是大醫生》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鄭直教授課題組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博士後招聘
國醫大師張震:深耕中醫學杏林春滿園
傳統醫學醫術確有專長 中醫執業醫師(藥師)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所朱海波課題組博士後招聘
最新英國留學醫學專業介紹
「杏林醫痴」唐飛舟:遵國醫大師鄧鐵濤教誨走中醫學習正途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研究員宋軍來儋舉辦中醫講座
道教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
華南師範大學成立腦科學與腦康復行為醫學研究院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精準醫學方向博士後、研究助理招聘
醫學要嚴謹 也要創新——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林健
國務院發文,大批基層西醫學中醫!
國家衛計委:精準醫學研究有五大任務
浙大一院口腔醫學中心顧新華主任醫師當選國際牙醫師學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臨床幹細胞研究中心公開招聘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博士後招聘
醫學小品 醫學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