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一點儒釋道智慧,與世界美好相處
一個人該如何與這個世界美好相處?最好的狀態是像一條河流那樣,繞過群山與大地,奔流到海;像一棵樹那樣,開花結果,落葉枯萎,都尊重自然的生命歷程。
人是自然界中唯一反思自身、追問存在意義的物種。人要與這個世界美好相處,需要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的關係。
儒家主要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德性的智慧,禮樂教化,內聖外王;道家談的主要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空靈的智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主要談的是人與超自然的關係,是解脫的智慧,緣起性空,轉識成智。
中國人的天性關注現世的、「此岸」的生活,不太喜歡思考死後的、「彼岸」的世界,佛教自從漢代傳入中國後,給中國人帶來了全新的、超驗的生死觀,中國人才有了死後來生、輪迴轉世這些觀念。
同時佛教逐漸中國化,到唐朝時出現了最中國化的佛教宗派:禪宗。禪宗從創始人慧能開始,就體現了「三教合一」的特點,儒道的精神融入佛教,關注當下,把佛教從「彼岸」又拉回到了「此岸」。
儒:忠恕之道
在《論語》中,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就是盡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用今天的俗話來說,意思就是「想人家好,才能自己好」。
「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決不強加給別人,用今天的俗話來說就是「要想被人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
「恕」道可以說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可以推衍開來,比如說我們不希望別人羞辱自己,那我們決不要羞辱別人,這裡強調的是一種寬容精神,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這兩者綜合起來就是忠恕之道。其實,忠恕之道是「仁」的一體兩面,「忠」中有「恕」,「恕」中有「忠」,「盡己」與「推己」很難分割開來,這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本原則。
推而廣之,由個體到群體,忠恕之道也是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宗教與宗教之間相互關係的準則,是促進人類奔向大同目標的普遍和諧之道。
中國幾千年中的戰亂多是由於外族入侵造成的,而且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宗教迫害和宗教戰爭,沒有為了「有幾個上帝」「聖父聖子哪個大」這樣的超驗問題而屠殺自己的同胞和異族,這不能不說是拜儒家文化所賜。
道:至樂之道
道家智慧的精神追求是「至樂」,即達到快樂,至高無上的快樂。這才是道家文化中最核心的價值精神。
「至樂」之道建立在對自然、對生命的敬重之上。道家最關注自然、關注生命,並且把整個自然生命看成是一體,不僅僅是人的生命,還包括動物的生命,地球的生命,整個自然界的生命,宇宙的生命。
出於對生命的敬重才要「至樂」,「至樂」不僅要使自己快樂,還要讓其他的存在也快樂,人類社會快樂,自然界也快樂。
道家認為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與外部的大宇宙存在對應關係,因此人與自然完全融合,融於自然,連自我也不存在,跟大自然完全一體,就可以獲得「至樂」。
所以「至樂無樂」,這裡的「無樂」指的是沒有常人所有的感官慾望快樂,從而真正達到快樂,也就是成為道家所說的「真人」。《道德經》說「修之以身,其得乃真」,懂得修身,有了「真德」就可以延年益壽。
道家的修真就是達到「至樂」,從而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死。「真」在甲骨文里是一個倒立的屍體,可見在古人的思維中死亡才是「真」,而道家並不認為死亡就是終結。
《莊子》中骷髏可以託夢告訴莊子人死後的快樂生活,老子說:「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意思是說我是可以沒有身體而存在的,老子又將死亡形容為「復歸嬰兒」。
道教把死亡看成是成仙前的準備階段,就像「蟬蛻」一樣,擺脫舊的軀殼,開始新的生命,從而羽化成仙。可以說道家和其後的道教對中國人的醫學、養生學提供了基本理念和實踐法則。
釋:平常心是道
禪宗提出「平常心是道」,把修行拉到人間的日常生活中,吃飯睡覺、劈柴擔水都是妙道。看似容易,其實修行到心無掛礙,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詩表達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
平常心是道,人生的最高境界並不在於功成名就,而在於悠然地品味流逝的或正在流逝的,看似尋常而實不尋常的生活片段。比起對是非成敗的熱衷來,日常生活細節中的趣味和品味更能提高人的尊嚴和生命意識。
春來草自青,秋到葉自落。只有保持平常心,靜心做日常事,不染不著,「山高不礙雲飛,竹密不妨水過」,這樣,你才能理解生命自在的真味。
一些人在生活中千般計較,陷在利害得失的算計中不能自拔,其實不如多一點平常心,少一點勝負心。春來,奉一樹綠葉;春去,還一身自在。不去妄求,也就沒有了憂傷和苦惱。
誰家無明月清風?平常心人人皆有,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修鍊自己的內心,從容而獨立,充滿樂趣與熱情地對待工作、生活,平靜溫和地對待這個世界。
文字圖片由「雲上文化」編輯
轉載請註明來源:雲上文化「ID:yunshangshuhua」
※中國青花瓷,不同尋常的寓意
※雍正之書法,有才有氣,不類王者筆跡?
※他比歐陽詢不差毫釐?
※黃公望:常以其「痴」相和「狂」態醉游于山林間
※清代三位大臣 誰的書法更勝一籌?
TAG:雲上文化 |
※學一點儒釋道智慧,與這個世界美好相處
※端午:中國人四種情懷,儒釋道三家智慧
※中元節:中國人三種情懷,儒釋道三家智慧
※儒釋道最高境界
※儒釋道三家的區別
※中庸之道,儒釋道的共性
※學習了解儒釋道,對端正心念、修身,很有受用
※《周易》中的「洗心」——儒釋道共有的智慧
※並非儒釋道,中華文化的根源是道儒法
※春分,暗藏儒釋道第一智慧,天地人神妙真諦
※南懷瑾:儒釋道如何觀相識人?
※儒釋道是一家?這是對佛教的極大錯解!
※儒釋道三家思想最精闢的解讀,妙不可言!
※一張表看懂儒釋道思想精華,5分鐘領悟大智慧
※儒釋道本一家 好像一株紅蓮花
※南懷瑾老師:儒釋道三家文化的各自偏重
※和而不同的儒釋道
※天清地明,氣清景明,身清心明,儒釋道大智慧!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所創「陽明心學」堪稱震古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