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府院之爭的原因有哪些
府院之爭發生在民國五到六年,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出「鬧劇」。以黎元洪、段祺瑞為首的兩派間的明爭暗鬥之下,有著錯綜複雜的政治背景。
黎元洪(左)和段祺瑞(右)
袁世凱病死後,黎元洪這個總統雖然說是依法繼任,但卻沒有雄厚的實力來維持總統的權威。武昌起義之前,黎元洪不過是一個協統,起義後擔任都督也是因為暫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而硬拉上位的。黎元洪的「上位史」可以說是「陰差陽錯」,這樣一來,黎大總統可以說既沒有兵權也沒有人脈,空有一個總統的架子。而段祺瑞卻是一個實力派人物,以北洋正統派統領自稱,根本不會把一個無權無勢的總統放在眼裡,只當他是一個「總統擺設」,。因此,段祺瑞行為處事也就變得專制,對黎元洪的施政多所干預。
雖然當上總統是陰差陽錯,但黎元洪也不是甘心做一個無實權的總統,段祺瑞總借著「責任內閣制」為由來干預施政,黎元洪也是滿心惱火。加上段祺瑞的行為也損害了一些人的利益,出於自身利益的需求,一些政治派系站到了黎大總統一方,為其搖旗吶喊。有人撐腰之後的黎元洪底氣也足了,黎、段兩人之間的矛盾也因此加深。
與此同時,北京的國會中,各派議員也鬧成一團,最後演變形成支持黎元洪的「商榷系」和支持段祺瑞的「研究系」。在這群國會議員的背後,又分別有南方非北洋系軍閥以及直系軍閥和北方中央政府皖系軍閥的支持,因此,黎、段兩人的矛盾也上升到了總統府與國務院的鬥爭,府院之爭由此而來。
解析府院之爭的原因是什麼
府院之爭在歷史上就是一場鬧劇,可如果說造成這場鬧劇的原因僅僅是總統和總理兩個人的矛盾不和,這種說法就太過片面了,那麼,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黎元洪閱兵
黎、段兩人不和是府院之爭發生的原因,卻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說白了,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只是些小打小鬧,根本上不得檯面。究其根本,這場鬥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兩人背後各方勢力利益的爭奪。首當其衝的是國會內部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穩健的一派主張維護總統和總理的平衡以此來保證政權的穩定,激進的卻主張與內閣進行鬥爭。為了對抗鬥爭,擁護段總理的議員自成一派,反對兩院制國會、地方分權等主張,要求採取中央集權,實行一院制的國會制度,以此來維護內閣。
鬥爭愈演愈惡劣,地方分權的想法得到了南方各派系軍閥的支持,而中央集權的主張又迎合了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方中央皖系軍閥的支持,議員們也就分門立派,爭論不休。國會裡也就出現了一群國會議員為自身和派系的利益,勾結軍人,乃至於進行金錢交易的行為,整個國會被鬧得烏煙瘴氣,成了一個爭名奪利的名利場。北洋政府中的西式民主至此完全成為世人的笑柄。
也正是因為背後有以國會為支撐,黎、段兩人的矛盾才能不斷升級,以至於演變成今日我們所熟知的府院之爭。
淺析府院之爭的影響是什麼
府院之爭在當時鬧得沸沸揚揚,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大笑話,段祺瑞出走離京之後,這場鬥爭又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陶澤如在《建黨偉業》中飾演軍閥張勳
府院之爭的結果是段祺瑞憤然離京,但這並不代表段總理就放棄了與黎元洪爭權,恰恰是以退為進,他慫恿了當時的另一勢力強大的軍閥張勳去北京,幫他趕走黎總統。在軍事實力上,黎元洪是比不過段祺瑞和張勳的,可是誰也沒想到張勳在進京之後,又在這皇城之內來了一場復辟。這下,段祺瑞也傻眼了,他警告張勳此等做法不可行,可是張勳就是不聽,最後段總理沒辦法只好武力解決,將張勳趕下了台。
張勳下台之後,黎元洪的總統之位也就不好再做下去了,只能辭職。而段祺瑞可謂是春風得意,復職成功。上台之後的他,深深覺得《臨時約法》對他不利,果斷宣布廢除約法。約法象徵著三權分立,廢除約法的消息一出,孫中山等人急了,此法不可廢,於是又打著「保護約法」的名號開始發起運動,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護法運動」。
有時候事情就是這樣,一環接著一環,有因就有果,府院之爭導致了了護法運動的發生,歷史就是在這樣這樣的「蝴蝶效應」中發生。
發生在民國六年的府院之爭在歷史上就像是一個鬧劇,現下很少被提及,熟知歷史的人除外,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的。那麼,到底什麼是府院之爭。
《建黨偉業》中范偉飾演的黎元洪和趙本山飾演的段祺瑞
袁世凱死後,原先以他為中心的政府體系崩潰,黎元洪成為了大總統。這位新任大總統身後依仗的是國民黨和南方的地方勢力,而任職國務院總理的段祺瑞,以北洋正統派首領自居,又有日本做為保障,兩者勢均力敵,誰也不服誰。所以府院之爭,按照我們今日的話來說,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場「南北方之爭」。
當時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想擴大自己的權利來爭取絕對的話語權,於是在政見上有很大的分歧。黎元洪一派為了限制段祺瑞的專制獨行,主張擴大國會的權利,而為了縮小黎元洪的權利,段祺瑞一派則提出改兩院為一院的想法……
就在國內內部矛盾重重的同時,一戰中美國對德國宣戰,要求中國與其行動一致,在要不要緊跟美國步伐,對德國宣戰這個問題上,黎、段兩人的態度也不相同也使這次的戰爭進入白熱化的階段。幾次交鋒之後,黎元洪借著段祺瑞越權引眾怒的機會,罷免了他的總理之位,引得段祺瑞憤然離京,但段祺瑞並沒有就此認輸,而是指出在《臨時約法》中並沒有規定總統有權能罷免總理,因此並不承認黎的免職令,準備以實力進行反撲。這場以總統和總理為首的總統府和國務院的爭鬥被稱為「府院之爭」。
淺析府院之爭的過程是什麼
府院之爭持續了兩年時間,在這場權利的爭奪戰中,黎段兩人分毫不肯相讓,愈演愈烈的鬥爭中,他們究竟爭論了一些什麼呢?
葛四飾演的徐樹錚
矛盾衝突點先是在於誰來當國務院秘書長這個問題上,徐樹錚是段總理頗為器重的手下,年少有為的他在袁世凱死後成為了秘書長。但黎元洪十分不滿意這位徐秘書長的傲慢無禮,在內務部長孫洪伊的支持下,想要換掉徐樹錚。段總理又怎麼會讓黎元洪換掉手下愛將,便借著孫洪伊的工作失誤反對換人。最後兩人幾乎鬧到撕破臉的程度,還是徐世昌出面將徐、孫兩人同時撤職才暫時結束紛爭。
之後兩人之間的小摩擦一直不斷,而真正使鬥爭白熱化是關於中國是否參加一戰的問題。為了使國會同意主戰的要求,段祺瑞將手下的督軍全部叫到北京,組成了「督軍團」,向黎元洪施加壓力。此舉未成之後,段祺瑞又要求總統同意對德宣戰,抱著平息風波的態度,黎元洪勉強同意這份文件並蓋章。但還不滿足的段某人又在國會上指手劃腳,終於惹了眾怒。與此同時,段祺瑞與日本的交易被人揭發。藉此機會黎元洪撤了他的總理之位,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同時發聲明稱不承認黎的免職令。
之後,作為督軍團團長的張勳收到了黎總統的邀請,上京為兩人作調解,不料張團長卻又搞了一場復辟,最後被段祺瑞鎮壓。而此次事件過後,黎元洪也辭去了總統一職。總統改人,爭鬥結束,這便是府院之爭的全過程。
淺析府院之爭的實質是什麼
眾所周知,府院之爭是總統和總理政治意見不同,爭奪權力而引發的鬥爭。這只是最直觀的的感受,撥開這層外衣,府院之爭的實質是什麼呢?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總的來說,這場鬥爭是當時軍閥混戰,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組合的結果。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上位總統,和總理段祺瑞兩人為了爭權,不和已久。而此時的國會內部也發生了矛盾,形成水火不容的兩派,一派支持黎元洪,一派支持段祺瑞。原本只是黎段兩人的矛盾也就演變成了南方非北洋系軍閥以及直系軍閥對抗北方中央政府皖系軍閥的暗戰。
又說在府院之爭走向激化並最終決裂的問題上,美國和日本也起了推波助瀾、不可忽視的影響。究其原因,是美日在在中國是否對德宣戰的問題上出爾反爾。一開始,美國準備對德宣戰時,希望中國能與其上步調一致,因此美國支持黎元洪,同時也想利用這個機會擴大在中國的霸權,抵制日本在中國勢力的擴張。而日本則看中了段祺瑞一心利用其總理的勢力來實現控制中國的夢想,支持段祺瑞。隨著局勢的轉變,中國如果參戰將有利於日本而非美國,美國改變了自己的態度,不希望中國參戰,相反,勢力日漸鞏固的日本又希望中國參戰。
由此可知,府院之爭是黎段兩人以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團之間權利爭奪的結果,美日在中國參戰問題上的對立態度最終導致了這一事件的發生,所以,實質上是美日在中國的爭奪。
※韋小寶的七個老婆里最喜歡誰
※新水滸傳 大刀關勝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標誌是什麼
※武王伐紂的真相是什麼
※負荊請罪的意思解析
TAG:腦洞探索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