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代東亞中日雙雄——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近代東亞中日雙雄——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分別是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始於1861年,比1869年才正式開始的明治維新早8年,但結果卻是日本後來居上,洋務運動的首領俯首於明治維新首領面前,簽訂了大清有史以來最屈辱的《馬關條約》。

  • 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1901年),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近代東亞中日雙雄——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1841年—1909年)日本長州人。德川幕府末期長州藩士出身。幼名利助,字俊輔,號春畝,後改名博文。日本近代政治家,長州五傑,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日本第一個內閣總理大臣,第一個樞密院議長,第一個貴族院院長,首任韓國總監,明治憲法之父,立憲政友會的創始人,四次組閣,任期長達七年,任內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使日本登上了東亞頭號強國的地位。官至從一位、大勛位、公爵。

近代東亞中日雙雄——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 雙雄交鋒

在伊藤組閣期間,日本悍然發動了甲午戰爭,並一舉挫敗大清,自此成為東亞頭號強國。而那一刻,號稱大清「中興名臣」的李鴻章則陷入人生最失意、最落寞的境地。或許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是中日兩國的天然對手,他們在戰場上兵戎相見,在談判中嚴辭交鋒,可一離公務、退及幕後,兩人竟惺惺相惜,從而結下了既為敵手又成知交的特殊淵源。

  • 第一次交鋒

1885年4月,伊藤博文因朝鮮「甲申政變」,作為日本政府的全權代表,來到天津與李鴻章會談。此次談判達成《中日天津條約》,其核心內容是,中日均勿派員在朝教練,今後朝鮮若有變亂等重大事件,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這其實賦予日本在朝鮮享有與宗主國中國相同的權利,也為甲午戰爭爆發埋下了伏筆。時年,李鴻章62歲,伊藤44歲。這是兩人第一次扳手腕。看著比自己年輕18歲的對手,李鴻章多少有些感慨。為此,他專門向總理衙門提交了一份秘密報告—《密陳伊藤有治國之才》,認為伊藤博文「實有治國之才」,「大約十年內外,日本富強,必有可觀」。應該說,李鴻章的眼光是比較敏銳的。當年12月,伊藤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兼宮內大臣,並著手制定憲法。

  • 馬關對話

時間一晃又過了10年,當兩人再次見面時,李鴻章已是古稀之齡的老人,伊藤博文也過了知命之年。更恍若隔世的是,10年前的會面,兩人尚能相對平等的交鋒,此番早已乾坤倒轉。1895年2月,在大清遭遇甲午戰爭慘敗後,李鴻章受命作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議和。對李鴻章,伊藤給予了尊重;但對清帝國,他卻磨刀霍霍。儘管清庭也知道這一回割地賠款是躲不過了,讓李鴻章該怎麼辦、就看著辦。李鴻章真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經過拉鋸式的較量,在第三次談判後,李鴻章竟在回住處的路上遇刺,世界輿論為之嘩然,日方的和談條件才稍有收斂。最終伊藤將中國的賠款金額由原先的3億兩白銀調至2億兩,對割讓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等要求則不予讓步,要求李鴻章「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李鴻章發電報請示,清庭表示同意,令「即遵前旨與之定約」。3月23日,《中日馬關條約》正式簽訂。

近代東亞中日雙雄——李鴻章和伊藤博文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前,清政府全權大臣李鴻章與日本全權代表伊藤博文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對話。

伊藤對李鴻章揶揄道:想當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風,談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伊藤因日本想侵略朝鮮來華與李鴻章談判,被李鴻章斷然拒絕一事),如今真的打了,結果怎樣呢?我曾經給過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貴國迅速改革內政,否則我國必定後來居上,如今十年過去,我的話應驗了吧?

李鴻章嘆了一口氣說:改革內政,我非不欲做,但我們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不像貴國一樣上下一心。如果我們兩人易地以處,結果會如何?

伊藤思忖片刻,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

這段對話儼然可為李鴻章所蒙受的「冤屈」開脫甲午之敗,非李鴻章之罪也。而是「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導致的問題,這個問題似乎是個人解決不了的。

  • 惺惺相惜

雖然各為其國,而且在那個時期,伊藤博文更極大地侵損了中華的利益,但就私交而言,他與李鴻章卻相當投緣。李鴻章說:「我若居貴大臣之位,恐不能如貴大臣辦事之卓有成效!」伊藤表示:「若使貴大臣易地而處,則政績當更有可觀。」李鴻章連稱:「貴大臣之所為,皆系本大臣所願為。然使易地而處,即知我國之難為有不可勝言者。」伊藤說:「要使本大臣在貴國,恐不能服官也。凡在高位者都有難辦之事,忌者甚多,敝國亦何獨不然!」他安慰李鴻章,甲午之敗,絕非安徽人的問題(李為安徽合肥人),而是中國的問題。

  • 事實究竟怎樣

近代東亞中日雙雄——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然而關於李鴻章,梁啟超早有到位的評價:「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他沙上建塔,對一個破屋只知修葺卻不能改造」 。

在世界形勢摧枯拉朽之時,作為大國「總理」,卻在一個破屋子裡,專註當一個裱糊匠。這種「人傑」,正如啟超所稱,為「庸眾中的傑士」,所謂「庸眾中的傑士」,畢竟還是庸才而已。

作為「改革總策劃」的李鴻章,其推行的洋務運動,只學技術不學政治制度,充其量是對「破房子」進行「裱糊」而已的半拉子工程。勢必被浩浩湯湯的世界潮流所淹沒。日本發動的甲午戰爭是打向「庸才改革」的最響亮一記耳光,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

「國家太大,人心不齊」 這是一個國家堂而皇之不進步的理由嗎?只不過是抱殘守缺的庸官不作為的借口罷了。

伊藤博文是使日本邁入現代化國家、成為近代世界列強之一的功臣。看伊藤博文當年,明治維新前,反對改革的幕府軍何等猖獗,他們打得改革派西鄉隆盛大敗自殺,日本改革派隨時都有性命之憂,其艱難程度數倍於大清洋務派,然而伊藤博文在西鄉隆盛死後,毅然加入長州藩軍隊,繼續追隨大久保利通改革陣營,反對幕府統治,力主「開國進取」。終於取得最後的勝利。

但翻看《馬關條約》那段歷史,必須承認:李鴻章對改革的見識與膽略,比伊藤博文差了一個檔次。以李鴻章的膽略,即便放到日本,怎麼會比不惜犧牲自己生命也要推進徹底改革的伊藤博文幹得好呢?

在勝利者面前,必須指出失敗者的殘缺。享用著勝利者諛辭的失敗者,除了自欺欺人、自我開脫之外,剩下的恐怕只能是 下一個失敗的輪迴!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劉卓涵:中國古代周邊外交-東亞朝貢體系
美日韓歷史教材中的中國:美國肯定發明,日本崇拜唐朝,韓國稱中韓共同創造東亞文化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系吳疆教授來龍泉寺參訪
日本帝國VS俄羅斯帝國,逐鹿東北、爭霸東亞
東評青年學人訪談沙龍西歐和東亞:時代問題與歷史書寫
《名偵探柯南》東亞醋王柯南竟然跟蹤小蘭!
東亞:侏儒引路
馮學榮:國民革命、東亞大勢與中日戰爭
東亞杯國奧名單:浙江廣廈佔6人 朱榮振搭檔混血中鋒
東亞最美的末代皇后
瀛海唐風——東亞的藝術
中國「海盜王」汪直:肆掠東亞,稱王日本,被日本人尊為「大明國的儒商」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近代日本為何從中醫轉向西醫
「東西方文明對立」下的東亞聯盟論
日本「間諜報告」中的中國:東亞同文書院中國調查資料原始圖片
《名偵探柯南》漫畫第994話圖文情報 東亞小醋王上線
[揭秘]德甲聚攏中日韓17人 留洋東亞幫因何建立?
為何東南亞國家普遍不如東亞和東北亞?
台課綱或將中國史並東亞史 蔡英文要「文化台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