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一古墓中發現一件鎮館之寶,出土時國寶身有煙痕,咋回事?
翔鷺紋銅鼓的故事
文/ 張珍、倪方六
【名稱】翔鷺紋銅鼓
【年代】西漢
【出土地】1976年出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今貴港市)羅泊灣1號墓
【收藏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文物價值】國寶級藏品,鎮館之寶
史學界有「北鼎南鼓」之說。古代中原人,尤其是在春秋時期的貴族喜歡用鼎來顯擺自己的地位,甚至死了也不忘帶到墓里去。在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權貴也愛顯擺,但不是鼎而是銅鼓。
圖:北方貴族隨葬用鼎
廣西出土的這面翔鷺紋銅鼓,就是墓主生前赫赫聲名的炫耀品。
除去銅鼓這層作為權力象徵的重要禮器的光環,在眾人心裡銅鼓一直以來應該只是一件載歌載舞時用的樂器吧。但是最早銅鼓似乎不是一件樂器,而是另有用途。是何用途?先從最早的銅鼓說起。
1975年一天,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萬家壩古墓群,中國最原始的銅鼓被發掘了。這面鼓身高37厘米,面徑41.5厘米,足徑63厘米,大致在公元前8世紀的春秋之初,由中國西南古代濮族人民鑄造並使用的。
圖:翔鷺紋銅鼓鼓面飾紋
「鼓身似釜,而且大部分表面有煙痕」。煙痕?看來這銅鼓最初是用來做飯的炊器。這和中原人十分看重的鼎頗為相似。
在古代,鼎除了是立國的重器、權力的象徵,還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兩者異曲同工。關於銅鼓最開始是炊具的說法,在一些文獻里也能找到影。
在彝族的英雄史詩《銅鼓王》有幾段關於銅鼓的歌詞很有意思——
「用來煮飯吃, 米飯香噴噴, 燒火不費柴, 只用一小捆。銅鍋煮飯吃, 是個大事情。歷史添新章, 到處都傳聞。」「銅鼓當銅鍋, 傳了幾代人。煮飯很方便, 敲起又好聽。」
「銅鼓處處響, 彝家多歡欣。個個唱頌歌, 歌頌鑄鍋人。」
圖:翔鷺紋銅鼓鼓身飾紋
所唱「 鑄鍋人」 ,即彝族的銅鼓王波羅和他的妻子羅里芬;所鑄的「 銅鍋」,即是早期的原始釜形銅鼓。
到了公元前7世紀左右,有些銅釜專門作為樂器使用,並經過不斷改進才成了銅鼓。幾個世紀以後,銅鼓由發祥地洱海地區逐漸東移到滇池地區。
在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的戰國末期及漢代,滇人將其發展為形制穩定、圖飾豐富的銅鼓。然後傳到百越族中駱越人生活的紅河三角洲地區,又東傳百越族後裔生活的兩廣南部地區,再傳到黔、湘西,向北傳到川南。
做為原始炊具的鼓,怎麼成了樂器?裡面有不少傳說,其中最有意思的大概是與一個酒鬼有關了。
傳說壯族中有個叫勤王酒鬼的人身材魁梧,天生神力,膽大心細。他精通天文地理,知曉凡間百態。喜歡喝酒,不管什麼樣的天氣,他都要帶著滿葫蘆的酒和勞動工具上山或下地勞作。
圖:翔鷺紋銅鼓如今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鎮寶之寶
有一年正月十五,勤王酒鬼上山幹活,干到太陽偏西時,勤王酒鬼坐下來休息,用左手拿起葫蘆喝酒解渴。突然,有一群猛獸惡魔從草叢中竄出,向他撲了過來。勤王酒鬼反應神速,他伸出右手抓起柴刀立即與猛獸惡魔廝殺搏鬥。
一會兒功夫,柴刀斷了,僅剩下左手的裝酒葫蘆了。勤王酒鬼只好赤手空拳,抓起身邊的石塊、木棍等雜物作為武器,由於寡不敵眾,身上被咬傷了。
沒辦法,一邊抵抗一邊朝村寨的方向奔跑,同時大聲呼喊救命。途中,還擊的東西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左手的葫蘆了。正當勤王酒鬼準備抓起葫蘆與猛獸惡魔作最後一搏時,一個惡魔一口把葫蘆咬碎了半節,葫蘆里的酒倒了出來。
圖:銅鼓圖騰牆
倒出的酒發出「咕嚕、咕嚕」的響聲,嚇得惡魔紛紛退縮。勤王酒鬼乘機拼盡全力,右手用力拍打葫蘆屁股,發出「嘭嘭嘭」的響聲。惡魔野獸不知是計,嚇得四散開去。勤王酒鬼得以死裡逃生。
說明:梧桐樹下戲鳳凰 是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內容以歷史、考古、盜墓、風水、收藏為主。文章除註明外,均為倪方六原創,有版權,使用請聯繫作者!作者微號:jsnjnfl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