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達爾文的觸摸:善者生存

達爾文的觸摸:善者生存

達爾文的觸摸:善者生存



19世紀中葉,達爾文創立了科學的生物進化學說,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達爾文進化論,第一次對整個生物界的發生、發展,作出了唯物的、規律性的解釋,推翻了特創論等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在生物學中的統治地位,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個革命變革。(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作者 達沙·凱爾特納(Dacher Keltner)(美國伯克利大學心理學教授)


譯者郭鵬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責編 許小編 劉小編

達爾文的觸摸:善者生存


達沙·凱爾特納(Dacher Keltner)教授


善者存在:生日快樂,達爾文


*原文載於《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2009年2月11日, 作者達沙·凱爾特納(Dacher Keltner),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心理學教授(Thomas and Ruth Ann Hornaday Professor of Psychology),伯克利社會互動實驗室(Berkeley Social Interaction Laboratory)主任,著有 《生而為善》(Born to Be Good)。譯者郭鵬為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感謝達沙·凱爾特納(Dacher Keltner)教授授權郭鵬副教授翻譯此文,並授權本微信公眾號使用。

達爾文的觸摸:善者生存



達爾文畫像,JohnCollier (1850-1934)作於1883年,是對此前1881年自己所作肖像的複製品,現藏英國國家肖像館。「自達爾文以後,世界就不同了」。(引自《科學的歷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三版)


二百年前的2月12日,在《視角與時代:關於達爾文、林肯與當代生活的小書》(Angels and Ages: A Short Book About Darwin,Lincoln and Modern Life)當中,亞當·高普尼客(Adam Gopnik)將查爾斯·達爾文和亞伯拉罕·林肯像兩個小石子一樣投入了生活的海洋。他們的思想和雄辯的口才改變了人性的走向。


達爾文有一個思想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他的經由自然選擇的演化論需要新的故事來解釋各種生命的起源,將人類在偉大的存在鏈條的地位作了更加謙遜的理解,這是一種新的思考,它將我們的物種視為一個流變中的一環(並且有許多長毛的親戚)。

達爾文還有另一個不太那麼為人所熟知的思想:即他關於人類本性的概念。一想到達爾文,人們就會想到「(最)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頭腦中就會湧現出個體間相互競爭的畫面——自私基因的大彙集——動物間彼此血淋淋地相互殘殺。「(最)適者生存」並不是達爾文的話,而是赫伯特·斯賓塞和那些利用達爾文來證明他們所鼓吹的階級和種族優越論的人們說的。「(最)善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kindest」)才更切合達爾文關於其自身物種的思考。


自1871年以來,在《人類的起源》(達爾文關於人類的第一本書)以及《與性有關的選擇》當中,達爾文認為「社會與母性的本能比其他本能或動機都更強烈」。他的理由完全是直覺性的:在我們原始祖先那裡,那些其成員更具有同情心的群落在養育更加健壯的達到生育與繁殖能力的後代方面更成功——這是演化的必要條件。


一年後,在《人與動物的情感表達》當中,達爾文反駁創造論者的觀點:上帝用特殊的面部肌肉來設計人,以使其表達那些只人才有的情感,如同情。相反,從對自己的孩子、倫敦動物園的動物以及忠誠的家犬的觀察當中,達爾文表明,我們的道德情感是以哺乳動物的行為模式來表達的。在他對(比如,痛苦)的分析當中,達爾文從純粹經驗觀察為起點得出了一個激進的結論:人類在受苦時緊蹙的眉毛、緊閉的嘴唇、眼淚和呻吟與猴子的哀鳴和大象的眼淚是相似的。作為哺乳動物就意味著受苦。作為哺乳動物就是感受達爾文所講的最烈強的本能——同情。


達爾文注意到,同情的表達包含在哺乳動物的觸覺式接觸模式當中。受到這一觀察的啟發,馬休·赫藤斯汀(Matthew Hertenstein)和我指導了最近的關於情感與觸摸的研究,它既是一種新奇的表演藝術,又是冷靜的科學。兩個參與者,一個是觸摸者,一個是被觸摸者,分別坐在一個建在實驗室當中的屏障的兩邊。這樣他們就不能看見也聽不見對方,只能通過神奇的五指,即手,與皮膚相接觸來進行交流。被觸摸者直接將他或她的手臂從屏障上開的一個有帘子遮擋的口裡伸到對面,接受來自觸摸者對其前臂的12種不同的觸摸,在每一次觸摸中觸摸者都試圖交流一種不同的情感。對每一次觸摸,被觸摸者都要猜測其所傳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通過在前臂上一秒鐘的觸摸,我們的參與者就能可靠地交流同情、愛和感謝這些情感,其準確率是隨機猜測的七倍。

同情性觸摸可以被皮膚下面的受體接收,並形成有益心理反應流。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焦慮地等待電擊的女性受試者,其大腦當中與恐嚇相關區域呈現活化作用,當她們的手被身邊的親人握住時,這一反應就立即被中止。友好的觸摸刺激迷走神經中的活化反應,胸腔中的一個神經束會使戰鬥-逃跑的心血管反應得以舒緩,並且會引發釋放催產素(Oxytocin),產生信任感。


達爾勒尼·弗朗西斯(Darlene Francis)和邁克爾·米尼(Michael Meaney)的研究表明,正如達爾文在很久以前所猜測的那樣,充滿同情的環境——即那些充滿溫暖觸摸的環境——創造出更能適合生存和繁殖的個體。從母親那裡獲得較高水平的觸覺接觸(如舔、清潔以及親密的身體接觸)的小老鼠們,在成為成年鼠後,在面對受限時,其所呈現的壓力荷爾蒙水平降低,在探索新環境時,會表現出更大的興趣,其大腦中表現較少的與壓力相關的神經元,有更多的強健的免疫系統。


要是達爾文還活著,當他看到他的兩個假說被肯定,他會多少感到一些欣慰:同情確實根植於我們的大腦和身體之中;它通過觸摸由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達爾文,作為最偉大的博物學家,無疑已經將這些關於觸摸的新發現彙編在他的一個筆記本當中,這只是他許多筆記本中的一個(如果是今天,它會是筆記本電腦上的一個文件夾)。他可以將這個文件夾命名為「(最)善者生存」。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的歷程 的精彩文章:

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
月亮照耀在實在的真理之路上——談《何為科學真理——月亮在無人看它時是否在那兒》
劉華傑——呼喚博物學的春天
「雨果獎」中的雨果是誰?
何謂「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TAG:科學的歷程 |

您可能感興趣

小科普:沒有任何觸摸和身體接觸,女性也能達到性高潮么?
大耳朵、觸摸鱷魚影響賭博欲等研究獲得搞笑諾貝爾獎
洛陽:一手觸摸草木金石,一手直達夏商周漢唐
科學證實:新生寶寶需要儘可能多的觸摸
清哲木:你是不可觸摸的風景
女同性戀「人生第一次觸摸男生的小丁丁」,她的反應竟然是這樣
宇宙生命的奧妙,植物也能聞,吃,觸摸,甚至還能聽
經典升級,可以觸摸的華麗!
維揚書生:「不起訴」讓失足者觸摸到法律的溫度
矛盾與壓力:亞馬遜推觸摸屏Echo的變性之危?
以科幻觸摸未來——聽科幻作家談:科幻的科普功能!
男子森林發現色彩斑斕的樹木,用手觸摸後卻被嚇蒙了
3D列印為媽媽帶來福音 提前觸摸未出生寶寶
3D列印為盲人媽媽帶來福音 提前觸摸未出生寶寶
觸摸,光陰的溫情
墨跡觸摸國畫-明 陳洪綬 出處圖卷絹本-放大手機觸摸高清名畫
性病的6種傳播方式,人工授精、器官移植及性暴力、吻、觸摸等
雕塑般的舞者 觸摸性感美麗的身體流線
新觸屏技術橫空出世,未來的觸摸屏將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