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從諾獎多少評價當前中日科研實力差距並不科學

從諾獎多少評價當前中日科研實力差距並不科學


從諾獎多少評價當前中日科研實力差距並不科學



作者:熊丙奇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榮獲該獎項。至此,包括大隅良典在內,已經有25名日本或日本裔學者獲得諾貝爾獎,包括11項物理獎、7項化學獎和4項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從2000年以來,17年間,日本已經有15人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對於日本科學家接連獲得諾獎,北大教授饒毅稱,國內生物醫學總體而言落後日本20年以上。而對此,也有不同的意見稱,諾獎是對科學研究「遲到」的評價,日本科學家近年來頻頻獲得諾獎,這是日本科學家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取得的成果,那時中國科研確實落後於日本,但是,我國近年來的科學研究成果與日本當前的科學研究相比,誰領先誰落後還不好說。在筆者看來,以獲得諾獎多少來評價當前的科學研究,是不妥當的,對日本諾獎獲獎「井噴」的關注,應聚焦於借鑒日本重視投入基礎研究,並給科學研究者更大科研自由的做法,來推動我國科研質量的提高。


有調查顯示,諾獎獲獎周期一般是出成果之後的17年,以此推論,日本進入新世紀獲得諾獎的成果,大多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取得的。反之,中國科學家在新世紀取得的成果,要獲得諾獎,主要在2020-2030年這段時間。而日本獲諾獎的事實也是如此,像這次獲獎的大隅教授,就是憑上個世紀90年代的成果獲獎,他在1992年首次觀測到自噬現象。在所有15項日本科學家於新世紀獲得諾獎的成果中,只有2012年山中伸彌教授取得的iPS細胞成果發表於2006年。對此,有人說,就是中國落後日本20年又如何,按照目前中國的科學研究投入,國內大學在世界一流大學排行榜中的表現,說不定10到20年後,中國也會像日本一樣,獲諾獎稀鬆平常———10到20年後的諾獎評獎,才能反映進入新世紀後我國科學研究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頻頻獲得諾獎之後,日本社會也表達出這種憂慮,日本也承認,進入21世紀獲得的諾貝爾獎,基本上都是上個世紀的成果,是那時日本重視科研投入,給科學家創造好的科研環境取得的。而進入新世紀後,日本的科研經費增加不多,在2009年達到4913億日元的高峰後,由於財政困難,一直呈現下滑趨勢,日本的科研能力下降,日本的青少年對理工科的興趣減弱,日本媒體甚至直言:「二三十年後,日本人的身影可能消失在諾獎領獎台上,想到這就讓人焦慮不安。」201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就對日本的科研環境提出了強烈批評。他稱:「在日本,研究者變得像業務員一樣」。他同時批評稱「日本學術研究領域沒有自由」,要求日本改善研究環境。

於是,有很多人認為日本的諾獎「井噴」會是曇花一現,未來會是中國科學家頻頻登上諾獎領獎台了。這太過樂觀了。其實,日本媒體和科學家在頻頻獲得諾獎之後的理性反思,更值得我們學習。這是社會和科學界對科技創新應該有的危機意識,不只日本在頻頻獲得諾獎後,大談基礎研究存在的危機,進入新世紀已經獲得72人次諾獎的美國,也大談危機。


我國要以理性、科學的態度,重視科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正視與日本等國的差距。客觀而言,以我國當前本土科學家獲得諾獎的情況,以及基礎研究的現狀觀之,我國基礎科學研究還存在與日本很大的差距——— 如果認為日本獲得諾獎的成果,都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取得的,那去年屠呦呦獲得諾獎的成果,還是上個世紀70年代取得的呢!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加大了對科學研究的投入,中國科學工作者在國際科技期刊發表的論文數已遠超日本,但是,和日本的科研體制,在配置科研資源、評價科研成果時,更重視研究者的學術能力與學術貢獻不同,我國配置科研資源、評價科研成果,還存在比較強的行政色彩,科研經費被浪費,大量論文為應付考核、評價、晉陞而發表卻沒有創新價值等問題。與日本一樣,我國基礎研究也面臨嚴重人才危機,中國科協發布的《2014~2015學科發展報告》就提出4大問題,包括「能夠稱得上戰略科學家的帥才少」「研究人員和專業技術輔助人員結構不合理,缺少大量專業輔助人員」「基礎學科後備人才資源不足」「優秀人才流失嚴重」。這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換言之,我國科研總體來說,當前還十分重視「數量」評價,在「數量」評價上,我國已經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科學研究重視的是「質量」,諾獎更在乎科研成果的世界影響力。國外輿論與科學界,都讚歎中國取得的「數量」進步,並以此來突出本國的「危機」,而我國更應該追求科研「質」的提高,應該通過持續增加科研投入,改革科研體制,解決科研「質」的問題。


(作者系教育問題專家)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懶人科技 的精彩文章:

火星殖民計劃到底怎麼玩?這篇文章幫你一網打盡
宇宙最大單一天體起源確認:橫跨30萬光年
基因組研究揭示人類大遷移之謎
恆星際旅行:兩種前往最近類地行星的技術
科學家最新研究:宇宙沒有方向 哪個方向看都一樣

TAG:懶人科技 |

您可能感興趣

有關日本科研產出減少在科學網的評論
不只關注科研實力,這是一份更具擇校參考價值的美國大學排名
從諾貝爾獎理性認識「科研差距」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科研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科研經費改革 科學家不再當「會計」了
趕英超美:中美科研實力較量
特朗普削減科研經費,中國科研指出增長近5成,影響中美國運
大力發展科研技術,重金獎勵科學家,中國科研技術即將超美國
中科院發布《科學結構圖譜2017》:中國科研實力發展迅猛但不均衡
英國利物浦大學教育質量和科研實力名列前茅
2017年大學科研實力排行榜,依據頂尖論文數量
這三位科學家 是中國科研的脊樑 美國對他們忌憚不已
曾經的競爭對手,今日的科研好友,共享17年生理醫學諾獎
華裔科學家諾獎級成果被搶發,科研競速賽不相信眼淚
他大三時父親意外去世,價值觀一度崩潰!40歲時拒絕千萬美元科研經費毅然回國,如今是男神級科學家!
重大科研突破!神經科學家發現人腦高達11個維度
如何提升科研就業競爭力?
湄江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地質學岩溶地貌科研價值
中英兩國科研水平差不多?英國人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