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守望中醫文化,重建精神家園

守望中醫文化,重建精神家園

本平台為「張其成國學基金」公眾平台

守望中醫文化,重建精神家園


——張其成教授談中醫文化與發展


「自然界的地震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地震,是心靈的地震。自然界的地震之後,家園可以重建,但是一個缺失了文化支撐的民族,是一個迷惘的民族,一個沒有根基的民族,甚至是一個難以為繼的民族,所以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守望住自己的文化家園」。


近日,有幸採訪了中醫文化研究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長、博士生導 師張其成教授,以上是張教授初見到我時對我說的一番話,使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張教授長期以來活躍在國學和中醫藥文化領域,對我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造詣。張教授就筆者的提問,對中醫藥文化對中醫發展的意義以及目前中醫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精闢深入的闡述,發人深省。


問:中醫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支奇葩。目前,國家正在大力發揚中醫藥文化,請您談談中醫藥文化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傳播中醫藥文化對中醫發展具有怎樣的意義?

張教授: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組成部分。從根本上說,中國文化是陰陽中和的文化,反映的是陰陽哲學,至於後來的五行八卦等等都是陰陽的反映,是一個道理。從陰陽的角度來說,傳統文化儒道兩家中,還應該加上醫家。因為儒家體現乾陽剛健、自強不息的精神,偏重於「陽」;道家強調陰柔的歸藏、包容功能,以貴柔崇陰、自然無為、致虛守靜為「道」,偏重於「陰」;中醫學則位於其中,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注重「陰陽和合」,陰陽並重,兼收儒道兩家之核心精髓。所以說,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中醫文化就是——「和」,這一點是儒道兩家的共同點,中醫是典型的「和」文化。我們首先要清醒的認識到: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和靈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鬥的不竭動力,是海內外無數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我在新浪「網上大講堂」曾做過一次講座,提出中醫「三個代表」的命題,即:中醫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是東方科學的代表,是健康醫學的代表。


問:中醫的「三個代表」?聽起來有點兒抽象,請您為我們解釋一下它的具體內涵?


張教授:我們知道,中醫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文學、數學、歷史、地理、天文、軍事學等多種自然和人文學科的知識,是多學科交叉彙集提升的綜合,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唯一保存至今並仍在發揮重要作用的「活化石」,對人們的衛生保健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要的是,古代天文、曆法中很多失傳的東西有賴於《黃帝內經》保存了下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播中醫就是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以,我認為中醫足以擔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


關於中醫是東方科學的代表,我是這樣認為的。東方和西方兩大科學體系,它們有著不同的表述形式、思維模式、評價方法和學術標準,甚至在很多情況下都是難以相互「溝通」的。如果將東西方不同的科學體系籠統地都歸為一種大而全的「科學」,則是非常狹隘的,這不僅不利於人們對不同科學體系的認識和研究,而且很容易造成「混亂」,甚至還會不合理、不公正地把處於「強勢」的科學體系作為標準去評判其他科學體系。因此,我認為有必要將東西方不同的科學體系進行區分,分別稱為「西方科學」和「東方科學」。而在東方科學中,最能充分體現傳統系統思維特色的就是中醫學。中醫一開始就提出「天人相應」,將人視為天地人大環境中的一個子系統,將人體本身視為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是與天地、自然相感應的小環境、小宇宙,這是符合人體生命實質的。中醫將治病與治人融洽地結合起來,體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巧妙結合,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具有東方特色科學範式的典型。中醫學的思維方式豐富了人類思維寶庫。因此,我們可以說中醫是東方科學的代表,取消中醫論是西方科學一元論的霸權思想的表現,是對人類科學發展歷程的偏見和無知。


談到中醫是健康醫學的代表,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只有中醫是健康醫學?難道當今佔主流地位的西醫學就不是健康醫學嗎?我必須說清楚的是這個提法是從醫學模式這個角度說的。現代西醫主要採用疾病醫學模式,採用對抗性治療方法,其結果,往往是病毒、病菌被殺死了,人的內在環境也破壞了,人的免疫功能下降,自愈能力也減弱了,經過長期的實踐,疾病醫學的弊端已越來越多地顯示出來。而健康醫學則是以提高人的自我治癒能力、激發人體自我修復能力為目的,重視預防、重視整體治療和個性化治療,而這一切是中醫學幾千年來一直提倡和重視的。中醫強調「陰陽平衡」,與現代系統生物學的基本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中醫強調「天人合一」,與現代西方科學講的健康環境因素十分相似;中醫強調「辨證施治」,與近年來西方醫學中強調為每一個病人找到最適合藥物的藥物遺傳學不謀而合;中醫的復方理論,實際上也對應著西醫近年來高度重視的各種療法的綜合協同。故從多個角度和層面,我們都會發現中醫與健康醫學理念的不謀而合,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故我認為中醫是健康醫學的代表。我們要充分認識中醫藥理論與實踐對當代醫學發展的啟示作用和獨特貢獻,並使之發揚光大。

問:作為我個人,是非常熱愛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上您又全面解釋了中醫的自身優勢,非常精闢,具有說服力。但為什麼依然有少數國人不理解甚至反對中醫呢?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或者說是否中醫的發展走入了什麼誤區呢?


張教授: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確實出現了一些發展誤區。近年來中醫在發展過程中,遭遇了西方科學文化的強烈的衝擊,尤其是何祚庥院士近日還在繼續炮轟中醫:「中醫90%是糟粕,10%是精華!」造成了中醫界乃至社會各界對中醫學的科學性問題產生了懷疑,年輕中醫信心不足,老中醫憂心忡忡。我認為當今的首要問題就是要突破固有思維方式的框框,突破西方科學文化的包圍圈,走出對生命、對中醫的認知誤區,從而理清中醫發展思路。


問:請您詳細談談目前中醫藥事業發展遇到的主要問題,或者說阻礙中醫發展的誤區是什麼?


張教授:其核心在於認知的誤區,首先,很多人認為:只有搞清楚物質結構才能揭示生命的秘密,中醫藥學應加強「實質」的研究。認為中醫必須具有現代科學的基本特徵:邏輯推理、數學描述和實驗檢驗,也就是具有客觀性、定量化、可重複性。由於受到這種思路的影響,多年來中醫科研課題主要關注於尋找中醫藥學的「物質基礎」上,如各種「實質」研究——五臟、經絡以及證的實質研究,還有中藥的有效成分研究,然而結果卻令人失望。中醫藥學無論是名詞術語還是臨床方法,都很難找到「物質基礎」。於是陷入了一個悖論:那就是以現代科學、現代醫學的實證實驗方法既能證實中醫概念的科學性,又能證實中醫概念的非科學性。從而陷入中醫科學研究二律背反的學術怪圈。因為中醫從一開始就不是探討物質結構的科學,它走的是功能、關係的路子。


中醫對人體生命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層面:「形」「氣」「神」。「形」就是形體,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講的「解剖」,這是有物質基礎的。「氣」的層面就介於有形和無形之間,是一種功能關係。「神」的層面包括「心神」「神明」,是無形的,與人的潛意識有關。這三個層面中,中醫最重視「氣」與「神」,最輕視「形」。這和西醫恰恰相反。在「氣」和「神」的層面是難以找到物質結構的,但它恰恰是中醫的精華,是中醫的特色。所以中醫要發展,千萬不能丟掉這些精華。目前哲學界出現了從物質實體到關係實在的學派,科學界也出現了非基因決定論:即在特定的生理過程中存在著基因與環境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基因的表達可因環境變化發生構像變化,基因的同樣序列可能在不同條件下合成不同蛋白質。故我們在認識中醫學的時候一定要突破物質決定論、基因決定論,重視關係實在,重視功能作用,走功能關係與物質結構並重的發展之路。

第二個認知誤區,是一些人認為只有找到共性的、客觀的規律才能揭示生命的秘密,中醫臨床很多不可重複,主觀性、隨機性太強。不同的醫生能開出不同的處方,具有不可重複性,個性化太強,很難客觀化、標準化。因而要用現代科學的要求,尋找其共性規律,要開展客觀化、標準化、規範化的研究。甚至有人認為中醫的偏方、藥方,治療的是個案,不具普遍性。科學研究的是普遍規律、一般和共性,所以得出中醫不科學的結論。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懂科學哲學的表現。所謂共性與個性是一對矛盾,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又受共性的制約,共性和個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我把共性與個性比喻成一棵樹,共性是整棵樹,個性好比樹葉、樹枝。每片樹葉、每根樹枝都反映整體的信息。共性是重要的,但個性是基礎,同樣重要。因為人的認識過程總是由個別到一般,又由一般到個別。


與西醫對抗性治療思維不同,中醫主要是調和性治療思維。西醫的治療目的是殺滅病毒、病菌,中醫則是激發、調動人體自我修復、自我治癒、自我調節的能力。殺滅、對抗需要的是「硬實力」,是物質實體,這種力量和物質實體———藥物當然是相同的、共性的。而調節、自愈需要的是「軟實力」,是功能關係,所以可以用多種方法,比如針灸、砭石、湯藥、導引,藥物當中,不同的辨證思路,往往開出不同的處方,但卻能異曲同工、殊途同歸,取得相同的療效。這是因為都能達到激發人體自愈能力的目的。從哲學上來講,中醫崇尚個性,但也不放棄對共性的探求。故面對中醫,一定要突破西醫之對抗性治療的模式束縛,重視調節自愈治療,重視個性化治療,重視不同學說流派,走調節自愈、個性與共性並重的發展之路。


第三是,有些人認為只有提高中醫的臨床技術,才能促進中醫的發展,倫理道德與醫療技術相比是次要的,中醫人文色彩太重,應當予以拋棄。我們都知道,中醫的臨床實踐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不少醫院在重視西醫診療技術的同時,忽視中醫人文精神、忽視倫理道德修養。中醫德術並重、德業雙修的優秀傳統被輕視、被遺失。而中醫的臨床是無法脫離中國人文傳統文化的,從德與術的關係來看,德以術顯,術以德彰。德術並重、以德為先,是中醫一大特色。綜觀歷代大醫,無不具有利民憫世的情懷與美德。以「德」促「術」,通過提高中醫藥工作者醫德水平,使中醫藥工作者能夠自發地產生對自己專業的熱愛,對患者之病痛猶如己生,這樣無形中能夠促使中醫藥人員認真鑽研業務,努力提高臨床水平,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從而造福人民。大凡醫技高超之人,多醫德高尚,思想深邃,為人謙和、寧靜,與人交往仁慈友愛,言語誠實可靠,待患者如親朋善友,深受患者敬重、信賴,其人格魅力也令人感動。而那些醫德高尚的醫家,基本上都是醫技高超的人。因為他們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總在想方設法提高醫療技術。中醫醫德是中醫學能夠健康發展並得以流傳至今的重要保障,我們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都應該繼承下去,加強中醫經典學習,加強人文道德教育,自覺修養,走以德為先,德術並重、人文與科學並重的發展之路。


問:對於未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請您談談看法?

張教授:近年來,發展中醫提出的最響的口號是「中醫現代化」,可是對如何現代化,卻是見仁見智,爭議頗多。今後中醫應該如何發展?我持中醫主體發展論,那就是堅守主體,發揚優勢,融會新知,開拓創新。實際上,中醫應當也只能按照中醫本身規律發展。在此前提下,要吸收現代科學的成果和方法。就目前情況而言,中醫的當務之急不是去設法求證自己是否科學,不是用還原論科學的方法尋找自己的物質基礎,而是要集中精力、認認真真地去研究一下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劣勢在哪裡,全力保持並發揚這個優勢。


李海英 上海中醫藥大學 (上海 201203)


《中醫藥文化雜誌》2008年第4期


【張其成國學基金】與您分享


中華國學、國醫、國藝、國粹更多精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其成 的精彩文章:

順天應人,自有心中好風水
儒家養生大道:父母之愛無條件
中醫學是基於生命和人文的醫學
儒家養生大道:推己及人,由愛親而及天下
儒家養生大道:孝是一種規範

TAG:張其成 |

您可能感興趣

弘揚中華文化 創建精神家園 北美中文作家協會紐約成立
儒家思想:提升中國企業家精神文化內涵
文化中醫:中醫文化
李致重:飽擁傳統文化,重鑄中醫之魂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
中醫科學與中醫文化的關係
中華文化的精華——中醫
中醫文化的命運:尋根求源 中醫文化的魅力
社火文化詮釋中華民族精神
中醫是「神傳」文化,是道家醫學!
客家民居:圍龍屋隱含的文化精神
儒家文化六字精髓
《女醫明妃傳》讓中醫文化美到極致的中藥
王家大院,最具漢族文化特色的建築藝術博物館!
正視中國傳統文化——中醫
北京中醫藥大學召開「中醫藥文化助推中華優秀文化復興研究」研討會
中法文化交流再添生力軍,華中科技大學成立法語文化研究中心
培田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蘊、耕讀為本的客家精神
中醫文化「大咖」談 | 中醫文化「喚醒」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