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才高八斗這個成語可能大家都聽說過,是形容一個人才氣很高。不過這個成語的來歷未必人人都知道,話說南北朝時期的謝靈運自視甚高,眼睛長在頭頂上,全天下所有的人都不放在眼裡。不過,他只對一個人佩服的五體投地。他是這樣說的:「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佔一斗,剩下的那些(這個剩下的那些可多了去了,是指從古至今那些加起來的人)佔了一斗。」所以,才高八斗這個成語就這麼活蹦亂跳地來到了中國的成語天地。而且,才高八斗剛開始形容的就是一個人:曹子建,是他的專稱。曹子建就是曹植,曹操的兒子。


提起曹植,古人對他的讚美如果摞起來估計得有七八噸那麼重,要是壓在曹植身上,肯定是肋骨脊椎什麼的全都壓得粉碎性骨折生活不能自理。鍾嶸在《詩品》里把他比作龍鳳,說他在詩歌中的地位就像周公和孔子在倫理上的地位,把他捧到了不能再高的地步,也不怕曹植從雲彩眼裡duang地掉下來把現在的水泥地砸一個黑洞。我們還知道他七步成詩的故事。說他的哥哥曹丕嫉妒他的才能,限定他七步之內寫一首詩,七步完不成的話,對不起了弟弟,你就game over吧!曹植略一思索,詩就寫成了。裡面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句。不過,這個故事是假的!曹植根本就沒有寫過這樣一首詩。不過呢,可以看出來,曹植簡直是被神化了。正是因為曹植確實在文學上很有天分,寫的詩歌「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怨」,在中國詩歌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才有關於他的很多傳說。曹植的詩大致可以分為早、晚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的寫作風格是不一樣的。我們這次來欣賞他早期寫的一首詩,名字叫《白馬篇》。體會一下他早期的風格。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白馬篇》是詩題,其實相當於無題。因為白馬篇只是一個樂府詩題,類似於詞牌,跟正文並沒有大關係,可能就是因為開頭「白馬飾金羈」的白馬二字,直接就這樣命名了。這種命名方式在古詩中是屢見不鮮的,《詩經》裡面很多篇都是取詩的前兩字做題目。這首詩有另外一個題目叫《遊俠篇》,這個題目倒是跟正文有關係。因為詩中塑造的就是一個遊俠少年的形象。


我們看正文,前兩句「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嚯,出手就不凡。上來就是電影的特寫鏡頭,然後接一個遠景鏡頭。特寫鏡頭:一匹雪白的馬,頭上是金色的籠頭,顏色搭配是如此的鮮明,一下子亮瞎人的眼睛。遠景鏡頭:白馬在西北的原野上跑得飛快,像鳥飛一樣。所以,曹植確實有兩下子,開頭就用兩個畫面來感染讀者,一種激情立刻就飛揚出了文字之外,沸騰讀者的心。


這裡有兩個詞兒需要解釋下。金羈,就是金色的馬籠頭。也可以理解為黃金做的馬籠頭。而且理解為黃金做的馬籠頭更符合這首詩,這點待會再說。連翩,本來是形容鳥連續不斷地飛的樣子,這裡當然是形容馬跑得飛快。「馳」這個字呢,與「連翩」一起共同展現了主人公縱馬賓士的速度感,所以,「連翩西北馳」這句有種力的奔動感,讓人感覺到一種奔放洒脫的激情。「西北」這個詞容易被大家忽略,僅僅當成了一個方位詞。其實這個詞很重要。因為西北在地理上和人的心理上都是感覺不一樣的。大家都知道,西北那是地廣人稀,古來就是用兵之地,廣袤的土地上幾乎到處灑滿了鮮血葬滿了頭顱,而且自然環境惡劣,能在這裡混的,而且混出一番事業的,那肯定是命運的強者。這兩個字就能突出主人公的一種硬梆梆的骨氣,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氣魄與膽識。所以,在西北這個地方縱馬馳騁,一種青春的激情、一種豪邁的瀟洒就傳達了出來。而且這個詞與下文的「揚聲沙漠陲」的沙漠有照應關係,因為西北嘛,就是沙漠廣泛分布的地方。所以,曹植寫作的用筆是很細膩的。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前兩句寫得這麼精彩,而且一看就是寫人的,未見其人,先見其馬,神就先寫出來了。所以,立刻就能抓住讀者的心,嘀咕道:「到底是誰啊,這麼zuo?幹嘛啊,那麼zuo?富二代嗎?現在飆車,那時候不是飆馬嗎?不知道no zuo no die嗎?」


接下來的兩句用了個設問的手法:「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是誰家的孩子那麼zuo哪?哦,原來是幽州并州一帶出來打拚的遊俠啊!這兩句曹植給讀者點出了《白馬篇》所歌頌的主人公的身份。「幽並」指幽州和并州,這兩個州的大致地理範圍相當於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內蒙古、遼寧的一部分地區。這兩個地方在古詩中有著重要的象徵作用,因為這兩個地方盛產俠客,所以,用在古詩中一般都是形容主人公的精神氣質的,形容他們那種豪氣蓋世、義薄雲天的氣度。這兩個字有時又和「幽燕」同意,在古詩中尤其是邊塞詩中經常出現,比如王昌齡的《塞下曲》就有「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的句子,南北朝時的鮑照《擬古》也有「幽並重騎射,少年好馳逐」的詩句,李頎的《古意》中有「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等。遊俠,這兩個字跟我們的今天已經太有距離感了,遊俠就是俠客的意思。我們今天已經沒有俠客了,只能從武俠小說武俠劇中略微感受一下俠客的氣度與風采。在司馬遷的《史記》中,特別寫了一篇《遊俠列傳》,大家有時間的話一定要讀讀,加深對遊俠的認知。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陲」,這兩句接著補充主人公的人生經歷。說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在西北這個地方闖出了一片天,名聲遠揚。所以,到了這兩句,我們才知道開頭的兩句為何那麼雄健瀟洒,人家有這個資格。這就沒辦法了,要人才有人才,要本事有本事,這樣的人就是zuo,你能怎麼樣?現在我們說一個人zuo,基本上是要什麼沒什麼除了有錢之外。哎,這也沒辦法了。


到這裡呢,可以視為《白馬篇》的第一部分。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兩個鏡頭引出本詩的主人公:遊俠兒。然後給咱們介紹他的人生經歷。「揚聲」兩個字與下一部分很有關係的,相當於下文的一個引子。因為下一部分就是寫主人公的本事,他是憑真本事揚聲沙漠陲的,不是靠其他的什麼什麼,比如裙帶關係啊,走後門啊。他的本事什麼樣呢?我們接著看第二部分。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先解釋詞。宿昔,早晚的意思。秉,持,拿的意思。良弓,就是質量很好的弓。楛矢,楛是一種植物,它的桿可以做箭桿,矢是箭,所以楛矢就可以理解成弓箭的箭了。但「楛矢」用在這裡有另外一種意思,就是說他用的箭是非常優良的。「楛矢」與上句的「良弓」都是為了說明主人公的裝備精良,有一種誇飾的效果。就是為了突出他與眾不同。參差,錯落不齊的樣子。何,多麼的意思。用在這裡有一種讚歎的意思。何參差,這三個字用得特別細微而巧妙。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它突出了曹植對主人公的讚歎,說明曹植對主人公有一種欽佩與嚮往的心態。二、參差這倆字,結合剛才咱們的意思可以看出來,主人公是個不拘小節的人。他可能就是隨手把弓往身上一背,箭也是隨手往箭筒里一插,根本就懶得打理,把它們弄得整整齊齊的,這更符合他洒脫幹練的氣質。如果說他的羽箭不是參差而是整齊,那就不妥了,就讓人懷疑他是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傢伙!為什麼呢?大行不顧細謹嘛!如果整理的整整齊齊的就顯得有些婆婆媽媽氣了。這句詩的意思是說,主人公特別痴迷射箭,每天弓不離手箭不離身。所以,結合開頭的兩句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主人公騎在一匹白馬上賓士,身上挎著長弓,背上背著羽箭,更增瀟洒的姿態了。我想,如果他又是個帥哥的話,那肯定迷死萬千少女啦!高唱著:「哥哥,我要與你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你是風兒我是沙,咱倆纏纏綿綿繞天涯。」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接下來的幾句:「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這幾句有個最突出的手法:互文。同時也是對偶。不過這個時候的對偶不像後來那麼工整,在平仄方面並不那麼嚴格。因為這個時候對偶才剛開始自覺起來,還沒有形成具體的形式規範。這幾句是具體寫主人公的本事的。寫得很有氣勢。總的意思是說他能左右開弓,箭無虛發,敏捷勇猛。控弦,右發,都是拉弓射箭的意思。的,月支,指的是箭靶。破、摧,兩個動詞,帶有誇張的效果,寫出了主人公的箭法精準,而且說明他的胳膊很有勁兒。一下子把箭靶子都給射碎了,他一箭射去,箭靶子就像人的節操一樣立刻碎一地,撿都撿不起來。「仰手接飛猱」,意思是一伸手就能抓到正在飛跑的猴子,猱就是猴子的意思。(我想這個猴子肯定是年齡有90歲吧!)「俯身散馬蹄」,意思是一彎身子就能讓馬跑得飛快,說明他的馬術很高超。「接」與「散」又是兩個動詞,用得很生動。「接」說明他毫不費力就搞定了飛跑的猴子,「散」就更誇張了,他一彎腰馬蹄子就要跑散跑飛的節奏。他騎的是馬踏飛燕的那匹馬嗎?那他一天得換多少匹馬呢?「狡捷過猴猿」,意思很簡單,說他的動作比猴子都敏捷(我還是剛才那句話,那這個猴猿肯定超過90歲了,有本事敏捷過孫悟空去,他也是猴猿啊)。「勇剽若豹螭」,勇剽是勇猛剽悍的意思。豹螭,豹就是豹子,這個大家都熟悉,豹子是所有動物中速度最快的之一,比如我們大家很熟悉的,獵豹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動物。螭,有句話叫「龍生九種,子子不同」,螭就是龍生九種的其中一種,這個東西非常勇猛,古代經常用它來形容勇士。另外,我們古代的高規格的建築比如故宮,它的檐角翹起朝天的部分是個怪獸的頭的形狀,它其實有個專門的術語:螭吻,就是借螭來辟邪的。所以,「勇剽若豹螭」這句詩就說明他勇猛剽悍,是個打硬仗的主兒。


所以,這幾句呢,給咱們具體說了主人公的本事,核心意思是說,此人本領高超,弓馬嫻熟,借《三國演義》中關羽的一句話說: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這幾句是詩的第二部分。它寫作上的突出特點就是剛才咱們說的:除「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外全是對句或者說對偶句,而且動詞恰當,同時又有誇張的手法。所以,正是這樣的一個男兒漢,才配得上開頭「白馬飾金羈」的英姿颯爽,「連翩西北馳」的瀟洒雄健。否則的話,如果換成一個繡花枕頭般的富二代,那就好像是黃鼠狼插雞毛撣子,愣充大尾巴狼了,就滑天下之大稽了。就活脫脫的前後一對比,成一鬧劇里的小丑形象了。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前兩部分從多個方面告訴咱們了,主人公是個一身本事聲名遠揚的好漢子,這屬於一般意義上的敘述,雖然第二部分也告訴了我們他的真本事,但還是無法打消我們大家的疑慮:這本事到底真的能名副其實嗎?因為我們知道,平時的訓練跟戰場上的廝殺那是兩回事。能在戰場上笑傲群雄那才叫真本事好漢子!別急,曹植比咱們早想到了。接下來是詩歌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突然一轉,說「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意思是說,邊塞這地方經常受到敵方的侵擾,這不,主人公突然接到從北方傳來的戰爭文書,情況十萬火急。於是主人公「厲馬登高堤」,這一句,效果不輸給開頭的「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這兩句。上文我們說了,這兩句一個是特寫鏡頭,一個是遠景鏡頭,而「厲馬登高堤」這句呢是一個仰視鏡頭,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這樣的畫面:主人公在高高的山丘上勒馬而立,那形象,簡直帥爆了!如果那時候正好是狂風獵獵,主人公長發飄飄,再加上全副鎧甲,挎弓挺槍,那簡直要爆屏的節奏。所以,這句「厲馬登高堤」從仰視的鏡頭就給我們塑造一個高大偉岸雄壯軒昂的英雄形象,那種凌駕一切的氣勢簡直要衝破紙上的文字,直接雄赳赳氣昂昂地激蕩了我們的心!真是高明的寫法,真是鐵骨錚錚的好男兒啊!曹植真是一個超級導演啊,我們看電影塑造英雄人物的時候就經常用到仰拍的鏡頭,這裡曹植早就運用這種創作手法了!下面兩句「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一筆帶過,寫主人公輝煌的戰績。值得注意的是曹植的用詞所產生的一種氣勢。長驅,我們有個詞叫長驅直入,形容軍隊不可阻擋的氣勢。「長驅」的原意是策馬快跑,無法阻擋,所以下面接一個「蹈匈奴」的「蹈」字,真是順流而下神采奕奕的一個字。蹈的本意是踩的意思,所以,這句詩把主人公那種躍馬揚鞭所向披靡的氣勢活脫脫地寫了出來,真是妙筆生花啊!這句就讓我想到了霍去病墓前的一個鼎鼎有名的雕塑,雕塑的名字就叫:馬踏匈奴。那是一匹霍去病生前的愛馬的形象,前蹄之下踩踏著一個匈奴人,馬的形象昂揚自信,瀟洒英壯!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雕塑的藝術表現手法。它是一塊大石頭,乍一看,石頭給人厚重、笨拙的感覺,而且看起來非常的粗糙,尤其是跟西方的雕塑比起來,一點都不圓潤。但奇妙的是,就是這樣的作品,只是在關鍵的地方將石塊簡簡單單地勾勒幾刀,就將那種馬的精神氣質表現了出來,真是起到了一種以少總多以簡馭繁的效果。曹植「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這兩句也有這樣的效果。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左顧陵鮮卑」,看到這句,讓我突然想起了白居易的《長恨歌》里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又讓我想起了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里的名句「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曹植筆下的主人公不會也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然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結果迷倒了鮮卑和匈奴讓他們乖乖投降了吧?哈哈,當然不是了。「左顧陵鮮卑」,意思跟「長驅蹈匈奴」是一樣,它們也是一個對句,也是互文的手法。左顧,寫得很是精彩,「左顧」的意思是向左一回頭的意思,「陵」同凌駕的凌,就是凌駕的意思。鮮卑跟上句的匈奴一樣,指代的都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的政權。「左顧陵鮮卑」,意思是他一回頭,那種殺死人的眼神與英姿就讓敵寇魂飛魄散Game over了。所以,這兩句大筆勾勒,硬生生地是把主人公戰場上的雄風傳達了出來,那種傲視天下的氣勢真的寫活了!


以上這幾句呢是詩歌的第三部分,是寫主人公的戰績。給我們落實了前面兩部分介紹的他的本事真不是吹的,也不是作秀的,而是貨真價實的。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是詩歌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後一部分。這一部分可以說是曹植對主人公的心理描寫,也可以說是曹植對主人公事迹的感慨與議論。這一部分也是全詩最能展示主人公內心世界的部分,也體現了一種巨大的青春激情。而且,這幾句,是一句比一句力度重,一層比一層慷慨激昂!從情感的傳達效果來看,真的有筆力橫掃千軍的效果。可以說,《白馬篇》能傳誦千古,全是拜這最後這一部分所賜。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這是一個反問句,反問句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增加它要傳達的情感力度。按我們現在的話說意思是:俺乾的是刀尖上舔血的勾當,這條賤命早就不放在心上了。這裡有一種對生命巨大的藐視感,因為在我們的心目中,生命是第一位的,一切都要為了生命的延續而讓路,所以才有好死不如賴活著的說法。人的很多人格上的屈辱基本上都根植於對生命的看重。而俠客正是「士可殺不可辱」的那種人,這也是本詩主人公的人生信仰。而且這裡面有一種巨大的人生代價,什麼人生代價呢?就是下面的兩句:「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這兩個句子,天,真是中國詩歌史上空前絕後的兩個句子,坦誠、直白,而且是真實殘酷的兩個句子。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忠孝難以兩全,這裡就體現了這個沉重的含義。而且還加上一條:忠愛不能兩全。因為主人公不僅不能侍奉自己的父母,而且還不能照顧自己的妻子兒女。或者說,他根本就是個光棍兒漢,所謂「何言子與妻」,意思是我連父母都不能侍奉,更沒有資格去談情說愛了!這兩句又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情感的表達是力度是極其強烈的。「父母且不顧」的「且」字,是尚且的意思,用在這裡有一種堅決,同時也是為了與「何言子與妻」對比,突出他拋棄家庭的堅定。這裡面有一種特別出格的地方,具體是什麼呢?我們下面會講到。所以,這樣來理解的話,這兩句有一種殘酷在裡面,就是:常人所享受的那種家庭歡樂對詩中的主人公來說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他無法享受我們大家通常意義上重視的那種歡樂、幸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的「揚聲沙漠陲」,是捨棄了家庭之後換來的,更能讓我們增加對這個充滿激情的生命的敬佩之情,而且敬佩之中甚至還帶著一絲惋惜。因為在我們一般的印象中,像這樣的英雄好漢應該是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他的家庭為之驕傲和自豪的。但我們從這兩句來看呢,彷彿主人公是個浪子或者孤兒,他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榮耀,但沒有親人來欣賞!這真是令人愴然的一件事!在古人看來,引用楚霸王項羽的一句話:「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耳!」功成名就之後衣錦還鄉,這是古人最普遍的想法。而《白馬篇》中的主人公卻說出來了「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的話來,如此直白,而且看來是如此無情,這種將親情拋之腦外的坦誠讓人讀來如此震撼!這典型是只有那種把青春當成一種揮霍把榮譽當成一種信仰的人才有的想法。這想法如此真實,一點都沒有矯揉造作與虛偽!所以,這兩句才是主人公在歷朝歷代的詩歌中卓爾不群的根本原因所在。那就是:為了一種壯烈的青春,為了一種熾熱的激情,為了光輝萬丈的榮譽,甘願將自身之外的所有都拋下,包括家庭,包括性命!這才是真正的遊俠精神。


什麼是遊俠精神呢?司馬遷的《遊俠列傳》里說得好。所謂遊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又說:「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什麼意思呢?說他們言出必行,一諾千金,為了俠義之氣可以赴湯蹈火,事情完成之後並不誇耀自己的功勞。把司馬遷的這一段文字用在《白馬篇》的主人公身上,簡直是恰如其分的評價。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接下來的兩句「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更是決絕之極。意思是:我是登記在冊的大名鼎鼎的壯士,怎麼可以顧及私情呢?這兩句好像是對上兩句的一個解釋,又好像是對上兩句的一種坦然。因為上兩句第一眼看起來顯得那麼無情,彷彿在這個世界上主人公只為自己而活那樣。所以用了「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的這個理由來告訴大家,其實自己是身不由己。因為人一旦做出選擇,就要承擔選擇的代價,無論代價是什麼。不過,這兩句看起來卻是那麼得沉重。它告訴我們,人一旦被某種東西所捆綁,那麼他就失去了自由,儘管他會得到他想得到的東西。《白馬篇》的主人公選擇的是榮譽,他得到了他的榮譽,卻失去了享受家庭的幸福。那給我們的問題就是:你所追求的東西真的是你值得得到的東西嗎?這當然是《白馬篇》給我們今天的啟示。


但對於詩中的主人公來說,他是義無反顧地選擇這樣的,他很清醒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他不願意拖累家庭。正因為如此,他不顧父母,不顧妻子,他要在青春的激情下揮霍自己的生命,得到對於遊俠來說至高無上的榮譽與尊嚴,讓自己的生命在戰場上閃光。所以,最後兩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兩句將全詩的氣勢推向高潮後戛然而止,將主人公那種為國盡忠、視死如歸的大無畏氣概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所謂的為國盡忠其實更恰當地不如說為捍衛自己的榮譽而犧牲,因為他的榮譽是在戰場上得來的。這兩句詩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讓人讀來熱血沸騰,讓人感覺:好男兒當如此也!這兩句詩里所蘊含的巨大的激情真是詩歌史上不多見的,恐怕只有盛唐的邊塞詩里才有這樣的調子。比如王昌齡的《從軍行》里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李白的《塞下曲》「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但很明顯,他們是從曹植的《白馬篇》里繼承而來的,因為它們的精神氣骨是一致的。最後兩句彷彿是主人公縱馬揚鞭殺敵凱旋之後,在慶功宴上喝得酩酊大醉之後喊出來的那般,那種將榮譽看得至高無上,將生命看得輕如鴻毛的豪情令人讀來如此心神激蕩!要說豪放,這才是真正的豪放,骨子裡的豪放。所謂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那一闋詞的豪放跟《白馬篇》一比的話,《念奴嬌 赤壁懷古》只好讓十七八歲的女郎手持紅牙拍板來唱,而《白馬篇》才真正需要關西大漢彈鐵琵琶來唱的!


那麼,《白馬篇》的主題是什麼呢?可以將《白馬篇》的主題理解為好男兒當熱血報國,或者說好男兒當及時建功立業。但這只是一個角度方面的理解。具體還可以怎麼理解呢?請聽下期內容。


本期問題:你所追求的東西真的是你值得得到的東西嗎?你對「值得」這兩個字是怎麼理解的呢?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上期我們講了《白馬篇》的後兩部分及它的主題。一般將這首詩的主題理解為好男兒應該熱血報國,或者說應當及時建功立業。這種理解當然是可以的,但我們覺得,還可以有另外的理解。其實,整首詩所謳歌的正是一種巨大的生命揮霍。為什麼這麼說呢?什麼是巨大的生命揮霍呢?


我們讀完全詩,在感覺上整體的體會是什麼呢?是一種巨大的氣勢震撼著我們,是一種濃烈的激情感染著我們!它整個是陽剛的熾熱的,沒有一點陰柔的氣息!我們看開頭的兩句就用華麗的畫面展現給我們一個雄健瀟洒的男子漢形象,他的用具就格外不同:騎的馬是白馬。白馬給人什麼樣的聯想呢?此人一定是自負武藝高強,有著強烈的自傲,才會這樣。因為白馬是只有超級英雄才配騎的,只有白馬才襯托出人物的雄姿英發!然後呢,馬籠頭是用金子做的,這樣的裝飾給人什麼樣的聯想呢?一是主人公很愛惜自己的戰馬,但這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它能讓人聯想到一種華麗,一種貴族氣質。弓是良弓,箭是楛矢,這些裝扮都顯露出一種華麗的氣息。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曹植的哥哥曹丕寫過當今流傳下來的最早的文學批評《典論 論文》,裡面提出了影響很大的一個觀點:詩賦欲麗。什麼意思呢?詩和賦要寫得華麗。雖然是他提出的這個觀點,但在曹丕自己的詩歌中,寫得倒不能稱得上是華麗,寫得華麗的是曹植。我們開頭引鍾嶸的《詩品》中評價曹植說「辭采華茂」,正是說的這一點。曹植是貴公子,他的作品可以視為是貴族文學的代表,他與後代的文人士大夫寫的詩是不一樣的。他的作品裡洋溢的那種華麗那種貴族氣在中國的詩歌史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把眼光放寬一些,可以看到,中國歷史上擁有曹植這般地位的詩人寫的作品又這麼好的寥寥可數,可以說只有他的哥哥曹丕能與之相比——曹丕的詩寫的是很好的。我們知道,曹植差一點就被曹操選定為接班人,地位之高,在中國的詩歌史上的詩人中除了那些皇帝之外,恐怕就沒有人比得上了。但那些皇帝的作品有哪些被我們大家記住了呢?曹操、曹丕、曹植,文學史上被稱為「三曹」,而三曹的風格是迥然不同的。而其中,曹植的詩最被後世稱頌,他的詩真正稱得上是華麗的代表。這華麗體現在一是作品的整體氣質上,二是作品的遣詞造句上。尤其是曹植前期的作品,貴公子的氣息是很濃厚的。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根據我們以上的分析,《白馬篇》不也是處處體現出了這點嗎?一個真正的士兵即使戰功赫赫威名遠揚也不會像詩中所描繪的那樣那麼的裝飾華美的,曹植只是為了一種詩歌上的效果著眼,所以才那樣寫的。所以,這是我們開頭說「金羈」應該理解為黃金做的馬籠頭效果才更好。這樣的話,讓人感覺就有一種揮霍,生命的揮霍,無論是個人氣質,個人本領,還是個人用具,在主人公的身上都要極盡奢華極盡誇張,只有這樣寫,才讓讀者讀起來感覺就是痛快就是抓人就是酣暢淋漓,而曹植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尤其是《白馬篇》里的主人公不是普通的士兵,是個遊俠,他是俠客與士兵二者的結合體。俠客與士兵,二者在追求上是存在著矛盾的。俠客追求的是義與名,士兵追求的是軍功,可以說是利,當然也有名。所以曹植將二者融匯到主人公身上,看重的是二者的共同點:名。也就是追求名聲。所以,《白馬篇》中有「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的詩句,告訴我們,主人公離開家鄉就是為了讓自己揚名立萬的。正如我們上面說的那樣,他是為了一種榮譽而投身軍隊的。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說,只要能揚名立萬,其實主人公去不去軍隊都是無所謂的。只不過那時,國家最需要的是軍人,於是他就投身其中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主人公有著明確的人生目標,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主動選擇的。包括拋棄家庭,他都是在所不惜的,這就是我們上面說的出格的地方,因為這裡面有一種對儒家倫常理念的掙脫。他擺脫了孝道的束縛,也掙脫了對家庭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以可以說是一個叛逆者。因為儒家是非常注重家庭的,孝是儒家極度看重的一個字。而《白馬篇》的主人公卻敢於喊出「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的壯言,真是血氣方剛到了極致,生命個人到了極致!這不是叛逆又是什麼呢?這不是對傳統的倫理綱常的一種掙脫嗎?青春是一次出走,《白馬篇》的主人公就是這麼乾的!所以,去選擇,去做,去得到,去承受,這正是《白馬篇》的主人公最令人震撼的地方。他是個人英雄主義精神的化身。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這兩句在中國的詩歌史上是如此的扎眼,它太赤裸裸地顯示出了個人中心主義!我剛讀到這兩句時只被它的氣勢所衝擊,回過頭一想才意識到:這個人這麼可以這個樣子呢!怎麼能說出這麼無情的話呢!這與我們平常所謂的士兵的形象是完全相反對比的。但這正是這首詩最真實的地方,也正是刻畫主人公最入木三分的地方!我們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詩中的主人公是一個熱血激蕩的青年,他正處在自己火熱的青春年華,他追求的是讓自己的青春完完整整的屬於自己,不被除此之外的一切所束縛。所以,這不是一種巨大的生命揮霍嗎?所以,他的打扮裝飾與普通士兵不同,他的武藝高強顯示出他的與眾不同,他的價值觀與眾不同,他要憑自己的本事在沙場上揚名立萬,贏得屬於自己的榮譽,這對他來說,就是活著的全部意義。只要能獲得這種榮譽,哪怕捐軀沙場,又有什麼可惜的呢?正如孔子所說的:「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所以,才有《白馬篇》最後兩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視死如歸這個成語也從此誕生在了中國的成語家族。這樣一種對自己的生命要完完全全自己主宰的個性在中國的詩歌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說他是個人英雄主義,倒不如更恰當地說是個人中心主義!那種要將生命突破極限的魅力如此的與眾不同,也如此的值得我們思考。所以說,我們稱這首詩是一種巨大的生命揮霍,謳歌的是青春的激情,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野性。它是對遊俠精神的完全歌頌,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儒家理念之外的英雄的形象。這個形象也是那樣的精彩,他拒絕群體,展現個人,讓我們體會遊俠精神的轟轟烈烈!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其實,這一切正是曹植心中澎湃的激情的反映。曹植是極端揮霍的一個人,他對自己的生命有著過高的重視,這種重視建立在他強烈的自信之上。曹丕在《典論 論文》中說:「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而曹植卻唱反調說文章是雕蟲小技。為什麼呢?還是魯迅先生評價的好。曹植是因為用心在政治上,渴望在政治上一展抱負,建功立業,而不是在文章上。因為他的文章實在是太好了,在他那個時代是屬於笑傲天下的,所以,他就對此不怎麼看重了。一個人明白自己的長處後,總是不太重視的,因為這是他的長處,別人拿不走。曹植具有的出類拔萃的文學天賦,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是不多見的,從才高八斗的成語上,從《七步詩》的傳說上,都體現了這一點。大家對曹植的文學才華是心服口服高山仰止的。所以,《白馬篇》為我們澎湃出了曹植的內心激情,詩中的人物是他激情的化身。是他追求「千秋萬歲名」的直觀反映。這種反映恰好體現在政治上——因為《白馬篇》的主人公立下的是軍功,靠軍功獲得了榮譽,然而卻從曹植所不屑的文章小道上而展現了出來。所以,歷史是很愛開玩笑的,曹植在政治上一事無成,最後鬱鬱而終,卻在文學上光照千秋聲名不朽,真是讓人啞然啊。一個人在他畢生所追求的東西上失敗了,卻在自己所小看的東西上成功了,這樣的生命算是什麼樣的生命呢?後人盡可以把巨大的讚譽奉獻給曹植,但對於曹植本人來說,這些又有何用呢?從這方面來看,曹植甚至不如《白馬篇》中的主人公。主人公求名得到了,實現了自己的選擇的初衷,曹植卻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也讓人感嘆:命運是多麼會捉弄人啊!


總之,《白馬篇》是曹植青春激情的反映,它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遊俠形象,這個文學形象是那麼與眾不同,他所反映的那種個人生命揮霍的氣質,對名譽的巨大執著,對命運的主動選擇,對倫理綱常的決絕掙脫,都是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的。去選擇,去做,去得到,去承受,這更是《白馬篇》的主人公讓我們深深思考的地方。


讚美遊俠精神,掙脫儒家倫常的束縛,曹植為什麼會寫這樣一篇詩歌呢?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我想,這跟那個時代的風氣有關。在曹植的那個時代,儒家的思想出了大問題,借儒家的信條欺世盜名而無才無德者比比皆是,他們打著忠孝的幌子乾的卻是狡詐的事。孔子那個時代所感嘆的禮崩樂壞的局面在東漢末年也是差不多的。宦官專權,朋黨鬥爭,地方割據,這些都打破了儒家所宣揚的那一套信條。天下人心水火,急需要英雄出來拯救,那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曹操就是當時的代表,他正是看透了儒家當時的問題,於是寫了三個讓後人一直非議的求賢詔。求賢詔里直接說了,唯才是舉。說呢,道德不好沒問題,只要有才,我就用你!所以,曹操的這個舉動照儒家的理念來衡量的話簡直是要被罵死的,事實上曹操當時也確實被罵得不輕,讀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除了曹操的那一夥的之外,大家都尊稱曹操是漢賊!代表就是諸葛亮說的「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但雖然如此,曹操還是籠絡了一大批當時天下最有才的人,大家願意追隨他。曹操的智囊團比劉備、孫權的多多了。為什麼呢?因為曹操本身就是一個英雄,有著獨特的魅力。另外,就是那些智囊也渴望天下再次一統,他們認為曹操才是完成這件事最合適的人才。曹操的願望是掃清割據的局面,可惜沒有完成。他的這些理念不可能不影響到曹植,從他早期想將曹植立為接班人就可以看出來,另外從曹植晚年的一封給皇帝的上書上也可以看到。這封上書名叫《求自試表》。他在《求自試表》上說自己想要「自效於明時,立功於聖世」。又說,「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乾,而聲名並滅。」還說,「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於事,死無損於數,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於白首,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意思是自己要在有生之年掃平吳國和蜀國,完成一統,立下功勛,即使為此犧牲,也心甘情願。而白白地享受榮華富貴,這不是他的志向。



曹植之《白馬篇》:年輕人可以個人英雄主義嗎



我們知道,要拯救天下,用儒家的那一套是不行的,儒家是用來安天下的。而且儒家強調的更多的是群體,而不是突出個體,它是不贊同個人英雄主義的。《論語》中的一條就證明了我們的這個觀點。這一條記載孔子說:「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暴虎馮河是個成語,意思是,徒手與老虎打鬥,不藉助工具跋涉過河,孔子認為這樣的人魯莽,不贊同他們的做法。其實,暴虎馮河者並非都是孔子認為的那樣。因為暴虎馮河者有一種對自己能力的超級自信,所以才敢那麼做。另外,曹植恃才傲物,自命不凡,不太循規蹈矩——不太循規蹈矩是他最後沒有被曹操選為接班人的重要原因。所以,他和曹操一樣,將自己視為一個英雄,視為拯救天下完成一統的英雄,所以他才寫了《白馬篇》,擺脫了儒家信條的束縛,謳歌個人英雄主義,讚美遊俠精神。只不過歷史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在與曹丕爭立儲位失敗之後尤其是曹操去世之後他就完全失去了在政治上表現才華的機會,那個如《白馬篇》中的遊俠一樣的曹植從此就再也不存在了。從這個角度看,《白馬篇》正是曹植政治命運的一個絕響,帶給我們後人無盡的感慨。在真實的歷史上,曹植沒能實現他的政治上的巨大的生命揮霍,他的滿腔激情化作一場幻夢,而文學替他完成了這個使命。在文學的這個國度里,他建立了自己蓋世的功勛,受到了後人無上的推崇,曹植的生命得到另一種升華,讓後人在感慨之餘也不禁想:魚和熊掌,得到一個就夠了吧?而那些懷抱青春激情的人,讀到這首《白馬篇》的時候,無不會與詩中的遊俠相視一笑,說:「你好,原來我們是一樣的。青春就是要主動去選擇,去做,去獲得,去承受,你為我們每個人做出了榜樣,我們跟著你走下去,直到自己的生命也釋放出那灼熱世界的光和熱來!」


《白馬篇》我們就整個講完了,那我們本期的問題是:一個人在他畢生所追求的東西上失敗了,卻在自己所小看的東西上成功了,這樣的生命算是什麼樣的生命呢?


(本文來自地瓜講堂圖書《我們這樣講經典,你喜歡嗎》,經地瓜講堂授權發布。


地瓜講堂,100%傳播經典。QQ公眾號、微信公眾號、喜馬拉雅FM,歡迎搜索「地瓜講堂」關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瓜講堂 的精彩文章:

1分30秒,伴著巴赫搞定「屈賈」
文學常識:納尼,「蘇李」是四個人
文學常識:「二陸」是哪倆兄弟
文學常識:「潘陸」中誰是第一大帥哥
文學常識:文學史最帥叔侄——兩潘

TAG:地瓜講堂 |

您可能感興趣

毛主席夫人個個都是巾幗英雄,而他晚年最牽掛的人是誰?不是江青!
人人夢裡都有個英雄
他是世上最像梁朝偉的人,憑《英雄本色》成名卻演了三十年奸角
王者榮耀看胸認識英雄,猜對五個為強人,八個牛人,十個神人也!
《英雄聯盟》最讓人痛恨的5個英雄,第2個遭所有人唾棄
《少狼》演繹新一代「伯恩」,懵懂少年成為人民英雄
李鴻章 一個被污衊了百年愛國的英雄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背後的女人:憑啥老演員演年輕英雄?
日本戰犯自述:帶頭將刺刀扎向國人心臟 為天皇殺人自己是英雄
完顏亮:自古英雄愛美人 他愛的美人卻是別人之妻
李鴻章,一個被污衊了百年的英雄人物
近代最可怕的國家:視侵略者為大英雄,感恩戴德年年祭祀
漫威英雄《蟻人2》被提上日程!蟻人2片名《蟻人與黃蜂女》
《英雄無敵:戰爭紀元》:那些熟悉的人啊,又見面了
人類紀元:銀河的英雄 天才的指揮官
外國人看長征: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
《人民的名義》看起來衝動的他,其實是一個英雄,比陳岩石偉大
英雄豈可無妻?少年主角之妻
歸義英雄張議潮:被人遺忘的漢人解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