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紀霖:沈從文晚年的眼淚
沈從文晚年的眼淚
-
新出版的張新穎著作《沈從文的後半生》,令我最感嘆不已的,是這位文壇無冕之王的淚。
到了晚年,沈老越來越容易落淚。孫女在學校被頑童欺負,他哭了;老友穆旦逝世,泣不成聲;回鄉聽儺堂戲,淚濕衣襟。接受記者採訪,回憶往事,老人說:「在文革里我最大的功勞是掃廁所,特別是女廁所,我打掃得可乾淨了。」一位女孩聽之動容,上前擁住老人的肩膀:「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沒想到,沈從文抱著女記者胳膊,嚎啕大哭,不停地哭,鼻涕眼淚滿臉,老伴張兆和像哄小孩一樣,又是摩挲又是安慰,才讓他安靜下來。
最見不得的,是古稀老人的淚。究竟是多大的苦難,讓沈從文憶及以往,常常不能自已?
從湘西大山裡出來的他,不是沒有見識過苦難。年輕的時候,曾經當過兵,見過各種人世間的殘酷,殺人如麻,血流成河,甚至還看到過一個十二歲的小孩挑著父母的頭顱!他說:「因這印象而發展,影響到我一生用筆,對人生的悲憫,強者欺負弱者的悲憫,因之筆下充滿了對人的愛,和對自然的愛。」
這苦難,到了建國之後,竟然降臨到自己身上。我讀沈從文民國時期的評論,常常為他捏一把汗,挑起京派海派大論戰的,是他;直言批評左翼文人的,也是他。年輕的沈從文,因為自己「鄉下人」的耿直,得罪了不少人,也因此埋下了之後的禍根。
沈從文太單純了。北平解放前夕,北大教授雲集一堂,討論文學與政治的關係。沈從文將政治比喻為「紅綠燈」,文學是否需要「紅綠燈」指揮呢?他與馮至有一場爭論:
馮:紅綠燈是好東西,不顧紅綠燈是不對的。
沈:如有人要操縱紅綠燈,又如何?
馮:既然要在路上走,就得看紅綠燈。
沈:也許有人以為不要紅綠燈,走得更好呢?
沈從文始終相信,文學要保留一點對政治批評和修正的權利,而不是單方面的守規矩。這種堅守,讓他付出了難以承受的代價。解放以後,當各種政治浪潮鋪天蓋地而來,朋友們紛紛識時務為俊傑,聽從「紅綠燈」指揮的時候,沈從文還在那裡犟頭犟腦地守著自己。郭沫若一篇《斥反動文藝》的戰鬥檄文宣判了他政治上的死刑。沈從文被踢出了北大,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大教授被發配到歷史博物館當講解員。
禍從天降,猝不及防。當朋友們都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意氣風發、紅光滿面的時候,沈從文卻被時代拋棄了。新中國對他而言,不是「時間開始了」(胡風之語),而是「時間終結了」。沈從文悲哀地寫道:「這個新社會人都像絕頂聰明,又還十分懂幽默感。我卻總是像個半白痴,滿腦子童心幻念,直到弄個焦頭爛額。」
一個不是「思」而是「信」的時代的降臨,讓習慣 獨立思考的沈從文感到無所適從:「二十年三十年統統由一個『思』字出發,此時卻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轉,過不多久,即未被迫擱筆,亦終得把筆擱下。這是我們一代若干人必然結果。」
第一次文代會,南北作家會聚北京,沈從文連代表都不是,他想與時代和解,但時代容不下他,他也不理解這個時代,「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他的命運得由他一個人來承擔,而並不是他原來預感的一代人來共同承擔共同的命運。他沒有同代人的陪伴。這種『完全在孤立中』的強烈感受,打擊太大了」。(《沈從文的後半生》,第19頁)他幾次有自毀的衝動,都被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一個作家,失去了寫作能力,就像美食家失去了味覺一般,令人崩潰。倘若這是一代人的悲劇,尚能同病相憐,命運偏偏讓沈從文一個人來承受一代知識分子的苦難,在眾人狂歡之夜,獨飲孤獨的苦酒,這是何等的悲涼。
在苦難之中,對心靈最大的摧殘,不是來自黑暗,而是黑暗的同道、自己曾經的朋友。敵人毀滅不了你,陌生人也傷害不了你,唯有來自朋友的切割、誤解與反目,才會真正戳到你的痛處。沈從文與丁玲,再加上胡也頻,曾經是一段民國文壇「三人行」的佳話,經歷過共同的恐怖歲月,互擁取暖,血濃於水。解放之後,丁玲變了,變得那樣地冷冰冰,形同陌人,而且還公開與他劃清界限,痛斥他是「貪生怕死的膽小鬼,斤斤計較於個人得失的市儈」。沈從文的心裡在滴血,他不申辯,也不反唇相譏,只能在給友人的信中委婉地傾述內心的苦楚。
還有來自學生的變臉。范曾曾經當過沈從文的助手,為《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繪製插圖。為了他的調動工作,沈老盡其所力,四處奔走。范曾為此感激不盡,不時寫信來問寒問暖。有一次天不亮就來敲老師的門:「昨晚夢見沈先生生病,我不放心,連夜趕來。」文革開始了,范曾反戈一擊,寫大字報揭發老師。而且對老人頤指氣使:「你過了時,早就沒有發言權了,這事我負責!」沈從文氣得冒著鵝毛大雪趕到友人家裡,進門便說:「一輩子沒講過別人的壞話,我今天不講,會憋死的!」
他心中的女神、太太張兆和,喜歡他的文字,卻不理解他的內心,在最需要她陪伴的時候,常常遠離他而去,留下他一顆敏感而孤獨的心,在黑夜中痛苦地自噬。直到沈從文逝世,張兆和整理兩人的書信,才似乎明白了丈夫的內心: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
然而,對急切渴望理解和撫慰的沈從文來說,這個「明白」來得太晚了。
一個年輕時代意氣風發、自視甚高的大作家,在他的後半生,宛如變了一個人:膽怯、羸弱和謙卑。他內心的委屈無從訴說,只能將個人的苦難理解為一種為國家的犧牲。建國之初在華北革大洗腦期間,李維漢對知識分子訓話說:「國家有了面子,在世界上有了面子,就好了,個人算什麼?」沈從文聽了之後自我安慰:「說得極好。我就那麼在學習為人民服務意義下,學習為國家有面子體會下,一天又一天的沉默活下來了。個人渺小得很,算不了什麼的!」此後,「個人渺小」成為他經常的自慰語,「犧牲一己,成全一切」,成為他立身的座右銘,竟然在內心深處獲得了一份小小的崇高感。
沈從文逝世之後,他的全集終於出版了。一千多萬的篇幅裡面,有四百多萬字是生前未發表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和卷帙浩瀚的書信。那是另一個我們所不熟悉的沈從文。這位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無冕之王,在他的後半生,以其心靈的苦難和不屈的掙扎,丈量出那代知識分子的痛與愛。
那樣的時代,再也不能出現了。
※林語堂與他的《京華煙雲》
※胡適:區分國粹與國渣,再造文明
※木心:認真勾引,認真失身
※徐志摩: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
※俞珊—繁華落儘是蒼涼
TAG:民國文藝 |
※許紀霖:張謇與晚清士紳公共領域
※許紀霖:做文人,還是做文妓
※許紀霖、施展:「何為中國」的新解讀
※許紀霖:特朗普靈魂中的女人
※劉擎、高全喜、許紀霖:理性是否弱爆了
※許紀霖:有一種海歸叫「新派中的舊派」
※許紀霖:體育老師啟蒙的國學大師
※許紀霖為什麼會恐懼知識人之間的互相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