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圓谷百一十年史:辛?哥吉拉(九)咆哮風狂想曲

圓谷百一十年史:辛?哥吉拉(九)咆哮風狂想曲

圓谷百一十年史:辛?哥吉拉(九)咆哮風狂想曲



封面來源:伊福部昭

第三部 至哉坤元:1948~1963


第二十八章 辛?哥吉拉(九)咆哮風狂想曲


上回說到本篇班從八月初到九月底,特攝班從八月中下旬到十月下旬,攝影現場總算殺青了,我們再回過去接著看後勤部隊。回到七月五日的那個製作發表新聞見面會,我們說過這天是哥吉拉第一次在各種媒體前公開,主要的演員和職員都確定了登台亮相。


在這台上英二突然發現不對勁了,嗯其他的人我認得但站在那邊的人是誰啊,等等好像又不是生人啊那張臉我熟得很。唉不對那他到底誰啊我怎麼想不起來叫什麼,哦哦哦想起來了這不是當年天天聊的那老弟嗎!老弟啊今天是電影發表會你怎麼也來了,這裡可不是酒館。對方說,老兄啊我當然是來參加電影發表會的啦,你怎麼也來啦,有段時間沒聚了來來今晚再去喝幾盅。於是直到這天,逗比圓谷英二才會過來,根本不是想不起來叫什麼,是本來就一直只認得人卻不知道名字,萬一連人都不認得可以回去翻翻第十九回。

日本的音樂家中,能找幾人出來給個大師的稱呼而且認可度會很高啊,至少伊福部昭是逃不掉。我們在這裡說也就只是說電影音樂相關的部分了,不過跟影視不扯上關係伊福部還是個大師,就算跟音樂也不扯上關係他還是個教育家,不過我還不夠那個水平去說所以選擇不多說了。


伊福部比吳大爺年長四十歲,天才要趁早哇,小學畢業那年他就開始作曲了,學小提琴還是自學。堪稱東寶電影音樂雙璧的,一個是伊福部,另一個就是第十六回中提到過黑澤明喜歡用的早坂文雄。黑澤名作什麼《羅生門》啊《七武士》啊就都是早坂的音樂,更早以前那些英二負責特殊攝影技術的阿部禮監督的國策電影,我們說過的《燃燒的長空》《南海的花束》《射擊那面旗》也都是,還有那個田中製片人的出道作《北方的三人》。早坂與伊福部同齡,其實這倆成年前就認識了,但早坂進入電影音樂這行早了很多年,同時期伊福部還在醉心於自己的各種長篇交響樂創作,非外部委託的代表作大多都是這個時期誕生的。


一九四七年田中製片人負責的新片《山小屋的三惡人》需要找人作曲,這事田中放心交給了東寶的音樂部長掛下慶吉。早坂便瞅准機會向掛下安利一波,我推薦在東京音樂學校任教的伊福部昭,這個東京音樂學校就是現在的東京藝大音樂系。掛下真找上了伊福部,於是這年三月份,伊福部踏入了電影音樂這個新領域,後來上映時正式標題是《銀嶺的盡頭》。這可算是眾星雲集的片,不對,放這裡應該說是別看片子沒聽說過,我們提過的熟人倒不少,除了田中製片人外,腳本黑澤明、監督谷口千吉,順便主演之一同樣有志村喬。再來重複一下,一九四二年英二的那個把美帝嚇尿的成名作《夏威夷與馬來亞海戰》,這片的監督山本嘉次郎,他門下的助監督裡面後來在東寶獨當一面的,至少有四個我們提過而且還要提的,黑澤明、本多豬四郎、谷口千吉、小田基義。這片後年的另一個噱頭是三船敏郎的出道作,而且還是主演,三船就不在這裡多扯了可以百度一下。


就這樣一個片伊福部也敢搞事,全片整體氛圍都是比較壓抑哀傷的,就有個少女滑雪的歡樂場景,伊福部還是用的哀樂。谷口就不滿意了,這裡我都想好了要用的是歡快音樂啊,給我改。監督都不通過那當然要改了,不料伊福部卻堅持,這裡就該這樣。當時根本沒見過這樣的作曲家,結果兩人就為這事爭論起來了,這天預定好的錄音作業也中止。爭到黑澤被驚動了,跑來看什麼鬼,最後只好由黑澤來主持公道,黑澤卻沒支持老盟友谷口監督,而選擇了伊福部的主張。


這事後伊福部一炮就紅了,哇跟監督吵架的作曲家耶,還是新入這行的。演員陣容里伊福部也成了悄悄議論的焦點,因為對演員來說監督的形象和地位是更有絕對性的,跟監督對著干怎麼可能呢想都不敢想,伊福部這貨一新來的也太囂張了,你不幸我們哀你但你爭了我們還是要怒你。志村也說,管音樂的居然跟監督吵起來,真是活久見,不過志村的態度是鼓勵伊福部的。還有三船,對自己的出道作也是伊福部的電影出道作這件事心裡很有數,後年見到伊福部時還會經常打招呼,伊福部桑近來可好啊,最近工作還順利吧什麼狀態啊。至於谷口監督呢,也別往污了想,成品出來後谷口表態,伊福部的想法是正確的,僅僅兩年後田中、黑澤、谷口、伊福部、三船這堆人的組合就又出新片了。順便《銀嶺的盡頭》的主題曲是名曲,不過出名卻不是在這片里,是後年換了身馬甲在另一個地方,我們以後還要說起的。

第十九回中說到英二與伊福部相識時,英二因公職流放處分而失業的期間到處打臨工,接了大映京都攝影所的活來到京都,那時的伊福部就也同樣是因為電影關係的委託而在京都。其實那個《虹男》的音樂就是伊福部作曲,不過同一電影劇組的每個人本來就不一定全部相互認識,英二這種臨時工就參加幾個要用特殊攝影技術的場景,也更沒必要都對這些事心裡有數了。


《哥吉拉》的音樂誰來創作,這事還是掛下來管,掛下直接就從成城趕去尾山台了。這什麼意思哈,我們一邊翻譯一邊再來複習下,東寶砧攝影所在東京世田谷區成城,尾山台不遠,也在世田谷區,伊福部的家就在那裡。掛下直闖民宅,跟你說啊這回是蹂躪帝都的前所未聞的巨大生物,登陸東京對實施氫彈實驗的人類復仇,要有足夠厚重感的管弦樂,能創作出匹配音樂的作曲家除了你伊福部可是沒人了。好吧都說到這份上了,接唄,掛下離開後伊福部拿起他留下的腳本開始讀。有兩點戳到他,第一是伊福部本來就喜歡大東西,從小對巨大爬行類生物有興趣;第二是這片的主題性,批判文明、對科學崇拜抱有危機感,讓伊福部有共鳴。伊福部在家裡兄弟中是老三,其實他二哥伊福部勳就死於輻射病,他自己後來也得了輻射病,雖然到底確診沒確診這事後來有爭議。


這片的演員名氣總體很不給力我們說過了,當時上映前的媒體界各種公知已經在往爛片這方向炒了,因為看那樣子要明星沒明星、要文藝沒文藝,正常思維想像一下你說動物電影能搞出多大名堂來吧。所以馬上也有真心朋友勸伊福部,這種活接了會把自己名聲拉低的,影響到以後的委託就不好了,伊福部說沒事我喜歡,這種電影的作曲最適合正攻法了。伊福部主張電影音樂效用的四原則,第一條就是正攻法,第二是時間和空間的設定,第三是連續場景的確立,第四是樂曲版的上鏡頭性。正攻法意思就是簡單粗暴的,比如大東西出場時腫么辦,用大音量啊,簡直沒有比哥吉拉更適合採用正攻法的片,沒文藝也正好,不用寫很多同行喜歡寫的八股樂了。


說起哥吉拉音樂,最著名的果然還是最初最初給觀眾植入印象的一曲,初代的片頭曲。至少直到八十年代為止,電影還是以在片頭表示演職人員並配上片頭曲為主流的,片尾直接結束就完了,沒實感的話回憶一下《大鬧天宮》。這是最初始的順當思維,後來電視劇玩片頭歌也都是這麼順著一路過來。再後來電影怎麼變成名單全堆片尾去了,因為要表示的名字太多了,還放片頭正常觀眾就要睡覺啦,就剩我這種職員廚還能不打瞌睡。不過這並不是因為參加電影的人變得太多了,而是以前放片頭的時代就只是顯示了主要人員,後來偉大的無產階級人民越來越不爽要鬧革命,終於變成所有人名一律堆上去,於是不得不放片尾。


《哥吉拉》的片頭曲,從東寶標誌出現的一刻起,就在音樂播放的同時,還一直響著哥吉拉的踏步聲和嘶吼聲。觀眾完全見不到哥吉拉,而且因為這是最初所以也還沒人見過哥吉拉,就聽著那腳步聲和咆哮聲一直響著,那種壓倒性的存在感、壓迫感。這個哥吉拉的腳步聲和咆哮聲就是上回提到的問題,怎麼解決,也由伊福部提出的,音效師三繩一郎和混音師下永尚來實現。踏步聲相對來說還算簡單,就是改變力度地拍打音響增幅箱。咆哮聲呢,把大提琴的琴弦從弦軸上取下,另一端不動,戴上塗上松脂的皮革制手套採用近琴馬奏法,再倒放錄音帶。這樣在橫向振動和縱向振動中,皮革與琴弦的共鳴就產生了那種毛骨悚然的吼聲。

腳步聲和咆哮聲代表著哥吉拉,所以同時響著的音樂其實本來是給軍隊用的進行曲,但這個片頭在上映當時給觀眾的震撼感太強了,後來談起哥吉拉也都自然而然地喚起這個印象。最後這一曲就變成了《哥吉拉主題曲》,東寶和伊福部本人也認可並固定下來,發展出數不清的加工再編曲版本,在系列之後的作品中也長年出現。包括有哥吉拉登場的電影在內,伊福部後年作曲的東寶特攝電影音樂非常多,但即使正片音樂不由伊福部負責的哥吉拉電影,往往這個主題曲還是不用不舒服,所以六十二年來完全不用這曲的反而成了少數派。


哥吉拉主題曲的主旋律是重複多次的一段,這也是伊福部正攻法的一部分,成為知道哥吉拉的人就都知道的音階:哆嘻啦、哆嘻啦、哆嘻啦嗦啦嘻哆嘻啦,稍微聽得懂日語的就可以加上歌詞來一起唱:郭吉拉、郭吉拉、郭吉拉嘎啊啦哇裂塌。


主旋律的最早的雛形,是伊福部喜歡的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在一九三三年作的《鋼琴協奏曲》中出現過的一小段,現在聽也能稍微聽出點那種哥吉拉的關鍵旋律的感覺。伊福部自作中的成型是在一九四八年,時長約一刻鐘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三十多年後有第二樂章,第一樂章則改名為《小提琴與管弦樂的協奏風狂想曲》。這一樂章中短暫的一段管弦樂,就是完完全全的哥吉拉主題曲的主旋律了。在協奏風狂想曲作成後,這段後來稱為哥吉拉主題曲的主旋律,在同年的松竹電影《老總和女店員》中,伊福部其實第一次拿到電影中去使用過,變奏編曲版。其他變奏編曲版後來也不止一次,但最終讓這曲實現價值的是《哥吉拉》。


其實協奏風狂想曲的小提琴部分中,還有一段是後來一九六八年《怪獸總進擊》主題曲的原型。這就是另一個我們有朝一日再來說的電影了,後話,不過游標題大概是哥吉拉以外國內知名度最高的,這是那之後三年《歸來的奧特曼》第一集搬運來的標題。

圓谷英二是動態視覺上的藝術家,伊福部昭是聽覺上的藝術家,角色哥吉拉的演出是英二鑄就的,電影《哥吉拉》的演出是伊福部鑄就的。說起整個東寶特攝電影的歷史,代表那種世界觀的旋律就是伊福部節,能同時聯想起來,因為後年已經自然而然在觀眾的記憶印象中完全融合了。


今年庵野秀明的新作中也很誠意地採用了伊福部的樂曲,正片中四曲、片尾曲四曲,特別是片尾曲,實質是伊福部組曲。伊福部為東寶特攝電影創作的音樂中,最主要名曲及多個版本甚至上面剛提到的原型曲,在上回的那個五個半小時禮包中都已經包含過了,所以這回送上庵野新作的片尾曲使用的伊福部作品中,原典的使用場景: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AYBKG7y3DA/


片尾曲里使用的四曲,原曲都是片頭曲,所以換句話說本質是一樣的,演職人員名單專用背景樂。順便,這裡出現過的職員姓名,我們這個超長期專題的早期既定目標之一,就是有朝一日一個不漏全部說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nitama 的精彩文章:

Anitama新聲:新海家的「熊」孩子
虛構的真實:《漂流者》設定考證白土晴一談動漫中的「虛實」
Anitama新聲:立冬要吃肉
手繪風3DCG的製作流程:鈴木大介專訪(三)

TAG:Anitama |

您可能感興趣

哈登+米神+蓋伊,莫雷能否奏響「火箭三巨頭」狂想曲?
克羅埃西亞:絢麗的格子軍,激昂的狂想曲
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丨每日好詩
宇宙牌香煙,銀河系尼古丁狂想曲
quot;小指頭艾丹·吉倫打醬油生涯繼續 加盟波西米亞狂想曲飾演皇后樂隊經理人
二战狂想曲:如果当时日本和德国夹击苏联,苏联还能顶住吗?
【每日美圖】黑白狂想曲
王祖賢 鄭裕玲 林憶蓮 三個女人奏起《打工狂想曲》
草原狂想曲:你登過神山么?
火星「綠洲」狂想曲
「美麗經濟」:一支線上線下共鳴的狂想曲
10大荒唐減肥「狂想曲」!
瘋狂的創意:木頭狂想曲
貓咪狂想曲
嗑瓜子狂想曲丨每日好詩
橢圓下的建築狂想曲:Tema伊斯坦布爾展廳
帝國末日狂想曲——二戰德國和日本的超級武器
辛格執導《波西米亞狂想曲》將開拍
日本帝國海軍的末日狂想曲:「伊勢號」航空戰列艦的慷慨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