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里的萌萌鬼
我承認我曾經腦抽過,居然花19.8元開了VIP賬號,把愛奇藝的自製劇《護寶小分隊》看完。我不想在這裡吐槽,要吐槽的咱們後台聊。我只是好奇南派三叔有沒有一口老血吐在屏幕上。
然並卵 上交國
言歸正傳,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日本的古墓,人家叫古墳。我們看看都有些啥好東西?
· 古墳時代 ·
古墳,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的墳墓。日譯西文就是「Kofun」,所以中文翻譯成「古墳」不僅是意譯,也是完美的音譯。
古墳時代也就是日本的大和時代,在此之前的日本是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中葉)。彌生時代科學還很不發達,人們都相信占卜、預言和祭祀,而被認為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往往就被擁立為首領。《三國志》(日本人吉川英治譯寫的)中記載的邪馬台國卑彌呼女王就是這種被認為有特殊能力的人(「事鬼道,能惑眾」)。
吉川英治
那時日本島有許多小國,但是都各自為政,其中較大的是邪馬台國。
奈良東大寺的樓閣上可眺望箸墓古墳
《三國志》另有記載:「卑彌呼以死,大作冢,徑百餘步,殉葬者奴婢百餘人。」徑百餘步,大約相當於一百五十米左右,可見其墳墓之宏偉巨大,有人認為奈良縣的箸墓古墳就是卑彌呼之墓,無論是不是,卑彌呼之墓似乎都可以算作即將步入古墳時代的一個象徵。
箸墓古墳
邪馬台其實就是「Yamato」的音譯,而「Yamato」在日文中就是「大和」的意思。
· 古墳 ·
古墳時代(公元3世紀中葉到公元7世紀)的名字由來,一看就知道和古墳相關,因當時統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大和時代於日本和大漢時代於中國的意義差不多,所以即使之後歷經朝代更迭,除了現存的少數民族之外,絕大部分的中國人始終自稱漢族(但漢族真的不是一個族),絕大部分的日本人也自稱大和民族。
古墳時代的古墳基本上分布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一種文化現象的流行和高度統一,正是說明了部落和民族之間的快速融合。
從8世紀初開始,火葬流行,古墳迅速衰落,日本最初的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也於此時相繼編成,從而進入日本考古學上所稱的歷史時代。直到那時才形成了全國性的中央政權,即以畿內地區為中心的大和政權;開始出現了文字。
唐高宗的乾陵建築分布圖
公元8世紀正是中國的盛唐時期。
· 仁德天皇百舌鳥耳原中陵 ·
古墳時代最出名的古墳當數位於日本大阪府堺市大仙町的「大仙古墳」,不過它的正式名稱應該叫做「仁德天皇百舌鳥耳原中陵」。
堺市古墳密布
但這並不是真正的仁德天皇的陵寢,因為墓主實際身份不得而知,所以日本傳統上將之比附為仁德天皇(即《宋書·倭國傳》中向東晉安帝「萬里修貢」(安帝義熙九年,413 年)的「倭王贊」)。
這座前圓後方的古墳異常地巨大,它前方朝南,全長約486m,後圓部直徑約249m,高度約35m,前方部分寬度約305m,高度約33m,由3層建成。
仁德天皇百舌鳥耳原中陵是日本最大的陵寢,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前方後圓墳。
日本古墳也有圓墳和方墳,但前方後圓墳是日本古墳的一種比較典型的形制,當然不是日本獨有的,因為當時的日本文化受到朝鮮半島文化的影響,而朝鮮半島的文化又受自中國文化的熏陶。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國的某處必然會有類同形制的古墓。
中國帝王諸侯修建墳墓,選址之地大多數是秘而不宣,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但是日本古人卻偏偏如此張揚,造一座古墳如此堂而皇之,顯而易見。
今天日本大阪府當局為了給這個古墳申報世界遺產,也是不遺餘力,居然還搗鼓了一部中文宣傳片,我給大家找的這個是60秒版本的,還有30秒版本和15秒版本,也是夠拼的。
· 埴輪 ·
《盜墓筆記》里寫到的任何一座中國古墓里都藏有各種好東西,那麼如此大規模的日本古墳里有什麼呢?那就是墳邊、墳頂上的2萬多件埴輪。
作為日本古墳內的土偶殉葬品,埴輪就相當於中國古時入墓葬的陶俑。埴輪最早用來代替殺生陪葬。在活人陪葬制度廢除以後,它可能是唯一流行的一種代葬物,因為埴輪都被作成各種侍候墓主人的下人形象。
這種埴輪都是土製。雖經燒制,但火候不夠,又不上釉,表面缺乏光潔度。
大英博物館收藏
有趣的是,埴輪的造型是由規範化了的各個局部--眼、鼻、手、耳、嘴、下肢、道具、髮式等--組合而成的。無論哪一尊埴輪,每個局部幾乎都用同一種手法塑造,可是組合在一起時,卻又各不相同。迄今還沒有找到兩尊是完全一樣的埴輪。
芝加哥藝術學院收藏
埴輪大部分均為中空。製作方法為先用粘土做成細泥條,盤起來後進行造型。部分埴輪為分別燒制的部件組合而成。也有部分埴輪是先做出框架後貼上粘土片而製成。反正沒有使用模具製成的埴輪。
布魯克林博物館收藏
埴輪通常會塗以紅色塗料,在畿內幾乎完全沒有使用紅色以外的顏色的埴輪,但是在關東地區則出土了被塗以各種各樣顏色的造型埴輪。
埴輪可以大致上可以分為圓筒埴輪和造型埴輪兩類。而造型埴輪又可以大致分為屋型埴輪,器物埴輪,動物埴輪和人物埴輪四種。通過對造型埴輪的研究,可以復原古墳時期的衣服,髮型,武器,農具以及建築等的式樣。
雖然我們看到埴輪表現人畜的時候臉部刻畫和手腳都缺乏個性,但也由此感覺萌萌噠。
這種效果正是反映了古墳時代工匠只關心自己所作的部分,相互間還不善於作有機的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日本古代人的造物方式,即簡單的加法式。它是簡單的生產力在藝術上的反映。
當然,偶爾也是有精品的。
· 埴輪文化 ·
自古墳時代後期(6世紀中期)開始,畿內的埴輪製造開始逐漸消失。但是在關東地區埴輪的生產仍然繼續著。位於埼玉縣鴻巢市的生出冢遺迹被認為是當時東日本地區最大的埴輪生產遺址。
今天的日本當然不會再造古墳,所以埴輪的生產也淪為了旅遊景點的紀念品。
售賣埴輪的紀念品商店
按現在的人民幣對日元的匯率
差不多十元不到一個
但是作為一項日本歷史上頗具代表性的工藝品類別,今天埴輪文化被以其他形式的商品傳承和發揚,並且因為造型簡單而成為小朋友學習陶藝的合適模仿樣例。
手機鏈
紙巾盒
筆袋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瑰寶,這是對歷史的尊重和對文明的認同。
日本小朋友的泥塑埴輪作品
※俄羅斯古典派攝影讓你對美食照片刮目相看
※你可認識漢堡狂魔?
※田園牧歌般的世界
※「高潮」書店裡有顏如玉
※「人間國寶」的風花雪月
TAG:artv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