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為何不能「逢報必准」!
每天,我們都經歷著不同的天氣
也習慣為明天的著裝、出行查看天氣預報
眼看著手機上在下雨,但老天就是晴空萬里
為什麼天氣預報有時也會「欺騙」我們?
來聽聽「我」的「自白」
天氣預報的出爐
雖然「我」有時只有短短的幾十個字,但「我」的形成卻並不容易。在形成市民能夠讀懂的文字圖像之前,「我」的前身還僅僅是一連串來自各類氣象採集設備里的數據信息。氣候站是「我」的家,在這裡,「我」從天氣雷達、高空探測儀、風速儀、百葉箱、雨量器等一台台氣象觀測設備所觀測到的數據中漸漸組成初步的模樣,溫度、風力、濕度、雨量等等便是「我」的各個組成部分。
然而,這時的「我」還不能與市民見面,還得經過氣象台的工作人員對「我」進行判斷會商。各類氣象數據、雲圖上的紅藍紫色及箭頭、數字,在氣象台工作人員的眼裡,卻已經足以勾勒出「我」的大致輪廓。之後,氣象部門會在每日進行會商,各個預報員對「我」的未來走向進行討論,說出自己的意見,並反覆進行研究,直到得出最後的結論。會商結束後,「我」也才有了最後的樣貌,也才能正式通過網路、電視等渠道與市民相見,提醒大家未來幾天的天氣趨勢。
我們要知道,從理論上來說,但凡涉及預測的事情,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準確,這是客觀規律。我們可以致力於不斷提高預報準確率,但真的無法實現「不報則已、逢報必准」。現在進入正題,那些有時不「靠譜」的預報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不能「逢報必准」,天氣預報有委屈
「看到天氣預報說未來幾天都有雨,還特地帶上了雨傘。沒想到卻是這麼晴的天氣……」對於「我」,市民們總會有這樣的感慨。對此,「我」也感到很委屈,為何「我」不能「逢報必准」,快來聽聽「我」的苦衷。
「我」是一個年輕的學科,1955年我國才開始對「我」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開始發布短期數值天氣預報。而「我」屬於預測科學,從科學規律講,預測科學不可能完全準確或者永遠準確。
同時,大氣運動遠比想像的要複雜,人類對大氣運動規律的認識仍然很有限。即使「我」是通過眾多嚴謹的數據得出的,但還不能完全真實地模擬大氣演變,只能做到近似地、無限接近真實地模擬,因此不免存在誤差。
此外,市民們對於「我」的理解也有差異。比如一個區域在下雨,但隔一條馬路的位置沒有下雨,沒下雨區域的市民可能會認為「下雨」預報不準。但在氣象業務上,判斷預報準不準有相應的站點比例要求。「在一個大區域的多個觀測點中,如果下雨的站點達到一定比例,在氣象業務上就算是準確預報。」
除了客觀原因,天氣預報的不準確還與許多主觀因素有關。比如,預報工作要受到預報員技術水平、預報經驗的制約。
從公眾的角度來講,預報的不準確跟人們的心理預期值過高以及選擇性記憶有關。大眾對天氣預報抱以極高的預期,同時也認為氣象部門吃的就是這碗飯,沒有理由不給出一個準確權威的結果。所以,當預報準確的時候,大家認為是正常的、理所當然的,不會銘記在心;但是,當預報不準的時候,卻往往會因影響了工作生活安排而記憶深刻。
總而言之,「我」也在努力做到接近完美,但永遠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氣象部門也將繼續加強天氣監測能力,重點引進和開發更加準確的預報模式,在未來實現分區域預報和更加準確的短時預報。
來源:綜合中國氣象報 文明成都
『 中國氣象科普 』
不談時政,不聊財經,專註氣象宣傳與科普工作。
有趣,有料,有生活
關注訂閱號:qxkpw2014
關注服務號:qxkp2014
※在太空呆上一年,身體會有哪些奇怪的變化?
※冷空氣,你是從哪裡來的?
※可以跟雨水愉快的玩耍嗎?
※颱風深入內陸後如何防?
※不要太瘦了,颱風季節說不定你會被吹走哦
TAG:中國氣象科普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准了嗎?
※如何讀懂天氣預報?
※為什麼天氣預報總是不準?
※你見過可以預報天氣的花嗎?
※天氣預報可以精細到分鐘 智能預報來了
※天氣預報都不準,憑什麼你搖的卦就准?
※能夠預報天氣的天然鬧鐘!
※天氣預報為何總不準?聊聊古今中外的天氣預報
※比天氣預報還要準確的花兒,你見過嗎?
※天氣預報說,明天有你
※厲害了,我的天氣預報
※聽說這些老話竟比天氣預報還准呢?
※科學看待天氣預報準確率——能否對預報失誤多些寬容
※「天氣預報」春捂 謹防感冒
※從站點到格點,智能預報來了!天氣預報到底能有多精細?
※李淳風知天不懼命,預報日食
※唐駁虎:龍捲風究竟要如何才能預報和報警?
※洛寧天氣預報為啥老不準!氣象局回應了 這次終於知道原因了!
※奇聞軼事:如果這樣你還能安心看天氣預報,算我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