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智慧:智欲圓而行欲方

古人智慧:智欲圓而行欲方

古代銅錢為何外圓內方?

「方」是做人之本,

是堂堂正正做人脊樑。

「圓」是處世之道,

是妥妥噹噹處世錦囊。

古人智慧:智欲圓而行欲方

「智圓行方」最早出自《文子?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後來西漢劉安的《淮南子》與唐代孫思邈亦先後有「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之說。

方圓是先賢哲人們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智圓行方」被古人當作境界極高的人生智慧。圓,近似於中國道家太極、通變、趨時的學問;方,則是中國儒家人格修養的理想境界,講究氣節、貞操。「智欲其圓道,行欲其方正」,方圓交錯,相輔相成。

古人智慧:智欲圓而行欲方

圓的不穩,方的不滾

俗話說:「圓的不穩,方的不滾。」過於「圓」的人,辦事不穩當;過於「方」的人,辦事不靈活。做事的精神要圓,做人的精神要方。掌握人生方圓,既是一種恰如其分的做人處事藝術,也是成就功業的變通之術。

《曾國藩家書》:「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潤,行得通也。」

史上有很多能人賢士因掌握「方圓」之道而功成就業。如:勾踐、諸葛亮、徐文遠、乾隆二劉(劉統勛和劉綸)、劉墉、紀曉嵐、曾國藩等,皆因 「變通」而成就斐然。劉宗元則因嚴正剛直,藐視貴族,直言抨擊官場醜惡,顯得鋒芒畢露,以至遭到種種報復和打壓,最後流放南方,方才覺悟:「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獨外之圓者。固若輪焉,非特於可進,亦將可退也。」

「智圓行方」是一種做事膽大心細,內有操守,外能屈伸的處世哲學。「行方」是做人處事的原則:做人要堂堂正正,處事要堅持原則;而「智圓」則是一種做人處事的藝術:做人要平和圓通,處事要靈活機動。

古人智慧:智欲圓而行欲方

智圓行方,方圓並用

洪應明《菜根譚》有曰:「處治世宜方,處亂世當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

圓,是一種豁達和容忍的表現,能體現一個人的心胸和能屈能伸的氣度。方,是一種原則和人格的維持,能體現做人的底線,不屈服的心態。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懂得「圓」與「方」之間的協調藝術,可以在這個現實社會如魚得水,遊刃有餘,既贏得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好人緣,又能堅持原則,義無反顧地實現自己的理想,施展抱負。

黃炎培曾給兒子寫過四句話:」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就是希望兒子象古銅錢那樣外圓內方,對人要寬容和善,象春風一樣,對自己要嚴格要求,象秋霜一樣嚴肅,精通「智圓行方」,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古劍銘》有雲「 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兇器。深藏若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真正的「智圓行方」要懂得謙虛、內斂,要善於隱藏自己鋒芒,一個人真的東西暴露得太多,反而有貶值的危險。

古人智慧:智欲圓而行欲方

智圓行方,萬事通達

方是做事之本,圓是為人之道,懂得方圓的人就懂得立世之本。

「智圓行方」被古代大能賢士推崇為極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其講求的就是做人要有脊樑,要有血性,要有金戈鐵馬,揮斥方遒的理想和氣度,但是又不不要墨守成規,拘泥於形式,要有圓融處世,適應社會潮流的柔韌。

在現代社會,具體來講,做到「智圓行方」,就要決策為圓,執行為方;服務為圓,履職為方;做事為圓,做人為方;智慧為圓,行動為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為人處事過程中方圓也要有度,該方則方該圓時圓,如此才能圓潤通達。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中庸》精選20句,人生正道貴「中庸」
朱光潛:人生如戲,導演是自己
在古代,「作揖」是件很講究的事兒
康熙的用人之道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