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光 說說草書
月雅書畫
??
?????
??
從近幾年的書法展覽中看,很多作者對於草書的經典深入把握的不夠,在傳統上吸收把握的不夠,導致了草書創作的表面化和膚淺化,致使風格雷同的現象比較多。我們很有必要再梳理一下我們曾經熟悉過的,曾經學習過的一些草書經典作品,從而真正的和我們內心世界、我們的心靈溝通起來,來表達出時代的信息和情感。
《平復帖》,蒼茫含蓄,意到筆不到。
《平復帖》有一個問題,就是字太少且裡面有很多字我們看不清,在內容識讀上學術界也有不同看法。但它的優點就是蒼茫含蓄,那個意到筆不到的感覺非常好。如何將《平復帖》 融匯於自己的創作當中,一方面我們可以把章草的範圍去擴大,去把所有章草的東西都摸透,找一些和《平復帖》 相近的書法符號來運用,這樣就增加了以《平復帖》為依託的創作資源。另一方面,書寫時要把握住裡面一些蒼茫的、含蓄的、意到筆不到的感覺。真正去創作時候,你的作品中最好有一點自己的東西,這是時代的審美元素。當然如果能寫出與《平復帖》一模一樣的感覺也是相當優秀的。這好比學唱京劇,某位先生唱裘派的花臉,唱了好幾段,聽的感覺就像在臨帖,也就是說你現在的創作和唱京劇一樣:學唱很像,真正吧韻味掌握了,表現了,也可以證明你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尤其《平復帖》之神韻,真正表現出來很難,至今尚未見到如此神韻的當代書法。
王獻之草書,字不連帶,而草書性情飛揚。
晉人寫大草主要是王獻之,到唐代又出現了張旭、懷素這樣的狂草。王羲之小草中的某些折的線條象楷書一樣完整,而王獻之變其父內懨的筆法為外拓,將線條寫的旋轉、飛動起來。他的草書有的地方處理靠牽絲連帶,還有一些地方連帶的很少或幾乎沒有連帶,但是草勢特彆強烈,張力非常突出,靠的是字與字空間的理解與分割,線條既厚重又開張。這種不連帶而草性飛揚的特點,對於我們學習草書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寫草書要能不連而草,凝重而又飛動,這些特色要表現出來。
史孝山《出師頌》,雖為章草,但書寫性強,凸現了書法的核心意義。
史孝山的《出師頌》是章草,這種章草的優點是書寫性非常強,有自然而翩翩流暢的感覺。我們看碑刻上的《千字文》,字與字之間的氣息給割斷了,但是這個帖墨色的感覺很強,當時書寫的過程讓人看的很清楚。自然書寫是書法創作最核心的問題,如果天天琢磨著怎麼弄出所謂的書法效果,就破壞了自然。自然書寫的前提是要保持我們內在性情的平和、輕鬆,這樣就能表達那種和諧、緩和的氣氛。王獻之的草書具有奔騰的大草氣氛,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力量,而史孝山《出師頌》這種翩翩流暢和輕鬆的感覺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更加需要的。在當前這種快節奏的生活和浮躁的社會,需要我們創造一種自然閑適的藝術境界,使我們的身心獲得一種緩解,獲得一種輕鬆,得到一種休息。今天講多樣化,不單作者的性情是多樣的,社會的需要更是多樣的。
《書譜》墨跡的橫向審美關係尚未開發。
《書譜》內有非常美的因素,它橫向的關係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但很多人寫的都是豎向的關係,從字形到用筆寫的很像《書譜》,但是感覺沒有抓住《書譜》的精氣神。它裡面有很多橫向的審美空間,像大海波濤一樣的滾動起伏,和我們內心心律相共鳴的東西,互相吻合、碰撞,我們今天寫《書譜》要把這一點特色表達出來。《書譜》內還有很細的線及很明顯的墨塊,我們學習時也可以從這一點去延續去深挖。歷史上很多大家就是在某一點上成功了,要是論境界王羲之以後的人都比不上他,但孫過庭就是抓住了王羲之的一點或幾點,然後開拓、豐富,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所以我們要在學《書譜》讀《書譜》 時,善於發現其橫向的審美關係,這會對我們的創作形成特色發揮作用。書法,書法家%U. [1 S 懷素的《聖母帖》,在大小、收放、輕重及雅與勢的關係上給我們啟發。
懷素的《聖母帖》 有奔騰的感覺,它處於小草和大草之間,在大小、收放上變化明顯,同時也表現了輕重、粗細的關係。尤其在雅的格調里,表現了氣勢,在流暢中表現了厚重,十分難得。如果將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創作來對待,它就好比處理社會人際關係,優秀的書法創作者在創作時要考慮到字形的大小、輕重,墨色的濃淡乾濕,用筆的提按緩急,照顧到它們的對立統一,做到整幅書法作品的和諧統一,相通於社會人際交往中的以和為貴,過猶不及。
懷素《自敘帖》,才華在字外美學。
懷素的《自敘帖》作為大草、狂草,那種激情、浪漫,應該說是達到了非常高的階段,這種草書的難度在於它不是寫一個字,而是更多的像音樂一樣在處理一個一個的小節,處理小節與小節之間的關係,他的才華主要在字外,這字外功主要是字外的空間關係。如何解決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上下左右之間的關係,這是寫大草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在長篇的「驟雨旋風」當中,打破了文字本身的釋讀性,變成了線條的符號,表現了空間的審美過程和橫豎線條組合的關係。在唐朝他就已達到這個高度了,一般人都認不出來了。歷史發展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仍然有人會說:「你寫的這叫什麼呀!一個也不認識」。這是他不會欣賞草書,不能因為他不懂,藝術家就降低審美追求。劉炳森先生說過「藝術要為大眾服務,但不能當群眾的尾巴」。做為一個書法家,有責任提高人民群眾和整個社會的審美期待和審美水平,有時還要理直氣壯的堅持追求藝術的高層次。例如畢加索的畫,如果沒有專業的美術工作者的講解,很少有人能看懂他的畫,但他確實開創了一個時代,現在很多美術,包括很多建築設計都受到畢加索的影響,這是對世界的貢獻。
張旭《古詩四帖》,曲線的震蕩與組合。
張旭草書的大跨度、大空間的分割,有非常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書法作為一種沒有形象的符號的存在,要讓人感覺到一種震撼,這是極少人能做到的。張旭的楷書《郎官石柱》具有初唐楷書的面貌,非常典雅,這又給我們一個啟示,即要保持文雅的品格,又不失去個性。任何誇張、變化都是要建立在草書符號本身的美與高雅基礎上的,進行創作時首先要保持住文的品格,然後再去表現震撼,表現意想不到的東西。如果一味追求個性失去文的品格,那是得不償失的。《古詩四帖》的書寫是靠更多的曲線組合與線條的震蕩,大部分打破了草字本身的閱讀,行雲流水的感覺非常強烈,完全成為了線條的符號組合和表現,幾乎是字和字之間沒有什麼界線,但是當你還原每一個字的時候,每個字都非常精確精彩,這就是張旭給我們的啟示。我們既要追求浪漫又要非常文雅,我們能把草書寫得豪情萬丈,也可以把楷書寫的安詳、優雅。
李白《上陽台》,一根線的宏大如高山仰止。
李白傳世的作品很少,《上陽台帖》書寫的線條本身就給人一種博大的感覺,整帖內有行書、有草書。此貼個性非常強烈,突出表現在線條自身的宏大,這些宏大的感覺現在草書裡面沒有了,非常可惜。如果在展覽上,大家的作品在一起,出現像這樣線條宏大,感染力能夠壓倒一切的作品,那麼就會脫穎而出,它會使讀者看了以後流連忘返,讓觀眾走到它面前感到自己很渺小,高山仰止。讀他的一根線就如同讀他的一首詩,這是多麼偉大的創造啊!
黃庭堅《諸上座》,點的組合與勢的飈揚。
黃庭堅的草書是中國草書史上別開生面的一個高潮。唐人具有浪漫、翻騰、飛揚的品格,黃庭堅具有的浪漫程度比唐人還要大。黃庭堅書法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在於線條的豐富性,他把線條化成了很多的點,把點用到了極致。第二個特點是取勢,宋人普遍的取勢和唐以前不同,黃庭堅就有非常獨特的取勢,非常的情感化,每一筆、每一個字都有著生命情感在裡邊,而其凸現了一股飈飛的力量。晉唐時期書法主要表現了一種高雅、端莊,包括顏真卿的書法,也是具有端莊、文雅的氣勢,唐以前可謂是「道法自然」,宋代開闢了「書為心畫」的格局。宋朝其他的藝術門類也是這樣,啟功先生曾說《詩經》是長出來的,非常自然;唐人的詩是嚷出來的,胸中有豪情,不吐不快;宋人的詩是想出來的,賦予了一種自我的思想和情感。如唐代王維的詩是那麼的幽靜,而宋朝的詩是要表現一個思想,書法也是。蘇軾的書法特徵有向右傾的趨勢,米芾的書法有向左斜的特徵。黃庭堅的草書有空中漂浮而據力爭揚的感覺,也有右傾的趨勢,他的這些個性化的符號雖然與前人取勢不同,但在草書學習中也是可以借鑒的,關鍵是要對黃庭堅的核心精神有所表達,在外形上又要有所捨棄,讓欣賞者感覺既有黃庭堅的味道,又不完全是黃庭堅。晉唐以前的作品具有完全泛化的特點,是最基礎的、最有普通意義的東西,初學時較難,但真正掌握以後,「通」的能力就比較強。宋人個性語言非常強烈,這就要求學習時有「化」的能力。寫了很多年的書法,感覺書法太難了,難在它沒有形象、太抽象,距離自然太遙遠,太需要才華。書法歷史上有很多的經典作品,這些經典作品都是書法史上少有的天才留下的東西,因此強調深入經典,強調傳承,其作用就是把我們的書寫習慣轉變為古代偉大天才的書寫習慣,從而在技法上和思想上給我們的草書創作以啟示,然後才能有所創造。所以黃庭堅的草書,無論是在個性上還是在語言上,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吳鎮《心經》,詩化的筆墨與輕鬆。
元 代吳 鎮是畫家、詩人、書法家,他有強烈的詩人情懷。通過他的作品,我們可以思考一下詩人和學者在書法創作上有什麼區別,當我們同時看到商承祚先生和林散之先生的書法作品時,就會明白他們之間的區別。詩人寫草書是寫性情,寫筆墨,寫律動,寫跳躍。學者更多是寫修養,寫線條的完美,寫結構的平橫、穩重、安詳。所以我們真正寫草書,還是要有詩人的性情,要培養一種詩性,有一種詩化的生活狀態,這樣寫草書時就能收放自如,就可以有的地方很靜,有的地方又很豪放。吳鎮的《心經》也是絕佳的草書,其特點是線條非常綿厚,流暢但不張揚,既有幽靜又有峭拔在裡面。這類的草書形式對於我們的創作有參考作用,不足之處是他的結構略有欠缺。
宋克《張懷瓘論用筆十法》,章草與今草的結合。
宋克是非常有才氣的,他完全是感覺派的。如何把章草連起來他是有探索的,他的《張懷瓘論用筆十法》裡面有楷書、有章草,甚至一些地方還有今草。我們寫草書,如果要與章草相結合,他會給我們一些啟示。現在有的人認為單純寫章草不適合時代的性情,如何使章草和今草相呼應相銜接需要認真研究。現在寫章草的人不多,有兩個理由:一是因為章草本身又有一套自己的符號,所以很多人看不懂;二是寫起來不瀟洒,字和字之間由於章草的法勢無法連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於是很多人就逐漸減少了寫章草。但是寫今草,如果能貫通、增加章草的營養,那是會增加古意的。
祝枝山《草書軸》,痛快淋漓,大匠不鑿。
祝枝山大草,自黃庭堅後又一重鎮。其來源一是晉人的草書,一是黃庭堅的。他受黃庭堅影響比較大。那種「一片狼籍」的感覺很性情,正所謂「大匠不鑿」,他不再去拘泥於具體的點畫,打破了字與字、行與行的聯繫,揚揚洒洒,任意縱橫。這給我們寫大草有些啟發。他的不足就是收放變化少,也可能太快,來不及斟酌。但他這種痛快淋漓的感覺,大線條的組合,橫向的聯繫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徐渭《草書軸》,寫浪漫性情,寫審美思想。
徐渭的草性更加強烈,他的作品就像是一塊花布,打破了所有的字形,猶如漫天大雪,所有的空間通過線條的分割都活動起來了。有些作品可能是酒後寫的,有些作品由於一些符號太多,太浪漫,留下了一些遺憾。但他的那種氣質,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的線條構成、空間分割,給我們現代的草書很多啟發,也是我們現代審美所能夠接受的。從明代開始把草書寫成這樣的感覺十分了不起,那是在一個封閉的自然經濟社會中生成的,我們現代人有全球化的審美溝通,有西方的審美與東方的審美的大交融,理應把握的更好。但是我們還沒有學到,更談不上做到。學習徐渭的作品,不存在模仿性,你換一個內容和他寫成一模一樣也不存在模仿,他是完全超越了技法的實的東西,純粹是一種思想主導下表現出來的虛幻的東西,對於我們的學習,他主要給我們一種思想。
倪元璐《行草軸》,每個字都是一個活躍的生命狀態。
倪元璐的草書細看的話,功夫是非常深的,既有自己強烈的個性,又保持基本的書法語言,他按照自己的語言特色形成了一種封閉結構,使這種結構沒有毛病。細讀的話,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活躍的生命體。山東的一位作者學習倪元璐,在審美上、空間構成上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他的作品還加了一些很現代的東西,所以近幾年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山東的作者對於倪元璐是一種理解,我們其他人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然後把倪元璐個性化的語言做為一種資源借鑒運用到創作中。黃道周的草書,90年代中期受寵,但是後來就冷落下去了,原因是因為黃道周的行草格調不高,主要是結構不到位,但他的小楷很獨特,有金石味道,可借鑒。
王鐸《草書軸》,以大草臨二王,以感性化理性。
王鐸 草書 臨王羲之帖立軸
王鐸在對二王的開發上具有重大價值,把二王的草書寫大,寫出自己風格、寫出自己的性情。特別是在草書上,有很多人臨習王羲之的草書,都是小草,但他臨成了大草,寫出了性情,推動了二王的傳承與時代意義,為後來書法發展做出很大貢獻。王鐸給我們的啟示,不在乎如何學習王鐸,而在於學二王。我們可以用王鐸的方法,來寫我們自己的理解。
※錢松喦:畫中四難,實也不難
※齊白石《貝葉草蟲 百圖大觀》作品集
※她終生未嫁,卻畫出了最經典的愛情故事!
※八大山人的心路歷程
※石濤 花卉冊
TAG:月雅書畫 |
※康里巎巎草書謫龍說!
※張旭草書《李清蓮序》
※王鐸草書《為葆光張老親翁書》
※唐代張旭草書《李清蓮序》
※王鐸:草書頌
※唐張旭草書《心經》
※唐代張旭草書(李清蓮序)美到窒息
※張旭草書《冠軍帖》
※草書《心經》,傳為唐張旭書
※張旭《桃花溪》書法草書欣賞
※趙孟頫寫草書,照樣美翻
※張旭草書《千字文》賞析
※張旭草書古詩四首欣賞!
※張旭的狂草書風
※張旭草書 《晚復帖》
※趙孟頫寫草書,照樣美翻!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欣賞
※豐坊草書欣賞:杜甫《哀王孫》
※張瑞圖草書欣賞:《後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