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北鳶》書封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文|劉爽爽


(財新記者)


葛亮長得太像他的祖父了。

同樣窄而長的臉型,瘦挺的鼻子,左右一對「招風耳」,尤其是髮際線的輪廓。他自己也說,「除了憂心忡忡的神情外,我幾乎是他的翻版。」


他的祖父葛康俞是民國有名的藝術史學者,上世紀40年代成書《據幾曾看》,點評了190餘件古代書畫名跡。這些文物現藏於台北和北京兩座故宮博物院。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作者葛亮

葛亮一併繼承了祖父對舊時風物的迷戀。在上一部長篇小說《朱雀》中,他寫了1923年至當代的南京。


此前他曾相繼出版小說《七聲》《謎鴉》《浣熊》《戲年》,文化隨筆《繪色》,學術論著《此心安處亦吾鄉》等。首屆香港書獎、香港藝術發展獎、台灣聯合文學小說獎首獎、台灣梁實秋文學獎等獎項被這位新生代作者一一收入囊中。


如今,葛亮歷時七年,推出40餘萬字的《北鳶》。小說起筆於民國商賈世家子弟「盧文笙」的成長,以家族故事為引,描繪風雲激蕩的民間民國。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祖父(《北鳶》毛克俞原型)


以家族往事為線索的民國想像


從1912到1949,民國的歷史不過37年,卻因其獨特的風貌為今人遙想。於葛亮而言,那段歷史因為家族中的長輩更為鮮活。


祖父葛康俞出身安徽安慶,其妻舅是領導了新文化運動的陳獨秀。「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則是葛康俞的表弟。葛、陳、鄧正是安慶三大家族。

這幾個通過聯姻串聯起的大家族,用葛亮姑祖母的話說,就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文化簡史。


《北鳶》的故事便是基於這段家族歷史,裡面的主要人物皆有原型。書中,鍾情書畫藝術、疏離政治的「毛克俞」即脫胎於祖父葛康俞,出身資本家家庭的「盧文笙」則來源於自己的外公。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外公(《北鳶》盧文笙原型)


書中,「文笙」跟隨母親住在姨夫「石玉璞」家中,目睹軍閥階層的盛衰。這部分也確有其事。葛亮外公幼年寓居天津大姨母家中。大姨父褚玉璞,上世紀20年代曾任直隸省長兼軍務督辦,與張學良、張宗昌並稱「奉魯直三英」。


因為有原型,好奇的讀者難免想拽住書中細節,一一詢問作者,「這部分是真的嗎?哪裡又是你虛構的?」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這張照片拍攝於1926年,奉魯直三大將領聯歡圖


左起:禇玉璞、張宗昌、張學良。


禇玉璞(葛亮外公姨夫,《北鳶》石玉璞原型,時任直隸省長兼軍務督辦。督辦衙門設在津北。葛亮外公幼時至少年隨他生活在天津。)


採訪中,葛亮雖然耐心一一解答,卻也讓提問者意識到,走進《北鳶》如同鑽進真實與虛構交錯的密林,根本不會有明確完整的答案。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陳思和評價,「《北鳶》雖然是一部以家族史為基礎的長篇小說,但虛構意義仍然大於史實的勾陳。」


祖父與外公: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


《北鳶》的寫作源於時不我待的使命感。


祖父《據幾曾看》一書的編輯曾找到葛亮,希望他從家人的角度,為祖父寫一本書。編輯隨寄了陳寅恪女兒所著《也同歡樂也同愁》等作品給他,供其參考。祖父健在的七妹,葛亮的姑祖母,也勸他寫一寫。


回首祖父在杭州國立藝專的故交、同窗,如艾青、王世襄、李可染等,皆已故去。及時記錄的擔子落到從事寫作的後人身上。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林風眠(葛亮祖父老師,時任國立杭州藝專校長)


最初,葛亮想過以紀實的手法,寫一部非虛構作品,記錄祖父的一生。2008年,他甚至特意飛到加拿大探訪祖父的故友,希望能從老先生那裡得到更多關於祖父的信息。


然而隔了近百年的歲月,還原祖父生活的民國風貌、考證散佚在時空的往事,變得尤為艱辛。最終他選擇了小說這一更有溫度的體裁。


儘管小說不再苛求絕對的紀實,葛亮還是踏踏實實做了幾年案頭工作,下筆前的筆記做了100多萬字。民國的城市地理、茶道、曲藝、飲食、服飾皆有涉獵。比如,書中提及祭孔大典,總數不過四段,他卻詳盡查證了府縣兩祀的日程,主祭的祭辭格式和祭服的具體樣式。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李可染(祖父同窗、友人)


葛亮把這些稱之為寫作者的底氣,「作者是那個在場者,需要做這樣的工作才能讓讀者進入那個情境。」


祖父是《北鳶》的寫作初衷,卻在全書寫過一半才出場。葛亮覺得,祖父的一生短暫而純粹,是潛心藝術的學者,不如讓外公作為一個見證者帶出祖父的形象。


兩位姻親也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葛康俞目睹舅父陳獨秀在政治大潮中落敗後凄涼的晚景。1942年,陳獨秀病逝,葛康俞手書其墓碑「獨秀陳先生之墓」七個大字,決意疏離政治。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葛亮曾祖父葛溫仲,與陳獨秀等人在日本留學時拍攝(1903年)


而外公性情寬厚,有一種博大的包容力。出生商賈、親歷軍閥傾軋、入共產党參軍又因孝道回歸家族生意,在1949年後成為每場運動的被動參與者。如今已90多歲高齡,經歷近百年滄桑,老人家對那些載入史冊的「大事」印象不深了,念茲在茲的是年輕時和妻子在成都的城頭上一起放風箏。


葛亮顯然更欣賞外公,「我祖父是文化精英,站在時代潮頭的人往往要和主流對抗、疏離。而外公屬於民間,他更包容,也容易與時代和解。」


縱橫捭闔是一種寫法,一葉知秋也是一種寫法


書名「北鳶」出自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書中稱風箏「比之書畫無其雅,方之器物無其用,業此者歲閑太半」。


葛亮很喜歡這句話,「風箏不是主流或者重要的東西,相反是文化中比較邊緣的事物。但是它的價值恰恰在於你可以換一個角度,從一個更加民間的立場去考察。這也是我在小說里想表達的歷史觀念,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葛亮祖母與二伯、父親


小說的語言非常特別,古典淡雅。新書在京發布時,擔任主持人的蔣方舟多次言及「羨慕這種有家學的人」。


葛亮從小跟著父親聽崑曲、逛畫廊、淘古書,少年時讀了許多筆記體小說,《閱微草堂筆記》《耳新》都在其中。因為父親學俄文,葛亮七八歲就在看《靜靜的頓河》這類俄羅斯巨著。外婆要求他每天描紅寫大字,規定好每天要背多少書,都要檢查。


祖父雖然早逝,家中卻仍留有他不少手跡。民國之於葛亮意味著長輩生活的年代——親近可感,滿溢風華。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葛亮祖父在杭州藝專的合影


「民國在我心裡就是很美好的。」葛亮說。


全書囊括政客、軍閥、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上百位民國人物,卻個個有風骨,難見完全下流齷齪形象。這樣的書寫是不是有些失真?


風箏隨風而動隨勢而轉,葛亮覺得,有時候人做出一些選擇,是大勢所趨之下的一種不得以。「我還是從一個人性比較良善、體面的角度,去表達這些人物,這是寫這個小說的審美立場。」


葛亮覺得,針對歷史的大敘述已經夠多了。「縱橫捭闔是一種寫法,一葉知秋也是一種寫法。」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祖父葛康俞水墨畫,載於《據幾曾看》


在他眼中,民國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廢除科舉後,知識分子階層產生了分化,釋放出更多可能性。「傳統的文化因素被放在一個現代的情景里,逐漸消化檢驗和表達。傳統與現代開始交融。」


小說收束於1947年,建國後的歷史未置一詞。葛亮覺得,外公之前是一個諦視者,沒有被捲入運動中心,經歷的事不醜陋。而之後成為「老運動員」的外公,即便再寬容,在時代里,也失去了作為一個人選擇的權利。如何稱得上體面?


他對美有一種固執的堅持與追求。「我不會那麼寫,那樣就不美了。」


「我也看了很多寫民國的作品,像章詒和寫的《往事並不如煙》《最後的貴族》,但上一代的那種控訴感,不是我想學的。」


問及以後是否會用紀實的手法寫下祖輩的遭遇,他回答:「等我再成長吧。」

葛亮《北鳶》:歷史的真知恰恰在民間



葛康俞部分書信


刊於財新網文化頻道。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27年過去了,柏林牆真的消失了嗎
閑讀與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
李安:大家放輕鬆,去新的電影世界體會就好
還是愛讀魯迅
電影《一句頂一萬句》,聽聽劉震雲父女怎麼說

TAG:財新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水煮日報:林徽因的真知灼見
書香聞古道,屏影見真知
漢風:理論有真知,繪畫有真情
練瑜伽時,正位?真知假知
較真兒出真知7:坦能堡會戰真相
《食鑒出真知》秦天揭秘食物中的「美白神器」
王東嶽:博學不是真理,整頓思想才能獲得真知
實戰出真知!江南春開講「同質化時代如何贏得優勢」?
卓越真知並舉,理論實操共行,紅房子高峰論壇敘寫傳奇!
王者榮耀:數據出真知,拿這些英雄去開黑穩贏
擺玉器的河南女人教給我的真知灼見
實踐出真知的格言,關於實踐的名言
倘若李自成禮賢下士,吸納真知灼見,能否像劉邦、朱元璋再造帝國
媽媽真知道寶寶便秘的定義嗎?其實這才是真正的便秘
抗日戰爭日軍太野蠻,看看真知百姓好無辜,先烈要多紀念
弼馬溫:看了這麼多年《西遊記》 你真知道弼馬溫是什麼官嗎?
Facebook COO桑德伯格:講真話、求真知、做真我,這比什麼都重要
《聽見真知》成長,本來就是不斷付出當中的自我實現!
實戰出真知:看看解放戰爭中我軍打城市戰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