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朴槿惠或面臨審判,韓國政治力量對比將徹底改變

朴槿惠或面臨審判,韓國政治力量對比將徹底改變


朴槿惠或面臨審判,韓國政治力量對比將徹底改變



當地時間2016年11月4日,韓國總統朴槿惠發表講話,就好友崔順實「幕後干政」事件再次表達立場。 視覺中國 圖

隨著韓國總統朴槿惠「閨蜜貪腐乾政門」事件調查的進一步展開,事態的影響也逐步升級。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任鄭繼永教授認為,從內政上看,此次事件不僅有可能將朴槿惠送上審判台,也將徹底改變韓國的政治力量對比,並進一步擠壓韓國女性政治家的空間。從外交上看,吸取了朴槿惠教訓的下一屆韓國政府,或將改變對朝的強硬態度,而受韓國配合美國加快部署薩德系統的影響,中韓關係將暫時冷卻。


韓國政治力量對比將徹底改變


澎湃新聞:根據該事件目前的進展,你認為崔順實貪腐乾政事件將從哪些方面改變韓國的政局走向?


鄭繼永:目前,無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對朴槿惠非常地不滿。從執政黨大國家黨內部來說,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由於執政黨內的親朴系在與非朴系的鬥爭中,處於劣勢的地位,可以預測大國家黨內的變化將會非常大。親朴系的勢力或將被清除掉,又或者轉移到非朴系中來,這是一個必然的方向。

從在野黨的情況來看,崔順實一事,改變了在野黨在韓國國家政治中的力量對比。在野黨原本人氣不高,但是此次貪腐乾政事件出來之後,在野黨前所未有地獲得了極高人氣。其在明年選舉中獲勝的幾率,大大地高於從前。可以說,此次事件將徹底改變韓國各種政治勢力的力量對比,而這也是對韓國政治生態影響最大的方面。


澎湃新聞:此次危機是否反映了韓國政治制度的某些缺陷?您如何看待韓國五年不連任的總統制度?下一屆總統對其改革的可能性怎麼樣?


鄭繼永:此次事件與韓國的政治制度是有關係,但主要原因是朴槿惠本人以及青瓦台秘書團隊在政策制定方面出了問題。朴槿惠個人執政風格比較獨斷,加上政府內部的監督制度本身也沒有跟上,是造成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


韓國五年不連任的總統制度是否適合韓國政治發展這一討論,已經存在於在韓國好多年。然而,我們應該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一個政治制度之所以被認為缺點很多,往往是因為被實行了很多年,而這個制度往往適合當時的歷史狀況(韓國有多年的獨裁歷史,對總統任期的規定,迎合了當時人們對於獨裁的厭噁心理)。


反之,如果將總統的任期延長,也仍舊會產生新問題。比如,是否會出現一黨獨大的局面?如果出現,是否有可能會出現比崔順實貪腐乾政更大的事件?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現在韓國國內對於修憲的呼聲並沒有那麼大了。但是,下一屆領導班子上台之後,會不會吸取朴槿惠的教訓,從而提出更多新的平衡方案,還有待觀察。

朴槿惠或被審判


澎湃新聞:朴槿惠在第二次的道歉中表示,必要時候將會接受韓國檢方的檢查,最新的消息稱韓國總統府秘書工作日誌手機已被檢方帶走。您覺得從目前的進展來看,總統朴槿惠的政治前景是什麼?


鄭繼永:崔順實事件剛開始爆發的時候,雖然韓國民眾普遍感到十分氣憤,但是一開始大家想像事態並不是那麼嚴重。然而,隨著崔順實幹政的細節被一步步揭露,現在看來,無論是在黨內黨外,還是民間,都普遍認為朴槿惠不具備擔任總統的資格,其被彈劾的可能性上升了很多。如果朴槿惠真的被彈劾了,那麼下一步等待她的可能就是審判,其被查辦的可能性非常高。


澎湃新聞:事實上,在韓國的歷史上,總統在任期末期往往難逃各種醜聞,但是此次事件,朴槿惠從韓國民主化進程以來最受支持的總統,變成了支持率最低的總統,您覺得主客觀原因是什麼呢?


鄭繼永:客觀的原因是,目前韓國國內的經濟形勢非常不好。從韓國最大的造船廠破產,到最大的企業三星手機爆炸等,韓國的失業率不斷上升,失望情緒充滿了整個社會,是導致群眾反樸的一些環境因素。

主觀原因是,一直以來,很多韓國民眾都認為韓國是東亞民族的典範。朴槿惠最初上台的時候,民眾普遍對她非常看好,現在出現崔順實貪腐乾政一事之後,很多民眾都感覺自己選上去的總統被另一個人操控,普遍有一種被騙的感覺。此外,朴槿惠在兩次道歉的過程中,都沒有很好地向民眾解釋清楚與事件的關聯,被認為沒有誠意,民眾憤怒度因此很高。


韓國女性政治家前途堪憂


澎湃新聞:除了朴槿惠面臨困境,2016年發生了很多女性領導人受挫的事件,巴西女總統羅塞夫涉嫌貪污瀆職而下台;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競選失敗;德國總理默克爾也面臨著支持率下降的危機,您認為這些事件之間有無共同規律?全球女性政治家是否面臨著相同的困境?


鄭繼永:正如上面所說,在2016年,我們確實在全球範圍內看到了很多女性領導人受挫的事件,但是我並不認為這些事件有著共同的規律。羅塞夫下台更多是國內政治鬥爭因素;默克爾支持率下降與難民問題的處理相關;希拉里競選總統失敗,與糾纏已久的「郵件門」密不可分。

然而,我們也確實觀察到了一些現象,那就是北歐的女性領導人,往往很少發生政治醜聞,而在東亞,女性領導人似乎出現比較多問題,但這也並不代表女性作為領導人,就有問題。


崔順實事件出現後,韓國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女性做領導人不是好的事情。很多我身邊認識的韓國學者,也紛紛表示,以後堅決不能讓女性做領導人了。因此,可以預測的是,女性政治家在韓國政界擔任領導人的氛圍會越來越差。


朴槿惠對朝強硬,下屆政府或將逆轉


澎湃新聞:朴槿惠上台之後,採取了很多與前任總統不一樣的措施,您如何評價朴槿惠目前為止的內政外交政策及其造成的影響?


鄭繼永:從內政上看,朴槿惠的上任並沒有像她之前承諾的那樣,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變革,目前韓國國內對朴槿惠在任期間的政績評價很低,認為她的政策造成了現在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高,社會比較焦慮和動蕩的局面。此外,朴槿惠在國內主張歷史教科書」國定化「,也引起了很多非議,被指涉嫌美化」親日政府「和」軍政府獨裁「,對朴槿惠的支持率也造成了很大影響。


從對外關係來看,本來發展中韓關係是朴槿惠的一大對外政策亮點,但是由於強硬部署薩德,導致中韓關係陷入了一種非常冷的狀態,韓國與中國的經濟互動也進一步減少;在對日關係上,朴槿惠推進簽訂韓日慰安婦協議,傷害了很多韓國民眾的民族感情,讓不少韓國人感到特別憤怒;在對美關係上,韓國保持一貫的對美友好政策,並且加強了美韓同盟關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朴槿惠在處理朝鮮問題上,表現出了與前任總統非常不一樣的強硬政策。朴槿惠政府採取了關閉開城工業園區、頻繁進行軍事演習,以及停止對朝援助等對朝措施,使得韓國國內出現了很多反對的聲音。


澎湃新聞:您是如何看待朴槿惠的對朝政策的?您認為其強硬的政策對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的作用是什麼?


鄭繼永:目前普遍的一個觀點是,朴槿惠強硬的對朝政策完全破壞了對朝關係,也讓韓國沒有了談判的任何餘地,對朝鮮棄核具有反作用,使朝鮮更加走向了擁核的道路。因為韓國的強硬,給了朝鮮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發展核武器,這使得讓朝鮮棄核的難度比之前更大了。儘管長期來看,朝鮮棄核,符合中國、美國和韓國的願望,但是目前讓朝鮮放棄手中的核武器的可能性非常之小。而無論是中國還是韓國,都不想通過武力來解決南北問題;美國大選才剛塵埃落定,也沒有發動戰爭的氛圍,一切都要等各國的政治穩定下來才可以商量。所以說,從目前來看,解決朝鮮核問題的步伐會越來越慢,而不是越來越快。


加快部署薩德,中韓關係或受影響


澎湃新聞:您覺得此次事件將會對中韓關係產生什麼影響?經濟上,是否會影響中韓自貿區的推進?軍事上,是否會對韓國布置薩德產生影響?


鄭繼永:從本質上看,此次崔順實貪腐乾政事件,對中韓之間的關係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但是由於目前韓國正在處理這次事件,國內陷入了比較迷茫的狀態,中韓自貿區協定的推進可能會延遲,因為韓國只有處理好了內政,才可以解決外交事務。


至於薩德問題,儘管韓國現在說不會改變部署的立場,但是推遲還是取消,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目前美國趁亂加快部署薩德,一旦加速部署,對於中韓之間的關係,影響會非常之大。一個事實是,薩德問題將中韓之間合作的友好氛圍給破壞掉了,短期內會對兩國之間的經濟造成負面影響。但是長期來看,中韓兩國之間的經濟聯繫肯定會更加緊密,合作的範圍會越來越廣,領域也會越來越深。


不過,在兩國關係上,中韓之間的漁業問題是值得注意的。韓國在兩國漁業問題上大做文章,不排除是有意識地將注意力從內政轉移到了外交的舉動;以及韓國對朝鮮採取更加強硬的態度,都可能是為了轉移民眾對崔順實事件的注意力,這是我們需要加以注意的一個變化。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韓國熱舞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當選「棄台論」或重起,台灣抱不住美國大腿了
雙11晚會明星價碼一覽,京東的亮了
奧巴馬給特朗普穿小鞋?數數白宮房客們的愛恨情仇

TAG:韓國熱舞 |

您可能感興趣

金正恩:集全國之力完善核力量 確保給美國無法承受的核反擊
日民進黨成立改變政壇力量對比
美國宣布對伊朗實施新制裁 伊朗回應:以一切力量反擊
中日海空軍事力量真實對比 整體中國還是絕對優勢
中國加快發展核潛艇力量 或因國際形勢刻不容緩
韓國會彈劾朴槿惠已經觸犯韓國憲法,力量失衡才是真相
中國曝光最先進核武器 將改變世界核力量格局
解放戰爭,共產黨軍隊靠群眾絕地反擊,靠人民改變力量對比
練好核心力量,讓你輕鬆應對實戰對抗
中國隱身轟炸機項目啟動?美方稱不改變雙方力量對比
核大國法國改造核力量祭出三大招法,陣風能否助力現代化?
美國軍事力量確實很強悍,就算中俄兩國聯手,也未必能夠抗衡
俄羅斯聯合兩國,合圍美國在敘利亞的力量,欲徹底解決敘利亞戰爭
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的軍事力量對比孰強孰弱
「徹底摧毀朝鮮」美國有技術力量但無戰略力量
宋朝軍事力量比大唐帝國強,最後亡國,也因為唐朝一個政策
美俄不斷展示核力量,末代蘇聯總統出面呼籲保持克制
美最強戰機靠近中國搞偵察 面對中俄防空力量也無力
中日軍事技術對比,兩國力量到底誰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