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常用語中的文化

日常用語中的文化

日常用語中的文化



「借光」有什麼來歷呢?

人們把凡是請求別人提供某種幫助或從別人那裡分享某種榮譽稱作「借光」。「借光」這個詞,現在已經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禮貌用語:人多擁擠的時候,你會聽到有人請別人讓一讓路時,說一聲「借光」;當你要搭乘別人的車時,也會說一聲「借光」;當別人抽煙向你借火時,也會說聲「借光」。但是,你知道「借光」一詞是怎麼來的嗎?


「借光」這個詞由來已久。《戰國策 秦策》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在長江下游地區的一條支流兩邊住著很多人家。這些人家中的姑娘們為了圖個快活總是在晚上湊到一起做針線活兒。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貧寒,買不起燈燭,其餘的姑娘嫌棄她,說她愛佔小便宜,所以總是不想和她在一起。這位姑娘就對大家說:「我雖然買不起燈燭,但是我每晚都比別人先來,把屋子打掃乾淨,把坐席鋪設整齊,讓大家一來就能舒適地做活,這對你們多少也有些方便。你們的燈反正是要點的,借給我一點光又有什麼損失呢?」姑娘們覺得她的話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來了。


後來,「借光」一詞便成為人們之間尋求幫助的禮貌性用語。

日常用語中的文化


「小時」的由來


人們幾乎每天都要和鐘錶打交道,「幾點鐘」、「幾小時」這些話一天也不知要說多少遍。可是為什麼要把兩個鐘點之間的間隔稱為「小時」呢?


其實,「小時」是從「大時」引申而來的。在中國古代,人們是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的。根據天文曆法的演算,人們便把一晝夜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如果和今天的二十四小時相對照的話,那麼半夜十一點到次日一點的時間就是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可以明顯地看出來,一個時辰其實相當於兩個小時,而不是一個小時。


所以,當鐘錶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一個鐘點就為「小時」。後來,隨著鐘錶的普及,「大時」一詞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日常用語中的文化



「混賬」為何成了罵人的話?


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朝廷大員在訓斥下屬辦事不力時用「混賬」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聽到這個罵人的詞。你知道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嗎?這要從秦始皇說起。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便大興土木,修建漂亮的皇宮內院,皇宮內設三宮六院。這還不夠,他還把被他消滅的國家中的後宮佳麗一起擄到了咸陽,讓她們專供自己享受。可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一個皇帝怎麼能忙活過來呢?但是,秦始皇還是想出了一個辦法來避免後宮之人與他人親熱。

秦始皇生性多疑,生怕後宮的這些佳麗給他戴「綠帽子」(因為當時並沒有什麼嚴格的制度來約束皇親國戚、勛臣猛將進入後宮之中)。於是他便想了個毒招兒:把那麼多在深宮內院應酬御妾、貴妃的男兒們全都騸了(其實這就出現了太監)。另外,七十二妃的行宮及三宮六院,個個床頭掛賬本,秦始皇每到一個妃子的住處留宿交歡後,皇娘、御妾或是貴妃都要捧出賬本跪求皇上在本子上揮筆記下某年某月某夜皇上在此宮留宿。


在接下來的日子中,這些皇娘、御妾、貴妃如果生了孩子就得拿賬本去核對,如果主管官員發現自己推算時間和生孩子的日期不相應,就會向在旁邊監察的秦始皇說一下,這時候秦始皇就會大罵一句:「混賬!」然後就命御林軍武士們將女人加上孩子立即斬首。當然,日期對照無誤的妃子不但不會受到懲罰,反而會受到很高的獎賞。大家想想,那些黃花閨女被選入深宮,兒女之情難免,宮中宦官雖無交歡之能,可是那些皇親國戚入宮自由,不免有越軌的行為。據說,因這種「混賬」被殺的女人和孩子還不少呢!


從那以後,人們一旦發生口角就會破口大罵:「我決不會饒恕你這個混賬東西!」以用來表示對對方的十分不滿。

日常用語中的文化


「小巫見大巫」有什麼來歷


「小巫見大巫」的原意是小巫見到大巫,法術無可施展,後來比喻相比之下,一個遠遠比不上另一個。這個詞的來源與一則故事相關。


在裴松之《三國志注》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三國時,有兩個同鄉好友,一個名叫陳琳,在魏國做官;一個叫張紘,是東吳孫權的謀士。兩人都很有才華,雖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經常有書信來往,探討作品。


有一次,張紘作了一篇賦。千里之外的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後,讚賞不已。在一次請客宴賓時,特地拿出文章讓在座的賓客傳閱,欣賞,嘴裡還不斷地誇耀說:「這篇文章寫得多麼脫俗清新呀!你們知道嗎,這是我的同鄉張紘寫的呀……」過了不久,張紘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不由得擊掌叫好,並馬上寫了一封信給陳琳。信上對陳琳文辭清新、見解獨到的文章大加讚賞,並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學習。


陳琳見信後感慨極了。他在複信時謙虛地說:「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閉塞,與天下的文人學士交往很少,沒見過大世面。只是這裡能寫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這兒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過分的稱讚,並不是我的才學真有那麼好。和你們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見大巫,沒法施展巫術了。」

日常用語中的文化



發生爭執為何又叫做「抬杠」?


北方人把兩人就某事爭辯叫做「抬杠」。直到今天,這個詞在農村用得還是很普遍。你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嗎?


「抬杠」一詞起源於民間的一種風俗。漢族人民總是在正月十五鬧元宵,但有些地方卻通過舉行一種叫「抬杠會」的花會來表示對元宵節的慶祝。「抬杠會」的具體流程是這樣的:很多人抬著一根木杆,大木杆的一頭安一把椅子,椅上坐著一個穿紅袍、戴紗帽的丑角官。這位丑官的職責就是隨機應變回答逛花會的人的問題。即便觀眾提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丑官也要能應答自如。提問的和回答的有時還會互相爭論、批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時間一長,人們就把這種互相爭辯的對話形式,叫成「抬杠」了。


與這個詞有關的故事其實不只上面的一個。


另外一個也很有意思:古時候,有個人開了個「抬杠鋪」。老闆憑著自己的一口利牙,與人「抬杠」賭輸贏,還真賺了不少錢。最後,他竟然把張果老和孔子兩位老人家都給說得啞口無言。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張果老騎著毛驢經過此店鋪,覺得很有意思,於是就拿出銀子下賭注,與掌柜的比個高低。掌柜的問:「大仙,您整天騎著毛驢到處走,到底是往前走,還是往後走呢?」原來張果老平日總是倒騎在毛驢的身上,所以聽到掌柜這樣一問,竟瞠目結舌,答不上來,只好認輸了。過了不多會兒孔夫子帶了學生周遊列國來到這裡。看見這家能賭輸贏的店鋪,想到囊中羞澀,決定進去贏點銀子做盤纏。掌柜的看見孔夫子來「抬杠」,就問:「『四書』上有言道:『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可是您說的話嗎?」孔子說:「正是。」掌柜的又說:「那麼您高堂健在,為什麼您卻四處周遊,又沒有一定的方向呢?這不是與您自己的信念相違背嗎?」一句話把孔子問得無話可說,身上僅有的二兩銀子也輸掉了。孔子垂頭喪氣地回到弟子身邊。子路問清了緣由,抄起一把殺豬刀,來到抬杠鋪,對掌柜的喊道:「我說你的頭不過半斤重,如若不信割下來稱稱!」說著就躍上前去,準備動手。掌柜的一看大事不好,連忙賠著笑臉說:「我認輸,我認輸。」就這樣子路把老師輸掉的銀子又贏了回來。


這個孔子「抬杠」的故事流傳很廣,「抬杠」一詞理所當然也流傳很廣了。

日常用語中的文化



什麼是「名堂」


明堂是上古時候帝王會見諸侯、接見長者的地方。後世的帝王為了彰顯自己的威風總是想造出一座明堂,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造出明堂的。


漢武帝在一次巡狩泰山的時候,發現了一處古代明堂的遺址,便想在這片遺址上造一座新明堂,以顯示自己的威風。可是,文武百官從來沒有見過明堂是什麼,也就只好作罷。唐朝時,由於國勢強大、經濟繁榮,重建「明堂」的事又提了出來。武則天讓大臣各自上書獻策,談談明堂到底是什麼樣的。沒過多久,有人寫了《黃帝明堂經》三卷獻給武則天,上繪有巍峨的正殿,四面清水環繞,中有響履木鋪成的甬道通到岸上,非常繁華。武則天看後很高興,準備照此動工。正直的大臣劉允淪怕修造明堂勞民傷財,對國家不利,就寫了一篇《明堂賦》,諷喻武后,譏諷那人不知搞的什麼「明堂經」,明堂經里也不知弄的什麼「明堂」,純屬子虛烏有,胡說八道。武則天看了深為讚許,就沒照著那所謂的「明堂經」去造「明堂」。不久,這事流傳開來,人們將稀奇古怪、別出心裁的東西稱作「搞什麼名堂」。由於「明」和「名」的讀音相同,而「名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這樣的意思,所以「明堂」慢慢地寫成了「名堂」。


而搞名堂也就成了故弄玄虛的代名詞。

日常用語中的文化



人們為何用「汗青」來指代史冊?


人們都知道文天祥寫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其中「汗青」一詞代指史冊。可是,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原來,在造紙術未被發明之前,古人著述都是刻寫在簡牘或書寫在絹帛上。簡是竹簡,牘是木牘,只是因原料不同而採用不同的名字罷了。漢代劉向的《別錄》說:「殺青者,以火炙簡令汗,取其青易書,復不蠹,謂之殺青,亦謂汗簡。」「殺」,有除水之義;「汗簡」或「汗青」是名詞;「汗」是使動用法,即「使簡(青)出汗」的意思。為什麼要經歷這種程序呢?這是因為簡牘在用竹木加工成條狀平面物之後,需經烘烤去水分,方可用於書寫,是為真正的簡牘。簡牘加工完成之後,還要把簡牘串起來成冊。「冊」字的本義,就是編結好的簡牘。《說文》:「冊,符命(就是諸侯受封的文件檔案)也,諸侯進受於王也。像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冊中間橫線是串簡牘的皮條。唐代僧人成玄英《莊子序》說:「古者殺青為簡,以韋編之。」韋即皮條。傳說孔子晚年喜歡讀《易經》,有「韋編三絕」之說,即編簡的皮條由於摩擦而斷了三次。


造紙術發明之前,史書是用簡牘韋編成冊的,必先經過殺青、汗青工序,故又以「汗青」代指史冊。與此相關,古代的書籍與紙制書不同,它有體積大、重量大而內容少的特點。古稱飽學之士為「學富五車」。這「五車」書其實就是針對簡牘書冊而言的。今人如能學富五車,簡直是異想天開了。


「汗青」本是一個動賓短語,而用以代指史冊,則成了一個有特殊文化內涵的名詞。另外,「汗青」與「殺青」還代指作品完成或最後校訂,仍是動詞用法。如朱熹《答嚴時亭書》:「當時若得時亭諸友在近相助,當亦汗青有期也。」此指著作完成。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 緒言》:「既念欲俟全書卒業,始公諸世,恐更閱數年,殺青無日。」此指完成並校刻付印、出版發行。《現代漢語詞典》收「殺青」一詞,當代人多用來指著作完成。


由於文化專制、兵火災難、自然損耗等原因,古代的簡牘書籍大都湮沒了。現偶爾可在博物館見到斷簡殘編,多是後來的出土文物,不過我們仍能從中得到一些重要信息。


說文解字


swjzclub


直接回復漢字或者成語來查詢相關含義


回復「」,擁抱說文解字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文解字 的精彩文章:

十首經典《滿江紅》,難道你只知道岳飛的怒髮衝冠?
《世說新語》里的那些成語,是不是很熟悉?
四大名著的玄機那麼多,你可都看懂了?
大學校訓里的儒家思想
說文解字:喪字,什麼時候讀一聲,什麼時候讀四聲?

TAG:說文解字 |

您可能感興趣

八組日常用語用英文怎麼說
常用語擴展(1)——日本的家門口文化
日語中常用的片假名商務用語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禮儀用語
46個日語中與「蟲」有關的詞語和慣用語
關於海洋的英語習慣用語
22個常用日語慣用語
緬語日常用語 三十四
商業信函常用語(俄英漢)
生活中這九個日常用語來源於道教
軍語在商業用語中語義泛化的認知
潭州教育:日語學習實用篇——日本旅遊交通用語
中日韓以及西方迷妹們的常用語句
與「気」相關的常用慣用語
語言修養之常用語句篇(三)
韓語實用語法
佛教常用語:「打」的由來
夏縣地名用語的文化密碼
《周易》常用語句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