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二戰的隆隆炮聲在歐洲大地上漸次停歇,硝煙瀰漫散於無形之際,中東歐的政治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德國東部邊界以尼斯河——奧得河——什切青為線大幅度向西「萎縮」,瀕臨波羅的海南岸的波美拉尼亞,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的西里西亞和延續三百餘載的東普魯士均淪為他人嫁衣。
下圖(圖1)——二戰後德國領土的變遷
而為「一勞永逸」地解決民族矛盾,在德國和其鄰國之間締造「永久和平」,英美蘇等主要反法西斯同盟國可謂煞費苦心,認為惟有建立民族單一制國家方可實現歐洲秩序的永續穩定(另一方面是飽受納粹德國鐵蹄踐踏的歐洲各國出於對法西斯的仇恨)。如此,大量居住在德國新邊界以外的德意志民族遭到了無情的驅逐和遣返,他們成為了當地人發泄對法西斯仇恨的對象,光天化日下,對遷移德意志民族的圍毆、搶劫、凌辱、殺害等暴行屢見不鮮。而此階段最突出的例子當屬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
1945年5月19日,復國後的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愛德華·貝奈斯發布命令:「我們決定在共和國境內一勞永逸地解決德意志人問題」。德意志人的財產被置於國家的控制之下,土地被沒收,捷克斯洛伐克公民權被剝奪,並且遭驅逐出境,其中數量最為龐大的當屬蘇台德地區。
蘇台德,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來說,曾經是一個無法遺忘的痛。1938年9月30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兩位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未被允許參會的情況下,擅自簽訂了捷國將蘇台德地區以及捷南部與奧地利接壤的地區割讓給德國的協定。如此,350萬德意志民族居住的蘇台德地區併入了瘋狂擴軍備戰的德意志帝國。
下圖(圖2)——德國侵佔蘇台德地區地圖
希特勒的恃強凌弱換來了仇恨的積聚,捷國戰後首任總統愛德華·貝奈斯早在流亡倫敦期間就號召國民「要加倍的向德意志人無情地討還他們自1938年以來欠我們國家的債」,「把他們趕出家門,德意志人不許擁有哪怕一寸土地」。至1950年9月,300餘萬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德意志民族慘遭驅逐(其中192萬入聯邦德國),而留存原地的僅剩25萬人左右。
數百年來不斷遭受德國蹂躪摧殘的波蘭,復國後對待德意志民族更是心不慈手不軟,做起事來那叫一個狠。波蘭副總理兼收復地區部部長的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宣布他的首要任務就是把德意志人趕出去。二戰前,波蘭有130多萬德意志人,他們連同奧得河、尼斯河以東地區的德意志人共同成為了被驅逐和遣返的對象。大約800萬被波蘭驅逐出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東普魯士等地的德意志人,為納粹在東部地區擴張生存空間的迷夢付出了殘酷代價,由此結束了德國在奧得河以東地區超過7個世紀的拓殖史。
下圖(圖3、4)——德意志民族的變遷
在1945—1950年,歐洲目睹了上千萬德國平民百姓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其中絕大多數是婦女、老人和16歲以下的孩童。他們被強行從世代居住的土地上遷走,正如當時的紐約時報所稱,在至1945年12月間的短短几個月內,被盟軍轉移的人數,與20世紀初美國所接納的所有移民總數一樣多。這些成千上萬的流離百姓,最初被安置在了盟軍佔領的德國廢墟中,任他們自生自滅,死於飢餓、疾病、毒打、虐待的人數是不好估計的。
這種大規模強迫移民的結果,使歐洲戰後普遍形成了單一制民族國家。許多曾經繁榮昌盛、人聲鼎沸的大都市,如柯尼斯堡(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布雷斯勞(今波蘭雅羅斯瓦夫)等地的民族結構徹底大換血,帶給驅逐者的是心中永遠的創傷。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