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保持對佛菩薩的虔誠恭敬之心
保持對佛菩薩的虔誠恭敬之心
我們要保持初學佛時的純凈狀態,保持對佛菩薩的虔誠恭敬之心 。常需反問自己:「能否如風般自由自在,似水般清澈透明,或如燭光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世間多苦,能否分擔幾分?」
生命只有短短几十年,生老病死,無常迅速,你是完全臣服於它,還是於其中求一解脫?如果深入地觀察生命,觀察生老病死之苦,真正生起對無常的恐懼,才會對輪迴產生「厭離心」。產生了厭離心,才會好好研究佛法,深入地研究何為「苦、集、滅、道」。研究了之後,再如理地修學,心中可能才產生出一種理智,這個理智叫「出離心」,這是對輪迴的一種出離,對佛法的一種依靠,此時皈依三寶,才是真實的皈依,此皈依體是非常堅固、偉大的。
今年《人民日報》社論寫道,失去了理想信仰,內心沒有約束,行為沒有顧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會「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丟失了主導價值,沒有了明確準則,衝破了道德底線,再豐裕的物質生活,也難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因此,當今大力弘揚佛法,是時代的需要,是響應國家的號召。
或許有人覺得出家很苦,其實不然,因為快樂才具有承擔苦難的力量,出家人因何而快樂,當真正生起了出離心,發現自己能於顛倒的世間出離,能告別輪迴的痛苦,故而大樂。當真正發起了菩提心,行菩薩道,懷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精神,表面看似乎很痛苦,但實際上,自願下地獄去度眾生的人是快樂的。所以,從表面來看,佛教很苦,修行人很苦,然而自有其樂,若無快樂,如何克服痛苦。
悟公上人曾說:「修行之苦,是離苦之苦,最後的結果是大樂;世間之樂,是有苦之樂,最後的結果是痛苦」。舉例而言,抽煙、吸毒、賭博者,起初都是為了追求快樂,但是最終傷身、敗財,甚至害命,都只能獲得痛苦。當我們有了智慧,能夠擺脫生老病死的時候,則是一個大自在者,高高山頂立,離開生死輪迴這個狹隘的頻道。「我身已盡,不受後有」,學佛就是離苦得樂,從苦難的娑婆世界,超越到極樂世界。
大家來慧日寺,結的是佛緣、解脫緣、極樂世界的緣。如果我們平時生活的世界,是一個低維、生滅、顛簸的世界。那麼極樂世界,則是全息、永恆的,只有光明沒有陰影,只有快樂沒有痛苦的世界。有人說:「極樂世界在哪兒?我又看不見」。然而眼耳鼻舌身意是有限的,以有限測無限,如何可得。那法會效果如何,不僅看主法法師努力與否,更在於眾生因緣是否成熟。如果信眾很虔誠,很在狀態,則超度效果非常好,學佛進步與否,主要看自己的狀態,若準備好了,屠夫亦可使之開悟;若沒準備好,佛菩薩來到眼前,亦拿你沒辦法。所以學佛要有投誠恭敬之心。
※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藏八世紀 印尼東爪哇青銅造像之代表作:佛立像
※傳喜法師:修行的次第
※印度大成就者 西藏噶當派祖師:阿底峽尊者唐卡
※私家典藏 西藏金銅造像:宗喀巴大師坐像
※傳喜法師:「見到」地藏菩薩
TAG:慧日佛藝的博客 |
※佛心慧語:保持恆常心
※我的師父說:我們需要保持善良的心,才能得到佛菩薩保佑
※大安法師:如何能夠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
※智維法師:保持一顆自在的心
※道偉法師:如何讓禪修的信心一直保持下去!
※保持謙卑的心
※陳坤:禪定讓我找到自己 最簡單的心靈寧靜之法,保持活力與健康的秘訣
※關之琳同框舊愛「保持良好關係」 聞前夫陳泰銘卻說
※【佛心慧語】保持初心
※《蘇菲的世界》| 保持好奇心,是應對世界的唯一方法
※愉悅:保持心靈和思維的平衡
※保持文明的好奇心
※佛教故事:保持一顆清凈的心
※世界心臟日|如何正確的保持心臟健康
※印祖答疑:念佛人見境界如何保持正念?
※德國官員:對納粹罪行保持清醒記憶是德國人永遠的責任
※高斯告訴你:如何讓手中的比薩保持堅挺
※《岡仁波齊》:為什麼我們對一種電影充滿敬意又想保持距離?
※專訪十方麟璽·陳雪濤:保持謙卑的心,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