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中道正見的基礎上,《金剛經》提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無住的修行。《六祖壇經》的三大修行要領,也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體認到無念、無相的心體,目的是為了生起無住的心,成就無住的修行。這也是本經與其他法門的不同所在。

凡夫心的特點就是有所住,安住於貪嗔痴,安住於五欲六塵。所以,通常的法門是讓我們選擇一種善所緣,使散亂的心得以安住,並取代原有的不善所緣。最後再把這個善所緣打掉,是一步步進行的。


比如人天乘修行有六念,分別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這是學佛者的基本心行,也是人天乘修行安住的善所緣。解脫道修行倡導四念住,即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佛陀入滅時,也鼓勵弟子依四念處而住,以此出離輪迴,成就解脫。這些都屬於有所住的修行,用取代法,從不善的所緣轉向善所緣。


而《金剛經》的修行直接就提出無所住。可能有人會覺得困惑:無所住,又怎麼安住呢?佛教的禪修也有兩種類型,一是有所止,二是無所止。通常的禪修都是有所止,選擇一個善所緣作為心安住的對象,或是心工作的地方。而無所止的禪修是讓心從所緣中跳出,導向空性的修行。


《金剛經》教導的,正是這樣一種無所止的修行。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個字,就是《金剛經》的修行要領。包括「菩薩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等,講的都是無住生心。這裡不僅體現了菩薩的悲心,更體現了菩薩的智慧。因為有大智慧,所以才能心無所住。這是心的一種能力,由見和行而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群法師 的精彩文章:

這個門檻有點高
禪觀人生,讓心靈世界多一分開闊
大殿通常供什麼佛像
現世樂的未完待續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TAG:濟群法師 |

您可能感興趣

雙縫實驗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人生如朝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朱清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發現什麼?
厲害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21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眾生,輪迴生死者,意緣走作,心於六道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