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法家軼聞趣事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台山,被神奇秀麗的天台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這些風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裡,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己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髮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
「哪裡,哪裡!」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己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
王羲之心裡納悶,老人要做什麼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畫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白雲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後,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洒脫了,奇妙了。
以後,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雲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庭經》,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岩洞里,後人就叫它「黃經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遊者,還要爬上黃經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呢?
柳書之貴
唐代書家柳公權書法名氣很高。官至太子太師,與顏真卿並稱為「顏柳」。當時的公卿大臣都認為,碑刻或其墓誌的書法若不能請到柳公權來寫,就是子孫不孝。甚至外夷來向朝廷入貢,常另外出資購買柳公權的書法作品帶回去,可見他是如何的聲名遠播了。
皇帝練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裡,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於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於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徵觀看,並徵求魏徵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徵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麼不說話?」魏徵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這時魏徵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餘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後,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徵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必須痛下苦功。
王徽之「雪夜訪戴」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黃門侍郎。性愛竹,嘗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晉書·王徽之傳》里記載著一則他「雪夜訪戴」故事,歷來為文人所稱道。
王徽之在山陰縣住的時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皚皚白雪心生感慨,馬上叫下人斟了酒來,一個人在屋裡躑躅彷徨,吟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戴逵(?~396年):字安道,東晉學者,著《釋疑論》反對佛家因果報應說,擅雕塑、書、畫、鼓琴。屢征不仕,《晉書》卷94有傳。戴逵當時在剡縣,離王徽之這裡還有很遠的距離。王徽之根本就不管這些,他命令下人備船,深夜冒雪向剡縣前進。
經過一個晚上的水陸跋涉,第二天早晨來到剡縣。到了戴逵家門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訴下人,不和戴逵見面了,原道返回。下人很是不解,就問他原故。王徽之說:「我本來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見不見戴逵根本就無所謂。」
王徽之的行徑,任性隨意,曠達通脫,顯示出魏晉時期,名士們任性適情的生活態度。不失清高和風雅,因而「雪夜清興」之事歷來很為後人稱道。
紅葉作書,鄭虔三絕
鄭虔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學者,書法家,學問很淵博。他青年時代就愛好寫字繪畫,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貧寒,窮得連紙張也買不起,用什麼來練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廟裡存放有幾間屋。的柿葉,他便搬到寺廟裡住下,每天取紅色的柿葉當紙,刻苦學書。時間一長,把幾間屋的柿葉都寫完了。功夫不負有心人,鄭虔終於艱難而玉成,他的書法、繪畫和詩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見了讚嘆不已,稱之為「鄭虔三絕」。
前人說:「梅花香自苦寒來」,從鄭虔學書的故事中,不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嗎?
張旭判狀得教
張旭是一位草書大家。他非常愛喝酒,經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並呼喊著奔跑,然後他才拿起筆來作書。他所書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時他還發瘋般地用頭蘸墨寫字,清醒以後,他反覆觀賞自己書寫的作品,世人稱他為「張顛」。張旭真草兼擅,他的書法為時人所喜愛。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當縣尉。上任後十多天,有一個老人拿著狀紙來告狀。張旭了解案情後,作了判決,老人走了。過了幾天,老人又來了,張旭生氣地問老人:「你怎麼能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再來麻煩我呢?」老人說:「其實,我不是來告狀的。因為看到你寫的字是那樣美妙,想收藏它作為珍品!」張旭聽了,覺得不尋常,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喜愛書法。老人說:「我父親活著的時候十分喜愛書法,留下了許多書法作品。」張旭請老人拿來作品觀看,的確是天下難得的佳作。於是,他反覆學習、研究,從中明白了許多書法的奧妙。
掘墓偷藝
鍾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於書法學習非常的執著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痴狂的地步。據說他曾經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韋誕等人談論書法用筆,因為興緻濃厚,以致於睡前還不斷的心摹手畫,竟然將被子給劃破了幾個洞。
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據說他手頭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因此他的書法水平非常高,當時人都推崇他的書法,認為是當朝第一書法家。鍾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鍾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鍾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終於了解用筆的奧妙。
蘇東坡五不寫
前面提過書家有書家的個性,在某種情況下,會拒絕寫字。蘇東坡遇到下列五種情況,也絕不提筆贈書,這也就是「五不寫」。
限定字體大小的不寫:東坡認為求書的人,居然限定字的大小,可見他的用意根本不在乎筆法的工拙,大概怕字體太大浪費紙張吧!既然擔心浪費紙張,又何必多此一舉,浪費筆墨呢?
不認識,未曾謀面的人不寫:東坡曾經回答劉元忠一封信,說道:「白雲居士是不是你的號稱?或者是你替他代求的?不管怎麼說,我既然不認識他,就不便隨便落款贈送,如果真是你的名號,我卻不喜歡你輕易使用這個我不知道的別號。」結果自然沒有寫啦!這大概是怕別人別有居心,或誠意不夠,不知珍惜。東坡是自負的,假如字落在一個下里巴人手中,豈不是對牛彈琴,他如何捨得?
綾絹不寫:東坡認為綾絹該用來做衣服,不該用來寫字。如果用綾絹寫字,上帝都要禁止的。
想藉他的字畫,揚名後世的不寫:當時有些文人想把文章透過他的筆法,以求彰顯於後代,東坡非常生氣,他認為這種方式未免太卑鄙無恥了,世人不憑正當手段求得門徑,卻只會鑽營、巴結,這種邪風杜絕還來不及,怎麼能再助長呢?
文無深意,無法下筆不寫:如果所寫的沒有內容,欠缺深意,必然格調淺陋,當然寫不得了!
蘇東坡讓道
某日,宋代大學士蘇東坡郊遊,見眾多農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條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農婦。二人相對,各不讓路。蘇學士出大言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吾乃讀書之人,汝婦當讓道於我。」婦人一笑,說道:「既自稱讀書人,當能對?」東坡說:「胸藏鬥牛,當然能對!」婦人於是脫口而出:「一擔重泥擋子路。」
蘇東坡大驚,半晌無言以對,兩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都望著他的窘態,哈哈大笑。蘇東坡見此情景,忽有所悟,趕忙「借梯」下台對道:「兩行夫子笑顏回。」
他雖然對了下聯,但心有餘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如此聰穎農婦,再不能等閑視之,而作此狂態。遂脫鞋襪下水田,拱手讓路。
康熙學書法
康熙的母親對書法頗有研究,尤其喜歡當時書法大家趙涵的一些字帖,便讓康熙學習。康熙也樂此不疲,學習一個時期後康熙覺得差不多了,便試著上街寫字。一天,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周至縣城私訪,在大街上鋪開紙張,揮筆寫到:「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知年」。
因疏忽把悄然的「然」字丟了上邊的一點,儘管如此他依然喜出望外,自言自語道:「聽說周至有個趙涵字寫得不錯,諸位看我的字與趙涵比誰居其上?」
話音剛落,一位老者提筆在那個「然」字上添了一點,這一點點得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康熙見狀驚問:「請問老先生尊諱?」人群中有人搭話:「他就是我們周至的趙涵!」聽說是趙涵,康熙立即請他到酒家,席間便請教起書法來。趙涵也不客氣,從運筆到布局,從揣摩到腹稿,講得頭頭是道。康熙聽了如醉如痴,不住地稱奇:「先生造詣頗深,教誨之言當為師訓。」分手時,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並請趙涵進京稱臣。趙涵聽說是皇上駕到,嚇得連連叩頭:「萬歲明鑒,恕小人無禮!」
康熙私訪回京,想試試母親對書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寫的字拿給她看。母親拿起字來端詳了一會兒,說:「康熙學字數十年,只有一點像趙涵。」並把趙涵添上的一點指給康熙。康熙聽後對母親更加敬重,從此也堅定了他學習趙涵書法的決心。
歐陽通學書買父字
歐陽通是歐陽詢的兒子。他很小的時候,歐陽詢就去世了。歐陽通懂事後,母親開始教他臨習父親的字。歐陽通人小,練字時間一長,就想出去玩,字也寫得馬馬虎虎。母親就對他說「孩子,你父親寫的字可好了,還有許多人用很高的價錢來買他的字。你要像你父親那樣,寫出一手好字來。」歐陽通聽了說:「我也能像父親那樣寫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買出的父親的字是怎樣的。」以後,他就經常把母親給的零花花積起來,將父親以前賣給人家的字,再買回來。人家不肯賣時,他就出高價。在知道父親的字確實很好後,他練字就不再偷懶了。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歐陽通的字能寫得和他父親一樣好,來買他寫的字的人也多了。
「濃墨宰相」劉墉
清乾嘉年間,帖學風行,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等人書法更是風靡一時,當時還有一位與之齊名的人物,他就是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里的主角——劉墉,他善於學習歷代名家的長處,大膽創新,韻味特殊,備受世人讚賞。
劉墉博通經史百家,他的書法,不隨俗,初從趙孟頫入,法魏晉,學鍾繇,兼顏真卿、蘇軾及各家法帖,但他敢於創新,不受古人牢籠,貌豐骨勁,味厚神藏,超然獨出,自成一家, 「名滿天下」。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輕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劉墉書法之境界可以「靜」、「淡 」、「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他與喜用淡墨的王文治成鮮明對照,有「濃墨宰相」之美稱。但他敢於突破傳統的寫法,受到了當時的一些思想保守的書法家的指責,翁方綱就是其中的一個。
清人包世臣《藝舟雙楫》記載著這一趣事:翁方綱有一個女婿是劉墉的學生。有一次,這個學生去看望岳父,正碰上翁方綱在練字,寫的還是他練了一輩子的字體,一筆一畫都完全按古人的要求,不改動一筆。這個學生因為受到老師劉墉的影響,對老岳父墨守成規看不慣,就拐彎抹角地說:「岳父,您和我的老師都是當代的大書法家,我從來沒有聽您評論我的老師的書法。您今天給我談談吧!」
翁方綱放下筆,看了看他的女婿,說:「你回去問你的老師,他寫的字哪一筆是古人的?」
這個學生真的回去問老師。劉墉笑了笑說:「你回去也問你的岳父,他寫的字哪一筆是他自己的?」
這互相間的問話,反映了他們對待書法藝術的不同見解,一個守舊,一個創新。後來這個故事成了書法史上的佳話。
據說劉墉握筆的姿勢也是很奇特的。他在客人面前寫字的時候,筆正腕端,採用傳統的握筆方法。但是,他自己在內室書房寫字的時候,就不論寫大字寫小字,都轉動筆管,飛快地書寫。筆隨手指前後左右旋翻飛動,像獅子滾繡球一樣。他寫得興奮的時候,甚至筆管脫手飛落到地上。可惜,這種方法沒有傳下來。
張瑞圖裝瘋
距泉州城南門外約二十里的地方,有一鄉里名叫「下邢」,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書法家張瑞圖先生生長的故鄉。在那鄉的前面,有一片寬曠的草場,俗叫做狗屎埔。狗屎埔的得名,原是有段歷史的,而這段歷史講起來卻也饒有趣味。
張瑞圖,別號二水,晚年又號白毫庵居士,他的書法直到如今,還受珍視。當時和他齊名的還有北方的董其昌,所以南張北董的諺語,確是那時贊他倆書法美妙的評語啦。說來卻也奇怪,這狗屎埔的由來,竟然和他擅長書法有關。
當明代天啟年間,魏忠賢的勢焰薰天,真的炙手可熱,賜建生祠將至落成之際,魏閹的意思,要那時的名流替他寫一方匾額,這個風聲在他意思未傳播之前,早被董其昌探悉了。
有明一代崇尚風骨,實不減東漢末年,一般束身自愛之士,料知魏閹必有失敗的一天,當然是要規避附黨之嫌的,董其昌既於事前知道忠賢要徵求匾字,遂心生一計,騎了一匹駿馬四處遊行,故意在馬上跌下來,藉說臂腕折傷了。其昌是當時名士,他的起居生活,人們是極注意的,這等跌馬傷臂也就傳遍各處了。果然,魏閹索求匾字,就舍北董而求南張了。張瑞圖雖明知替他寫字,異日免不了有附逆之嫌,可是惡勢力支配之下,委實不敢推卻,不久魏閹生祠建成,而張瑞圖的劈窠大字就要掛在那祠宇的當中了。
瑞圖自從替忠賢題書匾額之後,兀自惴惴不安,思維無計,只有告假回籍,棄官不仕,冀於他日魏黨失勢,或可保全;誰知一時失慎,物議沸騰,附逆之嫌,竟不能避免。
及至崇禎初年株連魏黨,瑞圖亦遭冤而波及。
欽差奉旨來泉州查辦,瑞圖探知音信,遂裝假為瘋癲,於事前以烏麻調糖,用竹筒模成若干塊,製成形狀像狗屎,遺至在他鄉里口的草場上,等了欽差到他鄉口當兒,他則披髮跣足,在那草場上拾取狗屎吞咽。然欽差一見,認為真是瘋癲,回朝上章,據情請赦免他,於是瑞圖竟得避免過去附逆之罪。
現今泉州的諺語還有「假瘋食鹽豬屎」之句,按狗屎與豬屎形狀原無大差別,據傳說這句的來歷,就是張瑞圖假瘋癲的故事,而現在下邢鄉有一處叫狗屎埔,也傳說是張瑞圖假瘋癲時的地方。
按泉州府志亦載瑞圖精大書匾額,乞者多不擇人而與……庄烈帝謂瑞圖工書為忠賢所愛……遂獲罪譴。由此以證,狗屎埔的傳說,未必完全無稽了。
計賺名書
黃道周是明末著名書法家,節義千古尢為人樂道。傳說漳州有個黃梧,聲名狼藉。一次他想請黃道周為他新建的「上公祖廟」題匾。黃道周厭而辭之。黃道周就賄賂黃道周的婢女,許其「若得一字,酬以千金」,婢女故意在黃道周面前苦練書法,黃道周見其「廟」字寫得不好,就寫了一個讓她臨摹,婢女隨後即偷偷地把「廟」字送去領賞。過幾天又如法炮製,得到了「祖公」兩字,又一天練「上」字時,黃道周聯想起來恍然大悟,便把婢女解僱了。婢女無奈,只好暗自冒充黃道周的筆法寫了個「上」字交去塞責,以致做好的「上公祖廟」匾額十分彆扭。
蕭翼賺《蘭亭》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曾以重金遍收大下名書墨跡的事。他對王羲之的字佩服得五體投地,聽說王羲之《蘭亭序》墨跡流傳在其七代孫僧智永手裡,智永已故,他的大徒弟辯才還在世。唐太宗曾三次詔見辯才,想逼他交出這件珍品.但辯才硬說歷經戰亂,不知去向,一再矢口否認。唐太宗無可奈何,但終不死心,便派足智多謀的監察御史蕭翼去徵收這件「寶貝」。
蕭翼知道強索硬逼不行,只能智取,便化裝成賣繭商人,假稱來自山東,路過會稽(今浙江紹興),投宿於永欣寺。這個「商人」為了接近辯才,就極力與辯才套近乎:談詩、論畫、下棋、評書法,終日高談闊論。辯才很高興,以為遇上知音,大有「只恨相知曉」之感,時常侃侃而談,以至通宵達旦。於是辯才無所顧忌,和「商人」成了「朋友」。數日後,「商人」見時機成熟,便帶來幾帖王羲之墨跡,在辯才面前賣弄其收藏的本領。這一下,說得辯才心裡有些「發癢」,就情不自禁地吐露了真情,說是智永先師把家傳的王羲之《蘭亭》真跡傳給了他,那才是舉世無雙的呢!「商人」聽後大笑,插手道:「《蘭亭》早已失散,你是胡吹。」辯才那裡耐得住這激將法,有一天終於橫下心,命小和尚爬上房梁,取出一個鐵匣子,興沖沖地把鐵匣打開,向「商人」展示出那秘而不宣的「寶貝」——《蘭亭》真跡。「商人」卻故意說是「拓本」,與其爭論不休,並將自己帶來的墨跡與之放在一起一比雌雄。後來,正巧辯才有事外出,「商人」便借故去取東西,將放在几案上「一比雌雄」的幾件墨跡,連同《蘭亭》統統順手牽羊拿走,到了永安驛。
蕭翼得到了《蘭亭》,則命人去招辯才,只見昔日的蕭生,驟然變成了御史大人,當他眼見蕭翼從袖中取出「敕旨」後,頓時瞠目結舌……
唐太宗得到《蘭亭》後愛不釋手,臨死時命令把《蘭亭》作為殉葬品與他同葬昭陵。
柳公權發奮練字
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並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誇嗎?」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權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只見一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筆下的字跡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
小公權「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說:「我願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秘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麼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過苦練,柳公權終於成為我國著名書法家。
「臣書第一,陛下亦第一」
王僧虔年輕時就寫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長隸書。早在劉宋朝,宋文帝在一次偶然機會見到他的一幅白絹扇面書法,讚歎不己,說:「這不只是超過了王子敬(獻之),其骨力內涵,外貌風儀更不一般。不可小看。」王僧虔是晉代三朝宰相王導的五世孫,而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則又是王導的從子、從孫。王僧虔的書法是有其家學淵源的。他不僅繼承了家族的傳統,字寫得好,而且對書法理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曾著《書論》一篇。所以宋文帝如是說。
至齊代,王僧虔書法更臻完美,遂成海內名家。太祖蕭道成也是個篤好書法的人,即帝位後,書法雅興仍不減當年。建元中(公元479—482年),太祖召已是丹陽(今江蘇鎮江)尹的王僧虔來朝,提出要與他進行書法比賽。王僧虔只得從命。君臣二人各自展紙濡墨,揮毫逞興。作書完畢,太祖十分得意地問:「聯與公卿書法,誰是第一?」王僧虔不假思索地回答說:「臣書第一,陛下亦第—。」太祖心裡明白,自己的書法是不能與王僧虔匹敵的,付度王是否有曲意奉承之露,出如此狡黠之語。於是反問道:「第一就是第一,怎麼會有兩個第一?」王僧虔不慌不忙地說:「我的書法在所有大臣中數第一,陛下書法在歷代帝王中數第一。」經他這樣一解釋,太祖又覺得似乎不無道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說:「公卿可真會說話,既不失之自信,又不得罪人,真可謂善自為謀啊!」話語中流露出對王僧虔應對機變的嘉許。君臣二人當即互贈各自所珍藏的古代名人法書精品。
祝枝山闖酒席
祝枝山是明朝的一個大文人,但生性詼諧,貪杯中物。一天,唐伯虎龢文徵明瞞了祝枝山,躲在一處飲酒,不料被祝枝山得知,也急急忙忙趕到那裡,一進門就大聲嚷道:「今朝吃福好,不請我自到。」說罷,坐下便要吃酒。
唐伯虎向文徵明眨眨眼,然後對祝枝山說:「今天我們吃酒,有個規矩,須即景吟詩一首作為謎面,打一昆蟲名,否則不準吃。」祝枝山笑笑說:「好吧,你們先說。」唐伯虎便吟道:「菜肴香,老酒醇,不喚自來是此君,不怕別人來嫌惡,撞來席上自營營。」文徵明接著說:「華燈明,喜盈盈,不喚自來是此君,吃人嘴臉生來厭,空腹貪圖亂鑽營。」
不速之客祝枝山聽了,知道他們在取笑自己專吃白食,但卻假裝不懂,便也吟了一首:「來得巧,正逢時,勸君莫怪盤中食,此公滿腹錦繡才,不讓吃喝哪來詩?」
吟罷,三人相視大笑,開懷暢飲,直吃到酩酊大醉方休。
請你猜猜他們三人所作詩謎的謎底是哪三種昆蟲?
祝允明詩書戲權貴
祝允明是明代書法家,天資聰穎,博覽群書,性格豪爽,疾惡如仇。
有一位知府的兒子,不學無術,又自以為是。有一天,這位少爺寫了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知府看了喜不自勝,到處炫耀自己兒子的「才華」。好多幫閑文人也幫助吹噓,有人提出一定要請祝允明來給文章題字。
請帖送到了祝允明家,祝允明也不推辭,看過文章,提筆寫下了兩行詩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知府看後,大喜,幫閑們也說好好好,真乃詩文合璧,交相輝映。
不久,這事被唐伯虎知道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旁邊的一個朋友不解,唐伯虎解釋說:「兩個黃鸝鳴翠柳,是說那位少爺的文章寫得不知所云;一行白鷺上青天,是說那位少爺的文章離題萬里。」
祝允明與唐伯虎是好朋友,有一年,二人一同到杭州遊覽。這事被杭州太守知道了,太守想請祝允明在一幅古畫上題字,但與祝不熟,於是便請自己熟識的唐伯虎來疏通此事。
這太守為人吝嗇貪財,祝允明想藉此機會教訓教訓他,於是提出要三百兩銀子做潤資。太守只給了一百兩。祝便打定了一百兩的主意來回敬。
這幅畫叫做《柳堤送別圖》,畫面上曲曲折折的河堤,四面皆是柳樹,小船待發,河岸上一女子正與人依依惜別。祝允明沉吟片刻,便在畫的上方寫了如下幾句:「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寫畢,便派人將畫還給了太守。
太守一看就急了,這叫什麼玩藝兒,急忙派人把唐伯虎找來。唐伯虎一看,也覺得祝兄鬧得過分了,答應與祝允明交涉此事。
祝允明見到唐伯虎以後竟然笑了,理直氣壯地說:「我的題詩照例是三百兩銀子,他只給了一百兩,我能給他寫這麼多,就很對的住他了。如果他照三百兩銀子給,我就把詩補齊,包他滿意。」
唐伯虎只好把這意思轉告給太守,太守雖然心疼銀子,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屈就答應;否則,畫毀了,就更虧了。
祝允明按約來到太守家,坦坦蕩蕩收下銀子,便開始揮筆續詩,不一會兒,續詩寫完了,眾人觀看,只見畫面上寫道:「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任憑你南北東西,千絲萬縷,總系不得郎舟住。這邊啼鷓鴣,那邊喚杜宇,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一聲聲不如歸去!」
幾句續詩,便把全詩激活,把原本開頭幾句平淡的詩句也變得有了意義。全詩成了一首帶有元曲情調的婉約纏綿的離愁別緒的佳作,人情人景,別有一番滋味,令人拍案叫絕。
※元代俞和臨王羲之張芝書札
※張大千書法印章欣賞
※乾隆皇帝書法欣賞
※難得一見的陶淵明書法拓本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大學士紀曉嵐的軼聞趣事
※紀曉軼聞趣事——口若巧簧釋褒貶
※酒的荒唐史,你沒聽過的軼聞故事
※x背後的軼聞趣事
※畫家軼聞:畫格與人格
※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的軼聞趣事:紀大煙袋真不是徒有虛名
※當官敢為民做主:鄭板橋在范縣當知縣趣事軼聞
※歷史軼聞兩則
※《戲夢紐約》曝藝界軼聞
※《鄭逸梅美文類編》——「補白大王」筆下的文苑軼聞
※古典小說中的茶葉軼聞:明清時期南京遍布茶社
※珠寶軼聞:藏頭詩珠寶的秘密!
※科壇軼聞「大理石」先生仗義助人記
※關於中華王朝帝都風水的軼聞四則
※【歷史軼聞】以為分餐很時髦?其實很傳統
※周公解夢之夢見軼聞的解析
※「願結管鮑之誼」!主席學生時代交友軼聞,新民學會由此誕生
※科壇軼聞凱庫勒銀蛇飛舞入夢記
※本子丨撫鏡軼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