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藥這麼煮,藥效會更好。

中藥這麼煮,藥效會更好。

中藥的治病效果非常的好,但是很多人卻發愁如何煎煮中藥。煎煮中藥的確是一項技術活,煎煮的方法科學與否會直接影響到藥效的發揮。中藥湯劑需要煎煮,合理的煎煮方法對於充分發揮藥物的作用,提高療效,十分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科學的煎煮中藥呢?

中藥這麼煮,藥效會更好。


1.器具選擇

煎藥時一般選擇砂鍋、不鏽鋼、玻璃、搪瓷等,忌用鐵器、鋁器、銅鍋。前者理化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鐵銅器的化學性質較為活潑,在高溫煎煮過程中可能與中藥的一些成份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影響療效,甚者可能會產生一些有毒物質,例如使用鐵鍋煎中藥,很容易與大黃、何首烏、地榆、五倍子、白芍等藥材所含的鞣質、苷類等成份起化學反應,生成不溶於水的鞣酸鐵及其他有害成份,使中藥湯劑變黑變綠,藥味又澀又腥。輕則改變藥液性味,降低療效;重則使服用者發生反胃、噁心、嘔吐等副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電藥罐已經可以代替傳統的煮藥罐,應各位患者煮葯難的要求,我們齊蘇堂經過認真篩選、調查,購進4L神壺電藥罐,僅賣185元,為廣大患者提供了方便。

中藥這麼煮,藥效會更好。


2.浸泡及煎藥水量

中藥飲片在煎煮之前需要用水浸泡,最好採用經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避免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藥材成份發生沉澱反應。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藥物倒入鍋內攤平,然後加入室溫涼水浸泡20-30分鐘,以藥材浸透為原則。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冬季可以稍長一些。

煎藥時的水量:第一遍煎煮時為藥材量的5-8倍,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後,將葯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葯平面約0.5-1厘米即可。

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略多一些;質地疏鬆,或有效成份容易揮發,需要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液面淹沒藥物即可;如果方中草、花、葉類藥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可以多放一些水。

中藥這麼煮,藥效會更好。


3.煎煮方法

(1)火候的掌控

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為武火,小火、慢火稱為文火)。

煎煮中藥需要用武火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並保持微沸狀態,這樣可以避免葯汁溢出或過快熬干,減慢水份蒸發,更有利於藥效成份溶出。在煎煮過程中,盡量少開鍋蓋,以免藥物氣味揮發、降低藥效。

(2)煎煮次數與時間

中藥湯劑,一般要煎煮2-3次,以煎煮兩遍為佳。對於藥量較大的處方或補益劑,可煎三遍。煎藥時間,從大火煮沸改為小火後開始計算煎煮時間,一般頭煎為20-30分鐘,二煎為10-20分鐘。

用於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葯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10-20分鐘即可,並趁熱服用。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以煎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鐘,二煎為20-30分鐘,三煎為l0-20分鐘。

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葯及補益葯,一般需要先煎,宜文火久煎。

煎煮好的湯藥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澱在藥渣上。

(3)濾取藥液

藥液煎取量需根據病人的病情、年齡等具體情況決定,成人量約200-300ml,兒童量約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建議將第一次和第二次煎的過濾藥液混合分2-3次服用;已煎好未服用的藥液可以放冰箱的保鮮層,用時稍微加熱即可。

中藥這麼煮,藥效會更好。


4.服藥方法

每日早午晚溫服。一般宜在早飯前(半小時)、午飯半小時後、晚飯後(1-2小時)服用,更有利於藥物很好的吸收。

五大煎藥注意事項

(1)煎藥之前別用開水泡

中藥的煎法歷來都很講究,如明朝李時珍說:「凡物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葯亦無功」。清代醫學家徐靈胎也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與不效,全在於此。」

有人習慣於在中藥煎前用沸水浸泡藥材,認為這樣既縮短煎煮時間,又可使中藥有效成分儘可能多地溶出,這實際上是缺乏科學的認識誤區,中藥不可用沸水泡。

中藥所含的蛋白質遇沸水會因驟然受熱而凝固,並使細胞壁硬化,外層形成緊密的胞膜,阻礙內在成分充分溶出。中藥所含高分子物質,遇沸水後易形成膠體,亦不利於有效成分滲出。中藥切制、粉碎時,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熱而糊化,阻礙藥材毛細管通道,使水分難以滲入,成分溶解後又難以向外擴散,最終影響成分煎出。芳香性中藥,如薄荷、紫蘇、廣木香、砂仁、豆蔻等,含揮髮油及揮發性物質,遇熱易揮發,則不僅忌用沸水泡,煎煮時更應後下。

(2)藥罐一定要洗凈

煎煮中藥時,葯汁因水分蒸發而濃縮,藥罐底部及周圍常積有一層葯垢。如果藥罐中煎煮的藥物經常變更,而不及時將積存的葯垢擦去,投放新的藥物煎煮時,葯垢就會溶解,干擾、降低藥效,甚至貽誤病情。特別是如果曾經煎煮過毒性強烈的葯或不能入口的外用藥,還可能引起中毒。

此外,如果每次煎煮中藥後不及時擦洗乾淨,藥罐底部的葯垢越積越厚,在重新煎藥時容易煎焦,喪失藥效。

(3)要「煎透」、「榨乾」

「煎透」,就是使藥物的有效成分充分釋出,這是煎藥的基本要求。質地堅韌、一時難以釋出有效成分的藥物,只有通過另煎、先煎、久煎等,才能使葯汁濃厚,充分發揮藥效。質地疏鬆及性味輕薄芳香的藥物,不需煎煮太長的時間;但質輕體大的草藥,則應經常攪拌,才便於將葯煎透。

(4)煎煳的中藥請丟棄

中藥一旦煎煳,其性質就會發生改變。例如,滋補性中藥煎煳後,其性味會由甘甜變成苦澀,不可能再起到滋補作用;活血化瘀藥物煎煳後,會變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藥物。大部分中藥煎煳後,有效成分都會遭到破壞,甚至效果相反,該清熱的不能清熱,該滋補的不能滋補。因此,煎煳後應丟棄。

(5)煎煮中藥並非越久越濃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以為中藥煎煮越濃效果越好,煎煮時間越長,有效成分越多,其實不然。煎中藥是將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後,這一過程就停止了,再連續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溶解,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斷蒸發而減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效降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醫在線 的精彩文章:

時尚「露踝」要小心,健康存在大隱患!
別讓孩子成為「藥罐子」
你還在為你的「游泳圈苦惱嗎」?你的臉色晦暗無光嗎?
火燒也能治病?談彝族火療法
冬季進補黃金期---你有天時,我有人和!

TAG:國醫在線 |

您可能感興趣

服中藥時不懂這些「忌口」,藥效會打折!
注意!中藥煎服有講究,方法不當藥效會大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