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智殺晚清第一大太監安德海,同時催生了一道流傳至今的名菜

此人,智殺晚清第一大太監安德海,同時催生了一道流傳至今的名菜

人物簡介

丁寶楨,晚清名臣,(1820年—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今織金縣)牛場鎮人。淮軍名將,曾任江海關監督、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職務。丁寶楨是晚清洋務運動中的重要人物,在台灣推動了電報、煤礦等民用企業開發。1886年死於四川總督任上,葬於濟南。

他為官做事重大義,知變通,重實效,約束部屬甚為嚴厲,為政清廉。常捐贈薪俸給困苦者,然自身卻因生活所需而負債纍纍,至死不能還清。喪歸時,賴僚屬集資方成行。以勇於任事、吏治嚴整聞名於世。著有《丁文誠公奏稿》。

治軍嚴厲,常在半夜期間查巡崗哨,如哨兵打盹、瞌睡,他便用小木棍、竹竿敲打哨兵的腦袋。

政治生涯

貴州初起

道光二十五年遷往平遠州進修,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他考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後任翰林院編修。咸豐四年,和孫均士在寶慶議事準備南下出差事,因出差遇險,就帶十幾人來到銅仁,後來來到平遠州。母喪居鄉期間,變賣家產,召募鄉兵鎮壓漢族和苗民起義。1860年(咸豐十年) ,任湖南嶽州知府,次年調任長沙知府。

內地政壇

在上海期間他擔任江海關監督,曾抓獲江海關一名貪污犯唐阿七,通過對唐阿七(唐國華,唐廷樞的本家兄弟)用刑,榨取唐阿七數萬兩白銀,這是江南製造局初期最重要的一筆資金來源。

1863年,43歲的他由長沙知府調任山東按察使,奉命鎮壓宋景詩黑旗軍起義,因「擅議招撫」,被革職留任次年遷任布政使,1865年,因僧格林沁率軍鎮壓捻軍,在山東曹州(今菏澤)失敗,遭追究。1867年3月由閻敬銘舉薦晉陞為山東巡撫,與淮軍李鴻章部合力圍剿入魯東路捻軍。次年,西路捻軍向定州進軍,逼近京城,丁寶楨率兵馳援,保護了京城安全,朝廷更加器重,數次降旨褒獎。1869年秋,慈禧太后寵幸的太監安德海出京南下採辦途經山東,一路大肆張揚,招納權賄,無人敢觸之。至泰安時,丁寶楨以太監出都門違犯清朝祖製為由,將其抓拿,押至濟南正法。此事轟動朝野,頗為人稱道。同年,在濟南建尚志書院,招收各府州縣儒生來院講習,兼收願學天文、地理、算術者。1871年,黃河于山東鄆城侯家林決口,交通阻塞,多數州縣被淹。負責治河的大臣建議第二年動工堵築。丁寶楨力請即時於水涸時動工,並請命親自督修。不到兩個月竣工,費半而功倍。後黃河又在石莊戶決口,河水奪流南下,山東、江蘇、安徽數百里受災,運河交通廢棄,朝廷上下治水之議莫衷一是。1874年,他毅然奏請督工堵築,河水專註於大清河入海。時日本挑釁,謀以武力侵略中國,丁寶楨密陳海防計策,在煙台、威海、登州(今蓬萊)等處構築炮台,加強海防建設。1875年(光緒元年),奏請在濟南北郊新城購買民地,創設山東近代首家官辦工業企業——山東機器製造局。1876年10月,調任四川總督,整頓吏治,改革都江堰水利設施,創辦四川機器局,又改良鹽法,歲增帑金百餘萬。任四川總督10年,勵精圖治,社會得以安定。1885年(光緒十一年)英國侵佔緬甸,侵犯雲南和西藏時,丁寶楨加緊籌劃西南防務,1886年在成都病故。

四川去世葬於濟南

1887年(光緒十三年),歸葬於濟南華山南坡。他一生為政清廉,喪歸時,靠僚屬集資方成行。著有《丁文誠公奏稿》。

智殺安德海

丁寶楨在山東做了近10年巡撫,為官廉潔剛烈。尤是其智殺權監安德海一事,更是為朝野震驚,至今仍被老濟南人廣為傳說。

儘管《清史稿》中對它的敘述只有區區140字,但在《清史演義》、《同治皇帝》等野史、小說中,該故事已被演繹出諸多版本。最精彩的當數「前門接旨,後門斬首」。

事情經過

安德海(1844—1869),祖籍直隸青縣,10歲入宮,充內廷太監。由於他辦事機敏,善於察言觀色,因此深得慈禧太后歡心,成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之後,安德海恃寵而驕,雖然只是六品的藍翎太監,卻連小皇帝載淳、恭親王奕訢等朝中大臣亦不放在眼裡。安德海還經常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關係,使得小皇帝常被慈禧太后訓斥。他目無皇帝,越權胡為,已經到了令同治皇帝忍無可忍的地步。

同治八年(1869),久在宮闈的安德海想出宮遊玩並藉機斂財,遂借口預備同治帝大婚典禮,再三請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袍、預備宮中婚禮所用之物,獲得慈禧太后許可。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置清朝不許太監擅出宮禁的祖制於不顧,帶領著一班隨從,前呼後擁地出京了。

有鑒於明朝太監專權禍國的歷史教訓,清朝對內廷太監的管理一直異常嚴格,堅決防止太監干預朝政。開國之初,順治帝就於順治十年(1653)頒布上諭,對太監管理做出了規定:一、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二、職司之外,不許干涉一事;三、不許招引外人;四、不許交接外官;五、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接;六、不許假弟侄名色置買田產,從而把持官府,擾害民人。兩年後,順治帝又命工部將嚴禁太監干政的上諭鑄成鐵牌立於宮內交泰殿門前,以示警戒。

這道上諭後來成為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但凡有太監觸犯,多會被處以極刑。同時《欽定宮中現行則例》還規定: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安德海當時只是六品藍翎太監,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在未知會任何官方衙門的情況下,便違反祖制、擅出宮禁,最終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安德海雖號稱欽差,卻並未攜帶任何公文,一路又過於威風張揚,因此在途經山東德州境內時,德州知州趙新聞訊對此頗感費解:既是欽差過境卻為何未接到「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按例清朝派遣大臣出京,軍機處外發公文,沿途地方官員按禮迎送)?僕役下船購買物品也未出示「傳牌勘合」(清朝奉命出京兵員由兵部簽發身份證件,途經各地,不需花錢買東西,可憑證取得地方官府供應的物資)。為謹慎起見,趙新立即將此事上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的仗勢驕橫非常憤慨,接報後立擬密折,痛陳安德海種種「震駭地方」的不法行徑,並申訴了自己職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審辦,以昭慎重」的充分理由:一、清朝二百餘年不準宦官與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況」;二、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糜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儉,斷不須太監出外採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漫無稽考;四、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五、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體制。

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縣被知縣何毓福抓獲,與其隨從陳玉祥等三人隨即被先行押往濟南,由丁寶楨親自審訊。八月六日,丁寶楨接到由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內稱:「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八月七日,丁寶楨親自查驗確實後,遵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過五天。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來歷

關於宮保雞丁的來歷,一般認為和丁寶楨有關,有三種傳說:

一說:丁寶楨原籍貴州,清咸豐年間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後任四川總督。他一向很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肴,據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製作「醬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調任四川總督後,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後來他由於戍邊禦敵有功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其家廚烹制的炒雞丁,也被稱為「宮保雞丁」。

二說:丁寶楨來四川,大興水利,百姓感其德,獻其喜食的炒雞丁,名曰「宮保雞丁」。

三說:丁寶楨在四川時,常微服私訪。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雞丁,叫家廚仿製,家廚以「宮保雞丁」名之。

「宮保」

其實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據《中國歷代職官詞典》上的解釋,明清兩代各級官員都有「虛銜」。最高級的虛銜有「太師、少師、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少師、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上面這幾個都是封給朝中重臣的虛銜,沒有實際的權力,有的還是死後追贈的,通稱為「宮銜」。在咸豐以後,這幾個虛銜不再用「某某師」而多用「某某保」,所以這些最高級的虛銜又有了一個別稱——「宮保」。丁寶楨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於光緒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子太保」。如上文所說,「太子太保」是「宮保」之一,於是他發明的菜由此得名「宮保雞丁」,也算是對丁大人的紀念了。

時過境遷,很多人已不知「宮保」為何物,就想當然地把「宮保雞丁」寫成了「宮爆雞丁」,雖一字之差,但卻改變了紀念丁寶楨的初衷。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東漢名將,堪比鄧禹、馮異,卻沒有進雲台二十八將之列
此人,引外族攻打祖國,成千上萬漢族百姓生靈塗炭,千古第一漢奸
盤點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八大漢奸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華夏流傳的十大名刀,第一名你絕對想不到!
河南一道流傳千年的美食,只有老人會做,一般人吃不到!
他是李世民起兵時的元老,一生三起三落,有句話一直流傳至今
作為明臣卻向清兵投降,大漢奸罵名一定是千古流傳,鳥一樣的生存
除了漢武帝,他能力無人能及,給一小國賜了個醜名,一直流傳至今
網上流傳的《火影》身高一覽,鳴人和雛田果然天生一對
諸葛亮一生有多少發明?其中一項發明流傳至今,上班族每天早晨必吃
此人一戰讓中國三百年無人敢侵,一句名言揚我國威,至今廣為流傳
漢朝十大名將,第六位說了句非常霸氣的話,至今流傳,影響兩千年
這四大智慧,流傳了千年!
為何乾隆皇帝一生作詩四萬首,卻沒有一首流傳下來
這位唐朝名妓一個不經意舉動竟將閉門和羹做成一道流傳千年的美食
三國中一段並不存在的歷史,騙了我們一千多年,卻被廣為流傳
大明的這位皇帝流傳下來的三幅畫像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李淳風的很多書籍都失傳了,但是有一本卻一直流傳到了清朝
斯大林冷酷一面:兒子被俘後翻臉無情,說了一句名言至今流傳
風流才子乾隆皇帝,一生作詩超過四萬首,為何沒有一首廣為流傳?
孫中山流傳下來的唯一一首詩,獻給了同盟會的第一個烈士
這位清朝的皇帝寫了四萬多首詩, 卻沒有一首流傳於世, 凡是提過的字畫皆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