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

《武夷茶歌》 范仲淹


年年春自東南來,


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從古栽。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


武夷山脈綿延數百里,自北向南,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在福建省西部,把江西省和福建省劃分開。它的主峰黃崗山海拔 2158米,是我國東南最高峰。在山脈的北端,有一座秀麗的山城,以前的名為崇安縣,1989年後改名為武夷山市。久享盛名的武夷山風景區位於市區南面大約15公里處。這裡碧水丹山,地貌景觀奇特,三教爭輝,人文景觀獨勝, 1982年被列為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成為全國少有的「世界雙遺」風景區之一。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



武夷山最為令人稱道的是這裡堪稱造物主的傑作。武夷山風景區南北長約12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有「奇秀甲於東南」的稱號。這裡最大的特點是山與水的奇妙結合。景區內山石聳立,奇偉秀麗,著名的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等。清澈碧綠的九曲溪水環山而流,山回溪折,峰隨溪轉,構成了一幅靈秀生動的天然畫廊。


這樣的雄奇的山水傑作來自於遠古時期的地質構造變化。大約六億年前,我國東南沿海一帶,被人們稱之為「華夏古陸」的一塊陸地漸漸隆起,範圍包括現在浙江南部、福建全省和廣東一部分,而其周圍仍是浩瀚無際的大海,武夷山脈的位置就處在這塊「古陸」的西北部海岸邊。一直到了大約距今三億六千萬年的時候,因為世界性的造山運動,武夷山一帶,普遍發生了岩漿侵入作用,形成了大量的花崗岩體。這些地方是生成武夷山岩茶茶葉樹的絕佳之地。這之後後又經過多個地質時期,在中生代白堊紀至第三紀,武夷山脈兩側形成許多碧波蕩漾的山間湖泊,湖泊中沉積起來的紅色岩層,構成了現今遍布武夷山脈的幾十個紅色盆地。

這些紅色盆地中最為瑰麗多姿的就是武夷山風景區,這裡又稱為小武夷,以區別於綿長的武夷山脈。受地質構造的影響,這一帶的東部形成了曲折多彎的溪流,柱狀、錐狀的峰巒,以及岩壁陡峭的懸崖,而在西部則出現了長達幾十公里的大裂谷和斷塊山脊,這是一種典型的丹霞地貌。在我國同類地貌中,武夷山的山體最為秀麗、類型最多、山水結合最好、景觀最集中、視域景觀最佳,因此在中國名山中享有特殊的地位。武夷山的山水景觀,自古就聞名遐邇。從古至今,有名人詠贊,如南朝的江淹,唐朝李商隱,北宋蘇軾、范仲淹,南宋李綱、辛棄疾、陸遊,朱熹等,明代的徐霞客等。進入近現代,參觀遊覽寫下讚頌大紅袍詩句的人就更多了。


領略武夷風光,選擇遊覽路線頗有學問。可以登山臨水,譬如登上著名的天游峰,俯瞰西北一溪自分水關、東北一溪自溫嶺關奔騰而來,環繞腳下群山,合流而東注于海,景觀壯麗。但最佳的方案是在九曲溪中泛舟看山,清流澄碧,兩岸多峰岩、摩崖、古迹。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



九曲風光名勝,舉其要者,一曲有大王峰、幔亭峰;二曲有玉女峰、鏡台、仙榜岩;三曲有仙游岩、小藏峰,小藏峰等危岩峭壁上的架壑船棺最集中,在此舉頭觀賞,位置最佳,也有人把此處的架壑船棺稱為虹橋板;四曲有大藏峰、仙釣台、金雞洞,此處也有虹橋板;五曲有隱屏峰、接筍峰、武夷精舍、雲窩;六曲有天游峰、曬布岩;七曲有三仰峰;八曲有象鼻岩、人面石;九曲有齊雲峰、孔雀開屏石等。

九曲的次序是逆流而數的,即最上游為第九曲,順流而下,依次為八曲、七曲……二曲、一曲。有些前人為了能慢慢地從容遊覽,往往逆流泛舟,從一曲遊覽到九曲。如徐霞客游武夷就採取了這樣的辦法。途中遇到奇岩怪石,名峰古洞,乃不辭萬險,攀躋奮登,甚至捫蘿懸棘,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所得深趣,非親歷其境,不能體驗。


武夷山除了風景秀麗,出產紅茶、岩茶之外,這裡自古還是福建先民活動的重要區域,留傳有許多先民的傳奇故事。傳說在漢代以前,武夷山有位仙人武夷君。漢武帝的時候,曾專門派使者到武夷山用乾魚祭祀武夷君。當時用來陳列祭品行祭禮的是一塊近乎方正的巨石,後人稱其為漢祀壇,現位於幔亭峰下,可坐數十人。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


關於武夷君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遠古時武夷山這個地方住著武族和夷族兩個大的部落,他們分別是彭祖的大兒子彭武和二兒子彭夷的子孫。這兩個部落因為爭奪風水寶地而連年征戰。後來有一位白髮老翁自天而降,勸和了同根而生的這兩族人,還送他們一隻金雞報曉,讓他們聞雞而起,勤勞開發武夷山區。這位勸說成功的白髮老翁就是武夷君。現在我們用人類學和民族學的觀點來看關於武夷君的傳說,這些傳說反映了福建遠古時期閩族或閩越族先民的活動。


前面是關於武夷山閩族先民的故事,其實在此之前閩族也曾經歷過一個母系氏族社會的階段。例如坐落在閩東福鼎縣境的太姥山,坐落在閩南漳浦縣境的南太武,乃至坐落在粵東潮汕境內的草太武,都是閩族母系氏族社會留下來的遺迹。依據就是在福建閩方言中,「母」、「姥」、「武」音義相通,「太姥」、「太武」都指的是閩族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作為氏族領袖的一位老祖母。從福鼎、漳浦和潮汕都有「太姥」、「太武」活動的遺迹來看,當時閩族的活動範圍是相當廣大的。


位於閩北的武夷山也在古閩族的活動範圍之內。從由一位老祖母充當閩族氏族的領袖,到武夷君成為武夷山眾仙之首,標誌著閩族已然由母系氏族階段發展到父系氏族階段。現在看起來,武夷君應是該父系氏族社會的一位特別能幹的部落首領,由於貢獻大,威望高,被神化成為眾仙之首。


到了秦漢時期的閩越國,積累了閩、越兩族社會發展的成果,是閩族與來自浙江的越族結合的產物。閩越國又吸收了中原華夏族的先進文化,國勢曾經相當強大,居然能夠與正當全盛時期的漢武帝中央王朝抗衡。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距武夷山風景區南20公里的興田鎮城村,發掘出閩越國的都城,建築精美,規模宏大,其大型宮殿建築遺址群,佔地面積數萬平方米,殿堂、庭院、廂房、天井、迴廊、祭壇等王城應有的設施齊備,布局井然,反映了漢代福建先民達到的文化水平。現在,城村漢城遺址已經成為武夷山世界遺產的重要內容。


另外能夠反映出福建先民生活和文化觀念的另一頗具神秘色彩的是架壑船棺。其年代距今約3000多年,大抵船棺葬是石器時期福建先民的葬俗。船棺是武夷山先民的一種葬具,以整根楠木刳成,分底和蓋兩部分,棺中有人字形麻絲、竹席、棉布、細棕和龜足木盤等隨葬品。葬洞為自然崖洞或懸崖裂隙,一般是一洞葬一棺或數棺。安置船棺的崖洞高懸在九曲溪兩岸懸崖峭壁之上,古往今來引起多少遊人的好奇和驚嘆!人們難以想像,在生產力極其原始落後的情況下,先人們是如何用神力把龐大的船棺放到那麼高的崖洞中。因後人猜測那是仙人用的舟船,故此又將船棺稱為仙櫓、仙舟。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



除去武夷山有悠久的先民文化外,這裡還是閩學的搖籃。武夷山可說是理學大師朱熹的第二故鄉。這裡有朱熹故居紫陽樓遺址,有他就讀或講學過的屏山書院、興賢書院,有他創辦的寒泉精舍、朱子社倉,他經常行走的巷子則稱為朱子巷。還有他為先師劉子羽撰寫並手書的「劉公神道碑」一方,碑文長達3725字,是迄今傳世的朱熹手跡中字數最多的書法作品。九曲溪兩岸及武夷景區各地還有數百方摩崖石刻,內有朱熹手書的10餘方。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父親朱松為官福建,朱熹即誕生於其父尤溪縣尉任上。後其父因積極主張抗金而被罷官,閑居尤溪,後移家建甌,不久病故,臨終將年僅十四歲的朱熹託付給老友劉子羽。劉子羽在自己的家鄉崇安(即今武夷山市)五夫里給朱熹築房安家,並教他讀書。所以,朱熹的少年時期是在五夫里度過的。


五夫里地處武夷山南麓,距市區51公里,民風古樸,環境幽雅,有「蓮花之鄉」美稱。當時五夫里出了一批名儒,如劉子羽、劉子羽之弟劉子,以及胡憲等,都是傳承二程理學很有成就的人,也都是朱熹的至交好友。朱熹幼受父親教育熏陶,在五夫里又師從二劉、胡憲等,打下了堅實的學問基礎。


後來他一生講學傳道,把二程理學發展到頂峰,形成朱子理學。由於朱熹71年生命歷程中,將近70年的時間生活在福建,其老師和弟子又多為福建人,故朱子理學又稱閩學。朱熹在武夷山求學、講學、著述長達40餘年,這裡是他思想發展成熟之地,又是他聚徒講學培養後學的地方,可說是閩學搖籃。


朱熹在武夷山生活、學習、經行的有關建築和事物,現在都成了珍貴的文物古迹。在武夷景區,大王峰東南麓有朱熹紀念館,其址原為朱熹曾經主持過的沖佑觀,又稱萬年宮。四曲北岸隱屏峰下有武夷精舍,舊名紫陽書院、文公祠。這是朱熹於淳熙十年(1183年)建的一處書院。初建時有仁智堂、觀善齋、寒棲館等,是當時武夷山的一大建築群。朱熹在這裡講學著書十多年,吸引了各處學者紛至沓來受業。入室弟子如蔡元定、蔡沈、黃等,後來都學業大成,對發揚和傳播朱子理學卓有成績。有的弟子為了「繼志傳道」,相繼在九曲溪沿岸擇地築室,讀書講學,如游九言的水雲寮,劉的雲庄山房,蔡沈的南山書堂,蔡源的詠歸堂,徐幾的靜可書堂,熊禾的洪源書堂等等,使武夷山成為一座文化名山,有「道南理窟」、 「天南道國」之譽。清代康熙皇帝並為武夷精舍賜「學達性天」匾額。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



除了儒門閩學特別輝煌外,武夷山的道教佛教之盛,也頗為可觀。


在武夷山道教的歷史非常悠久,彭祖、武夷君等神仙傳說,都具有道教的色彩。所謂「武夷山上有仙靈」、「三三六六疑道語」,可以說整個武夷山都籠罩在道教的氛圍中。但直至晉代才有正規的道教宮觀,留存至今的一座晉代道院位於大王峰下水光石後,名為止止庵。自晉至唐宋,止止庵盛況空前,多有名道在此修鍊,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宋曾住持此庵的白玉蟾。白玉蟾有文才,著述豐富,是宋代道教南宗五祖之一。他的門下形成較大教團,徒眾甚盛,影響深廣。明清以後,止止庵逐漸衰落,民國三十年曾一度改為「墨三圖書館」(墨三是曾任國民黨政府高級官員的顧祝同的表字),後來進一步圮廢,如今只剩有遺址。


山中較有名的道院還有三清殿、凝雲道院。三清殿始建於唐代,位於大王峰下,原屬萬年宮古建築群之一部分。民國時改為中山堂。現在收歸道教,重新修繕,力圖恢復舊觀。凝雲道院建於明代,位於山北馬頭岩。原來規模盛大,內有凝雲閣、涌翠台、息機窩、鳴球亭、蓮池、橘隱石等,佔地十畝。林則徐曾為題匾。1949年後被作為民居使用,1993年始復為道觀。


宋朝皇帝好道,分派道士到名山洞府投送金龍玉簡,武夷山為十洞府之一,故稱投龍洞。投龍洞是大王峰頂一處寬約1米的石罅。北宋中期,50餘年間遣使投送金龍玉簡20餘次,可見當時的崇道氣氛。


此外,還有建於秦漢至明清時期的古宮觀遺址64處,遍佈於武夷山景區各處。昔日興隆熱鬧,如今只遺存一些基址殘垣、石灶、石臼和斧鑿痕迹,供人參觀遣興。這些宮觀的興衰是武夷山道教史的縮影。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



佛教在武夷山興起較遲。現存比較有影響的寺院,一為建於明代的白雲禪寺,一為建於清代的妙蓮寺。白雲禪寺位於九曲溪北靈峰白雲岩,原名白雲庵,最初是宋代著名學者呂祖謙結廬講學之所,明末改建成佛寺,內有三寶殿、觀音殿、祖師壇等,殿閣半藏於岩洞中,另一半依山勢用杉木支撐。妙蓮寺位於蓮花峰山崖,山門前有兩塊岩石,狀似蓮花,因而得名。此寺建築巧借蓮花峰岩洞特點,上為毗盧殿,下為觀音殿和僧房,其後是三寶殿。殿藏於岩中,不施片瓦,風雨不侵,是典型的崖寺。1988年重新修葺開放。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武夷山山水奇秀,更加有閩學諸賢的住留史跡,還有一系列仙蹤禪影,無怪乎名冠東南。


武夷山影響深遠的還有武夷山的茶藝。


在宋朝以前中國主要產茶區仍在北方和江淮一帶,講究茶藝的是北方和江淮的士大夫。宋代以後,全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產茶區域也逐漸推向浙江、江西、福建。建州武夷山以其適宜種茶的優越地理條件,後來居上,茶園遍布,茶場眾多。


宋時制茶工場稱為「焙」。五代時建州的官焙有38處,合私焙共有1336處之多,而武夷山的北苑焙茶藝最精,每年茶葉最早生髮,葉芽極其肥嫩,茶味甲於諸焙,成為進貢佳品。


宋代在福建做過官的幾位名臣如丁謂、蔡襄等人,都極力經營建州茶特別是北苑茶。蔡襄還作有《北苑十詠》,是關於北苑產茶、制茶、試茶、貢茶的情形。又著《茶錄》,辨析茶品之高下。按照蔡襄的說法,武夷北苑茶之最上乘者,色尚青白,有真香,味甘滑,其色、香、味都獨具風格。


當時流行把茶加工成扁圓的茶餅。因北苑的茶餅主要進貢給皇帝,所以稱為「龍團鳳餅」。史載宋仁宗、宋徽宗都很喜歡北苑的貢茶,宋徽宗還專門寫了篇《大觀茶論》加以推崇。一經皇帝誇讚,武夷北苑岩茶遂名冠天下,他處之茶莫敢與其爭高。


明末清初,武夷山率先製作成功烏龍茶。紅茶是把茶葉完全烘焙成熟,綠茶是不加烘焙,而烏龍茶則把茶葉烘焙得半熟,兼有綠茶的清香、紅茶的甘醇。這是茶中的新品種。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



武夷山人還根據一些岩茶的特徵,選擇、培育名叢一千多個,其中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叢,聲譽最高。其中大紅袍素有「茶王」之稱,是茶中極品。它生長於武夷山九龍窠峭壁上,至今已有340多年的歷史,成品茶之色、香、味均為烏龍茶之首。


武夷山有著秀美的風景,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不愧為世界自然遺產之一。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徒步環球 的精彩文章:

十二星座最適合的旅遊目的地大揭秘
旅行一定要拍的9種創意照片!

TAG:徒步環球 |

您可能感興趣

不辭長作武夷人
游美靈一曲《大美武夷》會讓你愛上武夷山,快來觀光旅遊吧!
武夷岩茶——能不能給我一壺茶的時間,我想和你虛度時光
品一杯天然花香的武夷紅茶,不負人間至美清歡!
武夷山「拽」的是茶不是人
武夷岩茶——是明星又怎麼了,不還得喝茶!
武夷岩茶——再好的岩茶,也怕返青!
武夷岩茶的沖泡要領,學起來!
武夷水仙到底有哪些好,是其他茶不能逾越的?
武夷岩茶毛茶原來長這樣,你會喝嗎?
武夷之美,美在其風,美在其景,美在其茶,美在其你
武夷山為什麼能夠出好茶!
他來自武夷岩茶世家,做的紅茶也常常獲獎
你買的到底是不是武夷岩茶?
走遍武夷桐木關,只為你喝到實在的金駿眉
武夷岩茶這麼貴,該怎麼喝?
武夷岩茶中那些多不勝數的品種名到底啥意思?我們來給你翻譯翻譯
上市公司做高管的姑娘為了他辭職,每年還有40000 的人排著隊,到他在武夷山茶田裡的家,就為一杯他泡的茶
暮然回首,您在武夷」岩韻「第幾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