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從「兩彈一星」到航天大國:中國憑什麼這麼牛!

從「兩彈一星」到航天大國:中國憑什麼這麼牛!

第一軍情特別報道



從「兩彈一星」到航天大國:中國憑什麼這麼牛!


深秋午後的內蒙古草原,牧草泛黃。11月18日13時59分,神十一航天員景海鵬、陳冬結束32天又7個小時的太空之旅,安全返回地面——這是中國航天員的第六次順利返航。中國,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名副其實的航天大國。



從「兩彈一星」到航天大國:中國憑什麼這麼牛!



52年前,也是這樣一個秋冬之交的季節,在由此向西再向西的大漠深處,一朵騰空而起的蘑菇雲震驚世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就在原子彈爆炸成功的第三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實驗成功。三年之後,一曲響徹環宇的「東方紅」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


兩彈一星煥發民族精神,飛天之路印證中國道路。一個孕育了「飛天」傳說的浪漫國度,一個誕生了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一個曾飽經滄桑的東方大國,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屹立於國際舞台。



從「兩彈一星」到航天大國:中國憑什麼這麼牛!



資料圖:「兩彈結合」試驗。

帝國主義的核訛詐,逼出了中國的核盾牌!


1999年9月18日,共和國50華誕前夕,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向23位當年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隆重頒獎授勛。


錢學森、周光召、屠守鍔……昔日的風華青年已成白髮老者。王淦昌、鄧稼先、姚桐斌……7位科學家永遠無法親手捧起這枚沉甸甸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了,他們把一生都獻給了這波瀾壯闊的事業。


1945年8月,美國在廣島投下的原子彈,加快了世界大戰結束的步伐,也拉開了核競賽的序幕;5年之後,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從戰爭廢墟上剛剛站立起來,戰火便燒到了鴨綠江邊……


中國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

嚴峻的現實迫使新中國的領導人不得不考慮研製自己的原子彈。


1958年5月,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后的第二年,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一個月後,他又強調:「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以的。」


長征路上走出來的戰將聶榮臻,肩負起了領導共和國尖端科技的重任。海外赤子衝破重重阻力毅然歸國,他們中間的許多人後來成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奠基者和帶頭人。


物理學家趙忠堯歸國途中被駐日美軍關進監獄,在祖國人民和世界科學家的聲援下才恢復自由。作為「第一個在英國獲得教授職稱的中國人」,物理學家彭桓武被問到為什麼要回來時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要理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決定以探親名義回國,卻被無理拘禁,失去人身自由長達5年之久……

大江南北的人才向西北大漠彙集,奔赴這項當時高度機密的事業。一對夫妻接到命令後互相隱瞞著出發,來到通往羅布泊途中的一棵樹下等車時,才發現兩個人都是為同一個任務而來。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姓名,那棵樹卻留下了一個甜蜜而辛酸的名字-——夫妻樹。


「飢餐砂礫飯,渴飲苦水漿。」張愛萍將軍這樣描寫當時試驗基地的生活。在位於西部高原的「兩彈」研製基地,一年內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最低溫度零下40攝氏度。


1960年,蘇聯撤走所有專家。歷史,註定了中國的尖端科技事業只能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之路。


196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自力更生髮展原子能的決定。


「娃娃博士」鄧稼先帶著從各地調來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從最基礎的3本書學起。1960春天,在北京北郊的灰樓里,他率領的理論設計隊伍用4台手搖計算機日夜運算,裝計算稿紙的麻袋堆滿了房間。


為給原子彈轟爆實驗提供炸藥部件,著名金屬物理學家陳能寬率領30多人的攻關小組,利用一台普通鍋爐澆鑄部件,馬糞紙當作葯模,一把雙層結構的鋁壺當作容器。為了使炸藥部件密度均勻,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手工攪拌,有毒的粉塵和蒸汽充滿整個帳篷……


創業異常艱難。然而,再大的困難也沒有壓倒會戰大軍。1964年的深秋時節,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傳遍世界。


與此同時,空間技術領域的攻堅戰正在打響。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己設計研製的第一枚液體火箭豎立在了上海南匯海灘20米高的發射架上。


這枚火箭的飛行高度,僅有8公里,但正是這8000米的距離,為後來的衛星上天開闢了通路,使中國在奔向太空的漫漫遠征路上,邁出關鍵一步。


1970年4月24日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太空。響徹全球的「東方紅」樂曲,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兩彈一星」,搶佔了科技制高點,增強了我國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奠定了我國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地位。鄧小平後來說:「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從「兩彈一星」到航天大國:中國憑什麼這麼牛!



資料圖:「863」計劃的4位倡議者(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


一個偉大的夢想整整被塵封了20年!


當「兩彈一星」的成功讓所有中國人為之歡欣鼓舞的時候,中國的飛天夢也正在孕育之中。


然而,由於經濟實力有限等種種原因,這個夢整整被塵封了20多年。


1986年3月,發展載人航天被列入了著名的「863」計劃。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


作為繼「兩彈一星」後我國尖端科技領域的又一重大工程,與當年白手起家不同的是,載人航天工程一開始就承繼了無數前輩創業者留下的寶貴財富。


從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第一艘載人飛船起飛,中國已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成功把70多顆國內外衛星送入太空。


「兩彈一星」不僅帶動和牽引中國的尖端科技,而且培養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較高水平和優良作風的科技隊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任總設計師王永志、飛船系統第一任總設計師戚發軔……當年的毛頭小伙兒,後來已成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領軍人物。


更為可喜的是,一大批年輕人迅速成長起來,擔當起了時代賦予的重任。2003年10月,神舟五號開始載著楊利偉飛天圓夢的時候——在他的身後,有27歲的火箭故障檢測系統指揮劉烽、29歲的航天員訓練負責人陳欣、32歲的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電測指揮劉秀蓮、37歲的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秦文波……在載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員隊伍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已佔到70%以上。載人航天的飛船系統,副主任設計師、副總指揮中4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到80%以上。


1998年,在美麗的弱水河畔、當年「東方紅「衛星升起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從1999年起,這座放飛「神舟」的港灣,見證了「神舟」飛向太空的每一次輝煌。


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可靠性、安全性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國飛船研製起步晚卻出手不凡——飛船「三段一艙」的設計模式佔據了高起點,並可用於未來的空間站對接。


我國的航天發射場和航天測控技術正日趨現代化。酒泉載人航天發射場、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綜合了世界先進科學技術。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掌握和運用了世界先進的「中心遙控」模式。「遠望」號航天測量船隊,可同時在世界三大洋布陣測控……


從試驗飛船到無人飛船,從「模擬人」到航天員上天,國外載人飛行前多達數十次無人試驗,濃縮在「神舟」的短短5次飛行中。2013年10月,神舟五號一飛衝天,飛天夢想成真的中國航天人,開始把目光投向更遠的下一步……



從「兩彈一星」到航天大國:中國憑什麼這麼牛!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


「兩彈一星」煥發民族精神,飛天之路印證中國道路


從進軍「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印下了中國尖端科技事業所經歷的坎坷與輝煌,載錄著一個民族在歷史大跨越中的自強、自信與自豪。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後繼,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鑄就了民族精神的豐碑。


如果說愛國、奉獻是「兩彈一星」的事業源泉,那麼正是這種力量托起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


當年從英國愛丁堡大學歸國的程開甲在天山深處默默無聞地奉獻了近20年。幾十年後,這位「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說:「如果我不回來,絕不可能像現在這麼幸福,因為我現在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著。」


在核武器研究所工作20多年,王淦昌隱姓埋名了17年。直到那段歷史的解密,人們才恍然發現,那個化名「王京」的人原來是位著名的核物理學家。


在驚雷乍起的荒漠,在神舟衝天的戈壁,至今還隱藏著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人生故事。僅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烈士陵園,就長眠著500多名年輕的生命,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4歲。


相對於研製「兩彈一星」的艱難困苦,或許,今天航天人的奉獻更在於捨棄:捨棄現代生活方式的多元而選擇單一,捨棄功成名就的機會而選擇成為這項巨大工程的一顆小小螺絲釘。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在地——航天橋,離中國的「矽谷」——北京中關村不過數公里,但科技人員的薪水卻相差好幾倍。


如果說自強、創新是「兩彈一星」事業成功的根本基點,那麼正是這個基點支撐起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


最困難的年代,卻是實驗室燈光最明亮的年代;最飢餓的年代,卻是創業者歌聲最嘹亮的年代。在奮戰「兩彈一星」的歲月里,創業者們自力更生,一切從零開始。


沒有大型計算機,就用手搖式計算機;沒有辦公桌,就趴在水泥地上設計圖紙。一把老虎鉗,兩把銼刀,幾張鋁皮和幾張三合板,外加十幾支蠟燭和幾把手電筒,便開始了中國衛星、火箭雛形的設計與研製。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自強不息的科技工作者實現了從原子彈、氫彈到人造衛星技術的一次次突破。


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同樣走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從火箭研製的高標準到飛船設計的高起點,從獨具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體系的建立到先進的航天測控網的形成……一系列新技術、新創造、新成果,無不是新一代航天人自主創新的智慧結晶。


如果說團結、協同是「兩彈一星」事業鮮明的時代特徵,那麼正是這種特徵生動地詮釋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


「兩彈一星」,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發。在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攻關會戰中,先後有26個部、委,20個省、市、自治區,包括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參加,為原子彈的製造和試驗研製出10萬多種專用儀器、設備和原材料。


大力協作、萬眾一心的精神,同樣體現在飛天征程上。


載人航天工程的每個系統,都有10個左右的分系統和更多的子系統,系統相互獨立又互相聯繫,沒有團結協作的意識,龐大的工程根本無法運轉。據統計,工程直接參加單位110多個,涉及單位多達3000餘家。


跨世紀工程凝聚著千百萬人心血,齒輪咬合般的全國大協作匯聚成了強大的力量:西安的火箭發動機,天津的飛船太陽帆板,河南的電連接器……一聲令下,前一天還在生產車間的元器件第二天已送至北京的總裝車間……


或許,創造今天飛天輝煌的人們,本來就是作為一個整體而被歷史所銘記。


偉大的事業孕育出偉大的精神。閃爍在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漫漫征途中的愛國、奉獻,自強、創新,團結、協同精神,必將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閃耀出新的光芒。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軍情 的精彩文章:

就在剛剛,神十一航天員成功穿過「鬼門關」
比新總統嗓門還大:美太平洋司令眼球軍事玩得這麼溜
女性開戰機沒必要?飛行表演是作秀?意義不容抹殺
2016年的雙十一:駕駛殲10的她隕落得讓人心痛
200多架戰機血戰:新手對決王牌 只有他們做到了

TAG:第一軍情 |

您可能感興趣

31年前中國航天走向國際:一小國雪中送炭一大國下黑手
中國神秘太空計劃再奪世界第一,中國航天讓國人欣慰
別看這款飛機個頭不大:卻是中國在航天令域超越美國的關鍵一環
中國最後一位「航天四老」逝世,他用一生澆築了中國航天的豐碑
中國這一技術壟斷歐美航天,美國落後十年,只能向中國購買
這顆氣象衛星緣何成為「大國重器」,致敬中國航天!你好,大海星辰!
中國這一技術毫不落後 美國航空航天高大上領域都在用
從中國神十一上天看英國航天專業的名校都有哪些?
中國航天第一港,從建造到現在,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
上個周末,中國航天發生「一文一武」兩件大事
彈指一揮間,中國航天之路六十年!
「太空快遞小哥」天舟一號,帶領中國走向航天強國
中國航天人的奮鬥:中國航天世界領先,僅次美俄兩超級大國
中國航天日,你知道幾個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印度自詡一箭百星 號稱超中國5倍 其航天技術真的是世界第一?
我們擁有完整的火箭型譜,有力支撐中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
從「東方紅一號」到火星探測:中國把航天夢寫到外太空
星空的奧秘,蘋果與中國航天這樣探索
這款大火箭才是中國航天未來基石:建空間站放大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