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情景,早在唐代就埋下了根苗

《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情景,早在唐代就埋下了根苗

文/侯磊


落第長安


常建

家園好在尚留秦,


恥作明時失路人。


恐逢故里鶯花笑,


且向長安度一春。

大意:


我的家園那麼好,我還是要留在長安不回去,


因為我落榜了,在這聖明的時代考不上進士真是我的恥辱啊。


我要是回老家,那裡的花草樹木連帶小鳥都要笑話我,


我還是忍了,在長安再待一年吧。

這哥們兒夠喪的!


在唐朝,讀書人也是要找工作的,既是為解決生計,也是為實現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而做官的途徑僅僅有三種:推舉、科舉、從軍。古代交通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很多來京趕考的舉子一路上騎不起馬或驢,都是走著來。如果家在巴蜀甚至嶺南,那路上要走兩三個月,來回就是五六個月,這樣到家待不了倆月又要出門,他們索性在長安不回去了。長安城裡常年都寄居著趕考的舉子們。


隋唐以前選拔人才都是通過推舉制度,從漢代開始就舉孝廉,但這樣能選拔的人才畢竟是極少數名氣很大的人。李白就是因寫詩名氣太大而直接被召入宮的,但更多的人還是要通過考試。如果沒有科舉制度,那麼做官還會像魏晉南北朝那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唐代的科舉主要分為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這一科考的往往是人的記憶能力,考生能背書就行,考上了也只能擔任一些文職小官。整個唐朝「重進士,輕明經」,一般有抱負的人都不屑於考明經。詩人元稹是明經科出身,為此他一生都被人詬病。

《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情景,早在唐代就埋下了根苗


進士一科在初唐時要考策論,中唐開始加考帖經、詩賦,考詩賦的時候會限定題目、字數和韻律,這樣能讓考生展示才學。後來考試越來越看重詩賦,其他的都不重要了。科舉太難考的一個原因在於:錄取人數太少了。包括「詩聖」杜甫在內的很多大詩人,一生都沒考上進士。唐代報名參加科考的人多達數千,但每一科也就錄取二三十人,平均錄取率為百分之一二,而明代的平均錄取率大約為百分之八點五,清代中後期的錄取率大約為三十分之一。因此唐代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一說,即考明經科三十歲就算老的,而考進士五十還算年輕。在發榜的前一晚,舉子們都異常緊張,幾乎沒有人能夠安睡,不是在酒肆里喝得大醉,就是去長安的平康里找妓女。《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情景,早在唐代就埋下了根苗。

《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情景,早在唐代就埋下了根苗



在唐天復元年(公元901年),有五位年齡很大的考生同時中舉,其中曹松五十四歲,王希羽七十三歲,劉象七十歲,柯崇六十四歲,鄭希顏五十九歲,五個人加起來有幾百歲,時稱「五老榜」,也不知是讚揚還是諷刺了。在清代編輯的《全唐詩》中,還把曹松的年紀誤記為七十一歲,是嫌他中舉時還不夠老。不過,曹松倒是有一句詩傳世:「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出自他的《己亥歲》。

摘自《唐詩中的大唐》

《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情景,早在唐代就埋下了根苗



十點歷史


每日十點,不只有文藝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元朝的滅亡是必然的?
楊廣:曠古昏君有詩才
英國海盜縱橫大西洋的首選沒備原來是蓋倫帆船!
不平等條約的另一面,其實是促使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
孫子這個偉大的軍事思想家是如何煉成的?

TAG:講史 |

您可能感興趣

范進中舉續寫
走進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奠基人的故鄉
范進中舉後當場發瘋,左宗棠兄弟同時中舉後,激動得找不到襪子!
走進中國馬拉松最強省內蒙古的輝煌歷史
第一縷陽光照進中國的地方 是我夢中風的故鄉
朝鮮之旅:走進中朝邊境,實拍對岸神秘的朝鮮!
帶你走進中醫眼中的瑜伽世界
中秋特輯「四大名著話中秋」帶您走進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
進擊的巨人中可以寫進中文裡的話
沒有司馬懿諸葛亮就可以出祁山殺進中原?一統天下嗎?
歷史經典(八)走進中古 未完待續!
范進中舉屬實:明朝人考中舉人後,送錢,送老婆,還重修族譜!
《范進中舉》中三種不同音調的笑,組成了笑的三重奏
歷史經典(七)走進中古!未完待續!
歷史經典(六)走進中古!未完待續!
中國的情人溪,中國的東方之州,帶你走進中國的古城
美媒稱目前中國根本打不起現代戰爭,誰知真實情況美艦不敢進中國
《僑報》小記者團走進中國外交部,「提問」新聞發言人
姚明:祝願周琦在火箭立足,為促進中美文化交流做出貢獻!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