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借錢北伐的「後遺症」
微信ID
EYEONHISTORY
1927年3月10日,蔣介石軍隊佔領上海前,在一個臨時練兵場上操練。
文|凡歌
在1926年的春天裡,南方的報紙充斥著「北伐」的消息,而北方的報紙則處處透露著「南征」的細節。無論「北伐」,還是「南征」,都需要經濟實力作為支撐。
「粵政府軍事委員會,預算北伐經費,所須甚巨,擬核減官俸,百元以上者九折,一百元以上者八折,三百元以上者三折。」1926年5月2日,《北平世界日報》報道了廣東國民政府為準備北伐,行政人員開始扣減薪水的消息。
「直奉大戰」其時正處於僵局之中,對於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來說,南方叫喊著北伐已有時日,但一直雷聲大、雨點小。習慣了「電報戰」的軍閥們認為,雙方在報紙上進行沙盤演繹是最理想的戰爭。
但蔣介石並不這麼想,這一年的6月3日,在幕僚的協助下,他向國民黨中央提出了一項「軍隊改革方案」。
這份長達數千字的「方案」,更準確一點的說法其實應該是「北伐預算方案」。蔣介石分析認為:以全國之局勢、敵軍之情況觀之,北伐準備之期,應以三個月為限,不能復緩。
該方案指出,廣東通過徵稅,每年能增加3500—4500萬元財政收入。按照合理推算,如果撥出2000萬元給軍隊,就可供養65000人的軍隊。
因此蔣介石提出,要乘吳佩孚的勢力未至十分充足之時,動員兵力8萬人,籌足兩個月軍餉500萬元,於3個月內佔領武漢。按照這一方案,軍事行動將在一個月後啟動,而此時計劃中的軍費尚短缺多半。
對於廣東國民政府來說,當務之急是籌到第一筆款項。兩天之後,蔣介石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北伐箭在弦上。
借錢「北伐」
1926年5月,距離蔣介石提出的北伐時間只剩一個多月,而所缺軍餉多達300萬。一個月內,要湊齊北伐之軍費,其難度超乎想像。國民政府財政部採用的急救辦法是:發行公債。
一邊開源,一邊節流,時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的宋子文遂將目光轉向加徵稅收,「擬規復番攤」( 「番攤」系粵語賭局之隱稱)。
陳炯明主政廣東時力主禁煙禁賭,而此時恢復賭局徵稅自然引發諸多爭議和抨擊,但為財政帶來的收入的確可觀。
女兒出嫁要交稅,打個麻將要交稅,就連逛個妓院都會有「花捐」,此時廣州民間已有「國民黨萬稅!」之戲語。
「苛細已極,已至無物不捐,無物不稅的地步。實際上已更無物可捐可稅了。」在無物可捐的情況下,財政部唯一可行的辦法是翻倍。「於是財政廳下令由本年起各項捐稅加五(即加50%)徵收。」
但是徵稅解款尚需時日,至蔣介石在黃埔誓師北伐,軍餉仍未全部到賬。是以蔣介石統率之軍遲遲未能啟程,而李宗仁所帶領的第七軍已一路攻城拔寨,逼近武漢。
上世紀20年代,北伐軍某部舉行烈士安葬儀式
到7月13日,廣州總商會決定由各商行籌款50萬元為北伐費用,而國外華僑所捐近50萬軍費亦已到賬,加上此前預征的200萬軍費,蔣介石首月軍餉基本無虞。次日,國民黨中央才正式發表了出師宣言,號召各地「剿除賣國軍閥之勢力」。
一個月後,為了緩解蔣介石逼餉之壓力,宋子文另闢蹊徑,採取了另外一種方式啟動財政「抽水機」。
如此從民間「抽血」,網羅甚細。廣東米業首富黃顯芝之前帶頭領銷金庫券五萬元,在第二次購買公債時,只得拋售存米,套取現金上繳以完成任務。
黃顯芝全盛時有12家米糠店、1家米機廠,其營業額幾佔全行業的三分之一。因為連年購買債券導致資金鏈緊張,而債券償還遙遙無期,最終嚴重虧損,幾乎全線倒閉。
之後的8月份,國民政府還發行了第三期公債,這次仍聲明其用途是津貼罷工委員會及維持伙食,事實上亦全數移作軍費。宋子文在年末的財政報告顯示,發行公債已經成為國民政府最重要財源之一,在其時的財政收入中,公債高居首位,占收入總額的30%。
北伐前期的軍費,主要依靠宋子文高明的「搜金術」。公開資料顯示,從1926年開始北伐,到1927年國民中央政府遷到武漢,財政部共發行了4次公債。發行定額共4900萬元,實發3648萬餘元。
這一年高達6100萬元的軍事開支,幾乎把稅收、公債所汲取的財富消耗殆盡,連內政、司法、教育,或促進工貿的資金亦全部吞噬。宋子文在1927年末的財政報告顯示,其時國民政府財政赤字已達2000萬元以上。
一路打「白條」
北伐軍由廣東出發,至湖南而形成一個「Y」字形的分叉,向湖北與江西展開。國民軍先以四、七、八軍消滅兩湖吳佩孚主力,10月克武昌。以二、三、六、七軍進攻江西,擊敗孫傳芳五省聯軍。以第一軍為主力進攻福建、浙江。
三路出擊,戰線由此不斷拉長,而後方補給則面臨嚴峻考驗。
1926年7月,國民政府革命軍總司令部核准發行湘、贛、桂等省軍用地名券的布告,隨北伐軍勝利而一路北上,貼遍各地。
現銀既然不便攜帶,正式的紙幣又未通行,軍用券遂流行一時。1926年7月27日,蔣介石離開廣州,8月11日晚到達長沙。第三天他就發電國民政府,要求准許他這個司令部代發中央銀行兌換券以維持軍事進行。
半個月後,這一兌換券即在長沙開印發行,之後則成為北伐中最大的財政黑洞,官方統計數據稱發行有365萬,實際數字則遠超其上。
此後購買軍糧,亦同樣打「白條」,如令長沙縣長籌辦軍米,規定每石軍米用10.8元向民間收購,而「其米價洋21600元,即以該縣長所募公債項下撥付」。
為籌措北伐軍之軍需財用,蔣介石更組織「江西財政委員會」專負籌款。被派為贛北財政處長的周雍能發現,江西此前已被歷任軍閥搜刮到民窮財盡的地步,北伐軍更逼停了江西地方銀行所發紙幣,因北伐軍之財政困難,初時兩折行使,終至變成廢紙。
此時北伐軍直入南昌,而廣州中央銀行所發行紙幣及兌換券均無法跟上軍隊腳步,令蔣心憂不已。
為了解決眼前困局,蔣介石除了自己司令部印發「中央銀行兌換券」,財政部亦提供了不同的軍用券。僅從現有檔案及資料顯示,至少有七種「白條」曾經大規模發行:中央銀行湘贛桂通用券、中央銀行湘贛桂三省通用券、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軍需券、中央銀行鄂湘贛三省大洋券、中央銀行臨時兌換券、直魯豫陝四省通用國庫券(武漢國民政府發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小洋輔幣券(南京國民政府發行)。
如此濫發紙幣,無異於「打白條」,通貨膨脹自然發生。軍用票引發的混亂持續一年之久,實際數目則不止於此,據近代貨幣史研究者戴建兵教授測算,僅中央銀行臨時兌換券就發行了1000萬元左右,加上軍需券及其他各種軍用票的發行,各種軍用票的發行總額當不下於2000萬元。
資本家的債
1926年底,因寧漢分裂,財政部長宋子文一度搖擺不定。
蔣介石所需軍餉遲遲未發,之前送到前線的百元大票因無法使用,又退回廣州中央銀行進行小額兌換,但是90多萬軍餉,3個月內只撥了37萬。當時確定的軍隊服裝費270萬元,也只發了69萬。
11月25日,廣州軍需處朱孔陽向蔣介石彙報稱,「財政部應發北伐軍三省通用券一百餘萬,中央銀行現有貼款,乃向領,堅稱須待部長回粵,始能照發。」
蔣介石接報後相當惱火,他在給宋子文的電報中說:「時當冬令,長江一帶,早已嚴寒,前方無款制發,後方領款不到,不能制解前來,使前方兵士,冒霜雪而蹈白刃。總之,後方接濟如不負責任,前方何能作戰,餉項所關,兵心所系,成敗胥在於此。」
宋子文北上本以「籌款」為目的,但在寧漢之爭中他傾向於遷都武漢,便扣軍餉不發。他曾對陳公博說:「如果國民政府不搬漢口,我再不給錢,看他們有什麼辦法!」
有此曲折,蔣介石遂覺財政問題不能操於人手。軍餉危機直接影響著前線,他沒有時間等下去,也不敢拖延時間。此刻上海克複在即,上海金融界已頻頻向蔣介石發出示好之聲,蔣於是轉而尋找新的金主。
是故3月下旬,國民革命軍一旦克複上海,總司令部軍需處就向上海中國銀行提借100萬元,滬行經理宋漢章照循例索取擔保品,被憋了一肚子氣的蔣介石拿來開刀,由借款100萬升至500萬元。
蔣隨後召開政治會議,決定發行江海關二五附稅庫券2000萬元整,後又把發行定額改為3000萬元,並限於5、6兩個月交足。
這一年6月25日,蔣介石在南京出席財政會議時說到「理財有如帶兵,須大公無私,任勞任怨,以非常的手段,達成非常的任務」。
放出「以非常手段,達成非常的任務」之口令後,籌款專員們開始有恃無恐地逼迫上海資本家們。如命令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捐款50萬元;華商電氣公司捐款30萬元;先施公司捐款25萬元。
又如中國銀行至1927年3月底對北伐經費的贊助已達549萬元,一旦拒絕借款給蔣,就會收到赤裸裸的威脅:「聞貴行上年以大款接濟軍閥,反抗本軍,至今尚有助逆之謀。久聞先生素明大義,當不使貴行再助桀虐。」
正是依靠不斷從上海銀行界「提款」,面臨財政困境的蔣介石才得以將北伐進行到底。
北伐「後遺症」
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在丁家橋前江蘇省議會廳舉行了成立典禮。
出師十個月,即抵定長江以南大半個中國,北伐的軍事攻擊至此似可劃一逗號,這是蔣介石政治生涯的一個轉折點,此前他以軍事統帥的身份為人矚目,此後他將作為主政者的身份開始操持政府事務。
勝利的代價事實上相當沉重,北伐後遺症之一是舊軍閥未除,新軍閥已成尾大不掉。北伐之初,廣西、湖南各省部隊紛紛出擊,國民革命軍迅速膨脹,軍需供應不及,各軍餉械多由各軍自行籌措,由此造成的「公債」濫發,其後果自然由新的國民政府買單。
北伐期間,北京普通民眾生活。
但凡此種種,均為後來政府理財埋下諸多隱患。軍餉各籌所需,使地方與軍隊關係再度扭結,龐大軍費以國債替代,又直接掏空國庫。
財政負重之下,蔣介石所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急於編遣部隊,但蔣私心偏袒中央軍,遂引發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之不滿,引發後來之中原大戰。
北伐後遺症之二,當初「臨時抱佛腳」之公債,成為了國民政府「發財」的捷徑。從1926年開始北伐,到1927年國民中央政府遷到武漢,財政部共發行了4次公債。發行定額共4900萬元,實發3648萬餘元。
臨時救急的「公債」,最終成為國民政府再也扔不掉的「拐杖」。
在被視為南京國民政府「黃金十年」(1927-1937)年間,除1932年外,每年發行公債,共發行約25億元內債。倘若行之有效,如蔣介石自己所言,「現在多出一個錢,就是換取將來更有希望的建設」,則未嘗不可。
但事實上,「公債」只成為政府提款之工具,此前廣州國民政府在北伐期間所發債券2700多萬元,直至1941年尚欠1900多萬元沒有償還,致使70%公債成為呆賬。在戰亂中汲取的民間財富最終空擲其中,就此消失。
且讀且評論。本周最佳評論得贈書《大留學潮》。
※盤點歷史上的四次寒潮
※一個多世紀前,西方人怎樣「圖說中國」?
※厲害了,word英式管家
※曹操的用人之道
※宋代人如何當貓奴
TAG:看歷史 |
※國民黨最後的潰敗
※國民黨丟掉大陸後蔣介石最恨誰?
※國民黨與民進黨打群架「五不敵一」,民眾:國民黨需散打高手
※吃山西麵食的閻錫山:敗退台灣後的國民黨軍政要員
※國民黨「四大家族」的後人們
※國民黨四大元老:要救中國首先就要廢除漢文
※國民黨和北洋政府的關係:國民黨政府結束了北洋政府
※國民黨中評委:如果吳敦義沒當選 國民黨就結束了
※八年抗戰後的瘋狂:國民黨「五子登科」丟民心
※揭秘國民黨與美國關係:美國真心實意支持國民黨嗎?
※國民黨三陳:最給蔣介石爭臉的國民黨將領是誰
※聞名於抗日的國民黨七十四師,無奈最後潰於國民黨的腐敗
※聞一多擁護國民黨因為「愛國」,反對國民黨為「民主」和「進步」
※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元老戴季陶為什麼會自殺?
※國民黨政權垮台的5大原因
※綠「獨」想親「中國」?國民黨要學嗎?
※國民黨堅持大中國?「獨」媒、黨內都不滿
※國民黨四大名將退守台灣後的人生結局
※許淑華:國民黨自棄兩岸優勢 只能被民進黨打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