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刀的工藝進步原來是靠撿蒙古人玩剩下的?
在了解日本刀複合鋼的鍛造法之前,必須先了解一個很簡單的刀劍製作原理。刀的鋼材除了硬度必須附帶有韌性,均質通體全硬的刀劍,如果受到了橫向揮打,就會被打斷幾截。
▲日本鐵匠以古法煅打日本刀
所以刀劍鍛造的關鍵是剛柔相濟,刀口要夠硬、刀面的硬度次之,刀身要有彈性,這是日本刀最難做的部分。
▲丸鍛工藝煅作的日本刀
古代日本人把均質的鋼材鍛制的刀劍稱為「丸鍛」,美國南北戰爭中用的馬刀就是丸鍛。在蒙古鐵騎渡海伐日之前,日本武士刀一向都是刃鍛,主要是使用含碳量約0.5~0.6%的均質鋼材鍛打成型,在刀口進行固體滲碳處理,提高刀口的含碳量增加刀口鋒利。刀身、刀口熱處理同時進行,整把刀劍浸入水中急冷。
固體滲碳技術,當然師法中國,但中國應該在宋代炒鋼技術成熟普及後,捨棄浪費燃料、耗時高成本的固體滲碳技術。今天日本正倉院收藏著一把隋代的直刀,刀身近柄處鐫刻「丙子椒林」四個大字。當然這是由中國製造,連日本冷兵器學者都不否認。重點在於這一把直刀,刀口就有一層固體滲碳,增加刀口的硬度和鋒利度,卻不會導致刀身太脆硬而易折斷。刀口滲碳留下的痕迹,採用特殊的研磨技術使其散發可辨識的光澤紋路,日本人稱為刃文(紋),是目前全球古代知名刀劍最特殊的特色之一。
▲現藏於日本正倉院的隋代丙子椒林劍
中國在漢唐之際,主要使用一種直刀,直刀長似劍,有尖卻只有一邊有斜面鋒口,多數的直刀柄端有圓形大鐵環,冷兵器專家稱為環首大刀或唐刀等。這與中國古代的歷史戲劇裡面用的尖寬腰細的朴刀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天皇的丙子椒林劍,就是中國不折不扣的唐代環首大刀。
▲12世紀元朝發動兩次渡海伐日戰役,都以颶風驟至艦隊沉沒而失敗,日人視為有「神風」護佑
中國元代蒙古鐵騎渡海征伐扶桑日本時,被收編來的南宋軍隊打頭陣,士兵配備有大刀、板斧,用板斧可以破壞日本軍隊的門板狀木盾牌、鹿砦突破其陣地。而攜帶的大刀更厲害!這可不是近代二戰時期的抗日大刀,是抗戰大刀上加一根長柄,外觀造型頗類似關公的青龍偃月刀。
▲南宋長柄大刀
南宋軍隊的大刀很重,雙手握著長柄大刀揮舞,藉助重力加速度,再加上日本武士騎馬衝來,大刀和武士刀硬碰硬,武士刀的刀刃當然擋不住。當時的倭國日本武士身材頗為瘦小,身高160厘米左右即屬壯漢,單手持的武士刀,刀刃一般長80厘米、刀尖寬1.7厘米、近柄處僅2.7厘米、厚度0.6厘米,包含刀的裝飾配件約0.6千克,可見當時的日本刀造型頗為細長苗條。步兵雙手持的武士刀都比前者略厚重,1公斤以下算輕的,最重的約1.5公斤。
▲《元寇來襲圖》元軍(左)登陸伐日人(局部)
▲遭遇颶風沉沒的元軍艦隊,日本武士隔岸觀望
自從颶風導致元軍艦隊沉沒後,大量的元軍鋼鐵武器最終流入日本民間鐵匠手中,改造鍛成打其他武器或其他工具。在元軍伐日的大時代背景下,出現了一位令現今日本刀劍師傅引以為傲的精通複合鍛的一代宗師,其生平不太詳細,迄今還有他存世的五把國寶刀劍,刀上銘文:正宗。現在日本的很多刀劍、菜刀、魚刀等都喜歡加上「正宗」這兩字,那是因為他的劃時代壯舉。
▲日本武士刀刀柄包覆的是鯊魚皮,這是中國人的發明,但這鮫革不僅限於一種鯊魚,甚至可能包括鰩魚
元軍伐日之際,正宗是日本天皇的中低階官員,業餘嗜好鍛制刀劍,利用南宋軍隊的兵器鋼材煅造刀劍,無意發現兵刃外包軟鋼,內夾硬鋼。相信對於當時接觸過宋軍兵刃,僅知丸鍛概念的日本鐵匠來說,絕對讓他們很震撼。正宗鑒於當時無法獲知軟鋼包硬鋼的產業基礎、技術關鍵、優缺點,又不想全盤變革,只想傳承既有的刀口滲碳技術,於是更改了南宋軍隊刀刃的創意,將丸鍛更改為硬鋼包在外面,裡面夾軟鋼,這樣處理後的日本刀優點是:
▲日本刀各種複合鋼煅造剖面,剖面大多是外硬內軟
1、硬鋼包軟鋼,能降低撥開敵人兵刃時,刀身被砍留下凹痕的可能。武士刀淬火的時候,刀口向下幾乎水平地沉沉入水中,通常刀身一般不會因受熱不均而出現曲折變形,較常見的是包鋼厚薄不均引起刀身曲折變形,裡面包了軟鋼後,就容易用大鐵槌錘擊校直。相對而言,丸鍛比較難校直,一不小心就會敲斷了刀身。
2、硬鋼包軟鋼,外表的硬鋼儘可能處理得比現代彈簧鋼還要硬,裡面有軟鋼,兩者剛柔相濟,刀身的彈性非常好,可以說接近硬橡膠棒了。從格鬥揮砍的狀態而言,除非硬鋼極度厚薄不均,否則幾乎不易折斷,強度比丸鍛的武士刀好很多。若硬鋼厚薄不均太嚴重,熱處理後刀身異常翹反就可以提前想到了,不會在戰場上砍斷了刀才後知後覺。
3、日本武士刀外層的硬鋼含碳量在0.7~0.9%(屬高碳鋼範圍),這樣的含碳量足以讓刀鋒變得極硬且鋒利。為何還要在刀口滲碳提高含碳量呢?其實日本武士刀淬火的溫度約850℃,但多數外包硬鋼只有0.75%的含碳量,刀口硬度只有HRC58度左右,所以要滲入少許的碳,用同樣的淬火溫度能達到HRC60度或更高硬度。這樣可以在鋒利度和刀鋒的脆性之間找出最好的平衡點,萬一對砍時刀口缺損不會崩掉太大塊,其刀身彈性還能承受緩衝對方刀刃的衝力。
▲影視作品《殺死比爾》展現出日本刀的鋒利,但它不是破甲武器,面對重型鎧甲不能完全砍開殺敵
可以說日本刀是一把鋒利的放大版剃刀,雖然日本人以日本刀驕傲,認為自家的武士刀已經達到了完美無敵,國外不少刀友之中確實有許多人給了這樣的評價。但以古代日本人的體格操作這樣的長刀,在日本本土的戰場上,確實是極限也很完美,但是跟古印度的烏茲鋼比起來,差距還是比較大。日本刀身裡面包夾了軟鋼,雖然刀身有彈性不易折斷,但這會使刀身變成彈性體,劈砍硬物時會承受反作用力。刀身的強度不夠,劈砍的力量因為反作用力減小,也就是說猛砍硬物的瞬間,刀的彎度反彈增大,劈砍的力量效率降低。反觀烏茲鋼,則因強度極大,猛砍硬物的瞬間也不會增加彎曲度,揮刀的力量幾乎完全變成殺傷力。烏茲鋼堅固鋒利的刀劍,甚至連中世紀歐洲十字軍的鎖鏈甲都能砍破開。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黃藥師,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長按左邊字母復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軍事天才拿破崙難道讀過《孫子兵法》?
※戚繼光車營:一言不合就炮火洗地
※法國敕令騎士大顯神威的拉文納之戰
※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人類養狗本來就是為了吃肉
※兩宋時代鐵騎重甲的剋星:鞭鐧
TAG:冷兵器研究所 |
※蒔繪太刀:古代日本大臣佩帶的刀原來長這樣?
※古代日本人打架,都打出了哪些有趣的武器裝備?
※這些古裝妝扮的日本女藝人,哪個讓你驚艷?
※這個來自日本的陶瓷藝術家,做了古怪而又可愛的瓷器
※漲姿勢!日本太刀和打刀的區別原來是這樣
※除了天海佑希,原來這些日本女藝人也是寶冢歌劇團出身!
※在日本當街頭藝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那些年日本翻拍過的中國古裝劇,第一部竟然是秦始皇……
※日本古代忍者原來也分這麼多種?
※日本平整的馬路下,原來隱藏這樣的秘密!
※每個到巴西看奧運的日本人,被偷偷塞了一隻半透明的藍袋子,原來是方便做這個……
※日本天皇古墳中隱藏的是哪三個秘密?
※日本醉漢瘋狂到這種程度?來看看「屍橫遍野」的日本街頭
※日本軍刀,人類歷史上最二的武器,卻是切腹的好手!
※八十年代的日本東京,女性都是這樣的!
※日本古代歷史上著名奇聞「天皇造反」是怎麼回事?
※日本人崇拜的這位中國戰神有個怪癖,打仗時要把臉遮起來,為何?
※日本人到底盜掘了多少座中國古墓?古遺址成日本菜園子,想挖就挖
※蒙古兩次出征日本的戰爭
※日本的茶杯居然沒有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