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聞思正法(1):聞三藏十二部經(上)

聞思正法(1):聞三藏十二部經(上)

聞思正法(1):聞三藏十二部經(上)



聞思正法(1):聞

三藏十二部經(上)


佛教的大藏經一般稱呼為「三藏十二部經」。三藏是素怛纜藏、毘奈耶藏和阿毘達磨藏。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經的內容分為十二種類,叫做十二部經。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又如諸佛為饒益他,開示演說十二分教: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頌,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佛為饒益諸有情故,大慈大悲為眾生開示演說十二分教。」


我們引用《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討論「三藏十二部經」: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


云何名為聞思正法?


怎麼叫做「聞」正法?怎麼叫做「思」惟正法呢?


謂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說開顯,分別照了。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八:「論曰:正士者,謂四向。正至,謂四果。云何名為聞思正法者,謂聞慧。」

佛將他所證悟的法,為眾生宣說出來,就是「正法」。「若佛」的「弟子」,「佛弟子」是「正士、正至、正善丈夫」,為眾生講解正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云何名善友性?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何等為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正善丈夫」是善友有眾德相應。


有人請問,而為說明叫做「宣說」。宣說過後,心裏面還有疑問,又再請問,對方能夠除遣疑惑,顯發出來甚深的道理的語言,就叫做開顯。


略說過後,又在廣說解釋佛法的義趣,叫做「分別」。於證法廣為人宣說開示,叫做「照了」。


延伸閱讀:

1、《圓滿的善知識具有八種德相》


2、《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一:八種功德能為善友


此復云何?


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十二分教。

是名正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云何名為說正法教?謂即如是諸佛世尊出現於世,哀愍一切諸聲聞故。依四聖諦,宣說真實苦集滅道,無量法教。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十二分教就是「正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法」者,略有十二種,謂契經等十二分教。


「既略說已,分別開示解其義趣」,那叫做「分別」,這個分別是廣說的意思。「於作證法廣為他說宣揚開示」,「是名」叫做「照了」。

聞思正法(1):聞三藏十二部經(上)



十二分教


一、契經


云何契經?


謂薄伽梵於彼彼方所、為彼彼所化有情、依彼彼所化諸行差別,宣說無量蘊相應語、處相應語、緣起相應語、食相應語、諦相應語、界相應語、聲聞乘相應語、獨覺乘相應語、如來乘相應語、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相應語、不凈息念諸學證凈等相應語。


先解釋「契經」的「契義」。


「薄伽梵」,就是世尊、佛陀,為各式各樣的地方的眾生、不同的心行的眾生,宣說了無量無邊的「相應語」。


「蘊相應語」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苦的、是空的。「處相應語」,「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也是無常的、無我的。「緣起相應語」,就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相應語。「食相應語」,段食、悅意觸食、意思食、識食。


「諦相應語」,說苦集滅道四諦與四諦相應的語言。「界相應語」,就是十八界相應語,或者地水火風空識「相應語」。「聲聞乘相應語」,學習這樣的佛法,可以令得聲聞的道果。「獨覺乘」的「相應語」,「如來乘」的「相應語」。「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三十七道品的「相應語」。還有「不凈息念」,「不凈」是不凈觀,「息念」就是持息念,就是出入息觀。「諸學」,諸學就是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這都是應當學的。「證凈」四證凈,「等相應語」。「契」就是相應的意思,與這麼多佛法相應的語言叫做「契」。


「契」是「契理、契機」,法門契合眾生的根性、程度,也是要與法相應、符合佛所覺悟的真理。


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聚如是種種聖語,為令聖教久住世故,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現在解釋「契經」的「經義」。


佛在世時說了很多的法,佛滅度以後,佛弟子把法「結集」起來。「結集」就是大家集會在一起,由一個人把佛說的經背出來,又經過大家的審定,認定說:「這是佛說的」,這叫做「結集」。


「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聚如是種種聖語」,就是「蘊相應語、處相應語、…」這麼多的相應語、種種的聖語把它編集起來。「為令聖教久住世故」,做這件事目的就是希望佛的聖教能長久地住持在世間。


「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很美妙的名句文。「如其所應次第安布」,蘊、處、...,都是相應語,但是有類別、一類一類的,所以要按照次第把它編輯起來:譬如說蘊相應語,就放在蘊相應語這裡一塊兒;譬如說八正道的相應語,就放在八正道裡邊;…就是每一類都放在一起,分成類這樣編輯起來。佛說法的時候,有時候說四念住,有時候說四正勤、說十二緣起;前一次說法和後一次說法不是有一定的次第的,但編輯的時候就是按照分類,次第地把它編輯起來,「次第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這樣子把它編輯起來成一類一類的,就是聯合在一起貫穿起來,不是散亂的。佛說的法無量無邊也是一部經一部經的,現在把它編輯在一起,所以也是「縫綴」的意思。「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佛法編輯了以後,在世間上流傳就會引出來「義利」,引有義的利益,發出來戒定慧這種義利。「能引梵行」,能引發出來聖道。「真善妙義」,這個善法是真實的善法,真實是最好的東西。


是名契經。


《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經者,梵音修多羅,義翻為契經。契者詮表義理契合人心,即契理契機也。經者,佛地論云:能貫能攝故名為經,以佛聖教貫穿所應說義攝持所化生故。」


《瑜伽論記》卷第六:「後解契經名。略二義:一、貫穿等即是結鬘義。二、引義利等即是出生義。雜心五義,明了論七義,廣釋如彼。」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契經」者,謂貫穿義,長行直說,多分攝受意趣、體性。

聞思正法(1):聞三藏十二部經(上)



二、應頌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或於最後,宣說伽陀,或復宣說未了義經。是名應頌。


佛說這一部經的時候,叫做「長行」。「謂於中間」,說到中間的時候,或者是說到最後的時候,用這頌的形式,就把長行重說一遍,這叫做「伽陀」,也叫做應頌。


應頌,簡單說有兩個意思:一、佛開始講這一部經的時候有的人還沒來,中間來了,或者後來才來,那麼佛就為他重說一遍,就是用頌的形式重說一遍。二、有的人是鈍根人,聽了一遍了,可能還未能明了,佛就再講一遍,重複的講。「或復宣說未了義經,是名應頌」,開始說一段佛法是簡要地說明的,這個義還不是十分明了,再把那未了義的經再說一遍,叫他明了,「是名應頌」。


《瑜伽論記》卷第六:「二、應頌者,謂佛說經已半,或於最後,為後來重說伽陀,我為鈍人聞長行說仍未了義或中間時或於最後重說伽陀。三藏云:「佛於長行略說未顯名未了義,故於中間或於最後重說伽陀令顯了,故云或復宣說未了義經,亦未論要,為後來或為鈍根方重說。」 泰云:應頌有三:「一、於說義中間應以偈頌上義;二、於說義最後重頌前義;三、於諸經中頌及長行未了義經應更分別故名應頌。」基述三藏言:「非經未了謂聽者未了,此未之所聞也。」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應頌」者,謂長行後宣說伽他;又略摽所說不了義經。


三、記別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或復宣說已了義經。是名記別。


佛說法的時候,「記別」就是說明這個「弟子」,「命過」、死掉了以後,生到什麼地方去了,說這件事,這叫做「記別」。通常說,為這個菩薩受記做佛叫做「記別」。其實是不只是如此,只要那一個弟子死了,佛說他現在生天了,那也是「記別」,或者提婆達多下地獄去,也叫做「記別」。「或復宣說已了義經,是名記別」,這個「已了義經」再說一遍叫做「記別」。


「應頌」就是不了義經,「記別」就表示已了義經。通常在其它的經論上,說究竟的叫做「了義」,不究竟的叫做「不了義」。但這裡解釋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得不明白叫做「不了義」,說明白了叫做「了義」。


《瑜伽論記》卷第六:「三、記別者。謂記弟子命遇生。兼顯授記得涅盤事。皆名記別。或復長行隨說何法義即顯了。亦名記別。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記別」者,謂廣分別略所摽義,及記命過弟子生處。


四、諷頌


云何諷頌?


謂非直說;是結句說。或作二句,或作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是名諷頌。


長行是「直說」的,就是句子有長有短,就像通常講話的樣子,那叫做「直說」。現在「諷頌」不是那樣子;「是結句說」,是結成一句一句的這麼說,或者是結成兩句,或者作成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像《法華經》裡面偈頌很多。


這樣的句子容易頌。


《瑜伽論記》卷第六:「四、諷頌者,謂非長行直說,但以巧妙言調結於句韻,或作二句乃至六句等諷頌說法,是不重頌伽陀頌也,不同室路迦誦,不問有義、無義但滿三十二字以為一誦,是經論數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諷頌」者,謂以句說:或以二句,或以三、四、五、六句說。

聞思正法(1):聞三藏十二部經(上)



五、自說


云何自說?


謂於是中,不顯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性,為令當來正法久住、聖教久住、不請而說。是名自說。


「謂於是中,不顯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性」,這部經裡面,沒有標出來請法人的名字和他的種性。「為令當來正法久住、聖教久住,不請而說」,這是佛為了將來「正法久住」,「正法」就是語言文字的佛法。「聖教久住」應該指是「證」,信解行證的「證」,證法能夠久住。證法久住的先決條件,一定要有言教的佛法,從這裡去聞思修,然後才能得聖道,那就變成聖教了,「聖教久住」。「不請而說」,所以佛不待他人請問,佛就自己宣說了。那麼這「是名」叫做「自說」,無問自說。


《瑜伽論記》卷第六:「五、自說者,謂無請主,令法久住不請而說,如法收頌等。」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八:「複次、有二種契經:一、因請而說;二、不因請說。因請說者,謂若有補特伽羅,由此諸行相教而調伏者,因彼請故,為轉如是諸行相教。不因請說者,謂若於彼多百眾中,以無量門作美妙說;或為大師近住弟子阿難陀等作如是說,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自說」者,謂無請而說,為令弟子得勝解故,為令上品所化有情安住勝理,自然而說。如經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說」。


六、因緣


云何因緣?


謂於是中,顯示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性,因請而說,及諸所有毘奈耶相應有因有緣別解脫經。是名因緣。


「謂於是中,顯示能請補特伽羅的名字的種性」,說明是某某人提出來請問,因為他請問了,佛為他宣說,有這樣的因緣而有這樣的經宣說出來。「及諸所有毘奈耶相應」,每一條的戒律都是有一個因緣佛才制定這一條戒的,不是無因緣佛就說:「這個事不可以做」。「是名」叫做「因緣」。


《瑜伽論記》卷第六:「六、因緣者,因請而說,即一切經律但是有請說者皆名因緣經。言及諸所有毘奈耶等者,十二年前眾未有犯但略教誡,十二年後因眾有犯廣說戒經名因緣經。」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一:「緣起」者,謂有請而說。如經言:「世尊一時依黑鹿子為諸苾芻宣說法要」。又依別解脫因起之道,毘奈耶攝所有言說。又於是處說如是言:「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緣,依如是如是事,說如是如是語」。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佛陀降生前說了些啥?
濟群法師評印順法師的「大乘非佛說」
元聞法師:在家人可以公開批評出家人的錯誤嗎?
購書記:《歷代漢文大藏經目錄新考》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佛教常識】三藏十二部經
《道藏》為何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部
道教「三洞、四輔、十二部」指的是什麼?
虛雲老和尚:因果兩字涵蓋佛法三藏十二部內容
何謂三藏十二部
界詮法師:佛教經典的「三藏十二部」到底指什麼?
佛教文化:佛教「三藏十二部」包含哪些經典
佛教經典的「三藏十二部」到底指什麼?
十年來最值得看的十二部韓國電影,三部並列第一!
十二部經典的中文字幕情色電影
總有你喜歡!二十二部10月新番簡評和推薦
那些年錯過的動漫(十二部番劇推薦)
岩井俊二導演作品整理十二部
蓮池大師:學佛的人必須以三藏十二部經教作為修行的準繩
豆瓣歷史最佳十二部科幻電影——虛擬?現實!
十二部電視劇帶你了解中國古代史,一分鐘記牢朝代順序!
洞玄經萬劫一出,曾封一通於勞盛山,十二部文未全降世
2018年十二部新劇搶先看,楊冪鄭爽楊洋馬天宇,你最期待誰?
這十二部電視劇大概是沒有機會播出了,第七部還是陳赫執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