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朴之美:北朝青瓷

大朴之美:北朝青瓷

近年來,北京藝術博物館傾力打造了「中國古瓷窯大系」這一鴻篇巨製,讓土掩千年的古瓷窯重新登上精彩的舞台。展覽雖然早已結束,但每每翻開當時的圖錄與照片,還會有沉下心境來細細品味的雅趣。

恰巧今天看了鞏義窯、邢窯及正在編輯的磁州窯「窯火初燃」部分,那些創燒時期的北朝青瓷,都是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日用器皿,看似寡淡、簡單、粗糙,但卻耐人尋味,有時還會瞬間忘卻了身處的環境,似乎全然不見周圍過於矯飾的色彩。因為越是大朴的瓷器,則越見拉坯之功力,也越是難以燒造。

回望北朝社會,那是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的複雜社會,套用今天的觀點,它既是一個歷史時期,同時又是具有鮮明人文地理意義的歷史概念。

當時的北朝與南朝對峙,長期陷於戰亂局面,故瓷業生產在北方出現較晚。直到北魏孝文帝494年遷都洛陽,大大促進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吸引了大批南遷居民回歸。這些回歸居民帶回了南方越窯先進的青瓷燒造技術,最終迎來了北方青瓷燒造的輝煌時代。

北朝時期燒造青瓷的窯爐稱饅頭窯。典型窯場除了河南鞏義窯與河北邢窯外,還有河北曹村窯與山東淄博窯。北方這種饅頭窯還因其窯室內的構造形似馬蹄,也稱馬蹄窯。北朝時期的饅頭窯雖構造簡單,但卻已經能夠滿足瓷器燒成的高溫條件,故燒造出了北方最早的青瓷。

北朝青瓷需經選料、做坯、施釉和燒成等多個程序才可完成。瓷窯大多選在瓷土優良、燃料充足、水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的淺山丘陵地帶。製作過程,首先要選擇優質的塊狀瓷石,再經粉碎、過濾、陳腐等工序,然後方可作坯。作坯的成型方法,主要是用快輪拉坯,底足部位採用旋削工藝,因技法十分純熟,故器物造型普遍規整,足端削棱,形成倒角,製作乾淨利落。

此外,邢窯還出現了模製工藝。從河北內丘縣邢窯遺址出土的一件北朝時期素燒陶扁壺印模可以看出,其為雙模合印,邊緣有合模印記刻線,圖案雕刻清晰,是模製工藝的典型工具。

北朝青瓷,多採用浸釉或盪釉法施釉。圓器內壁滿釉,內底積釉現象較為明顯,外壁施釉不到底(稱為半釉),有明顯的垂釉現象,有的積釉部位釉層較厚,色調較深,甚至呈現黑褐色,有強烈的玻璃質感。釉面有十分明顯的開片現象。

大朴之美:北朝青瓷


北朝青瓷的垂釉現象

相對南方青瓷的悠久歷史與完美工藝,北朝青瓷的釉色也毫不遜色。以1974年磁縣講武城鄉東陳村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堯趙氏墓出土的青釉細頸瓶、1978年磁縣大冢營村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青釉覆蓮紋六系罐和仰蓮瓣紋器蓋為典型代表,釉色淡雅,釉面光潤,十分美觀。

北齊時期,以曹村窯為代表的北朝青瓷,極少量的開始使用化妝土,同時因釉中氧化鐵含量的變化,釉色有了青色與青黃色的不同區別。

北朝青瓷的燒造方法較為簡單,尚未出現匣缽裝燒法,而是採用明火燒造。分摞燒和單燒兩種。瓶、罐等大件器物為明火單燒。盤、碗類小件器物則以三叉支釘為間隔進行摞燒,故器內底常帶三個支釘痕。

採用支釘支燒法,大大節約了窯位空間,從而增加了產量,提高了生產效率。儘管如此,但是間隔窯具與摞燒技術仍不能滿足當時人們對於瓷器質量與產量的雙重追求,故後來,尤其是在唐代以後,便普遍使用匣缽裝燒法了。

北朝青瓷的造型十分豐富,除杯、碗、盤、豆、缽、盆等外,還有大小型號各異的罐類與瓶類器物。

大朴之美:北朝青瓷


北朝青瓷豆

碗、杯為直口,深腹,底部附圓形餅狀實足,足端外撇,底心微凹,邊緣削棱一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盤腹有深有淺,分圜底和大平底兩種。

缽分直口與斂口,唇沿內卷或外高里低呈斜坡狀,均為小平底,深曲腹。

豆為大盤口,口沿外撇,喇叭狀高足,足沿向上卷。

盆為平唇外撇,弧腹,餅狀實足,足端外撇,底心微凹,邊緣削棱一周。

罐為盤口,肩部置四系,弧腹,小平底。

瓶為侈口平沿,細長頸,扁圓腹,高餅足外撇。

整體上看,北朝青瓷以實用器為主,普遍胎體厚重、粗獷、質樸,與南方青瓷清新秀麗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造型種類雖不及南朝青瓷多樣,但功用已經細化,基本可以滿足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多個層面,說明北方人們生活品質有了很大提升。

北朝青瓷的裝飾較為簡單,主要是在胎上刻劃弦紋進行裝飾。如在碗、盤、缽、盆的口沿部位刻劃一道弦紋,而在瓶的頸、腹部刻劃數道弦紋等,具有樸實自然的藝術風格。

大朴之美:北朝青瓷


北朝青瓷瓶上的刻劃弦紋

東魏、北齊時期,由於佛教興盛,個別青瓷上開始出現浮雕蓮瓣紋裝飾,儘管製作手法比較簡單,但卻頗具深厚而豐富的文化內涵。

大朴之美:北朝青瓷


北朝青瓷仰蓮瓣紋器蓋

北朝青瓷歷經隋代發展,終因白瓷的興起而逐漸走向衰落,至唐代時基本為黃釉瓷所取代。唐代以後,北方白瓷成為了主流產品,統領半壁江山並與南方青瓷平分秋色,由此確定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業格局。因此,北朝青瓷的出現,不僅是北方制瓷技術的重大突破,同時為白瓷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意義。

※本文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期《收藏》雜誌。


1993年創刊的《收藏》雜誌,是中國創刊最早、發行量最大的、最具影響力的收藏類期刊。《收藏》填補了中國期刊界無一本收藏類期刊的空白,背靠豐富的文物資源和強大文博專家顧問團,全方位拓展雜誌的活動空間,反作用於中國的民間收藏,促進了收藏知識和收藏經驗的傳播和普及,催發了收藏品藝術市場的發育和成熟,推動了收藏理論的研討和收藏學的建立,影響和帶動了收藏類傳媒,包括收藏類報刊、收藏類專欄專版、收藏類書籍的創辦、出版熱。

新浪微博:收藏雜誌

微信公眾號:收藏雜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雜誌 的精彩文章:

從一張手稿破解李可染《韶山圖》背後的密碼
看畢加索怎麼玩陶瓷
?破現代幣拍賣紀錄的是這樣一套錢幣
乾隆皇帝推崇的張宗蒼為什麼被後世淡忘
?這也敢偷!人神共怒了

TAG:《收藏》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大朴傳藝道 雅韻逸古風——王雲山篆刻叢談
韓國十大朴姓明星,朴燦烈朴敏英朴炯植,你最喜歡哪個?
大拙大朴大氣象
大朴盆景,霸氣側漏
內心強大朴槿惠:就算你們把我弄死,我也沒收錢,有人在暗中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