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演變六經病證,三種方法全面指導溫病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把把脈」,搜索關注後獲取更多中醫趣聞!
小編導讀
中醫的獨特之處,不僅體現在中醫的整體觀念,還在於辨證施治。辨證施治對於臨床有著重要指導意義,有學者更是形象地將辨證施治稱之為中醫活的靈魂。辨證論治的方法有很多,每種辨證方法都有它獨特的使用範圍。今天要分享的是在傳染病的辨治中常用的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這三種辨證方法,詳情且看正文!
因證立法,隨法選方,辨證是為立法選方用藥提供依據。傳染病的辨證方法是中醫學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通過歷代醫家的不斷補充和完善而逐漸形成的。傳染病辨證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是中醫辨證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始見於《傷寒論》,是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在《內經》的基礎上,結合傷寒病證的傳變特點所創立的一種論治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它以六經(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為綱,將外感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證候,總結歸納為三陽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三陰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類,分別從邪正盛衰、病變部位、病勢進退及相互傳變等方面闡述外感病各階段的病變特點。
凡是抗病能力強、病勢亢盛的,為三陽病證;抗病力衰減,病勢虛弱的,為三陰病證。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其中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以五髒的病變為基礎。所以說六經病證基本上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六經辨證對指導傳染病辨證也有很好的實用價值。
(一)太陽病證
太陽病證是外感病,包括傳染病的初起階段。太陽主表,外邪侵犯人體,由表而入,太陽經首當其衝。因此,病之初起即表現太陽病證,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脈症。同時,太陽經脈分布在項背並主營衛,太陽之腑為膀胱,所以邪犯體表則見太陽經證,邪熱入里傳膀胱則見太陽腑證。
1.太陽經證
不同外邪侵犯人體會有不同證型,分為三型: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和太陽溫病。
(1)太陽中風
臨床表現:發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脈浮緩。
病因病機:外感風邪,營衛不和,衛失固外開闔之權,腠理疏泄。
(2)太陽傷寒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無汗,喘,頭項強痛,體痛,脈浮緊。
病因病機:外感寒邪,衛陽被遏,營衛郁滯不通,腠理緻密。
(3)太陽溫病
臨床表現:發熱,微惡風寒,口微渴,脈浮數。
病因病機:外受溫邪,津傷內熱。
2.太陽腑證
太陽經邪內傳於腑,因有入氣入血之異,臨床又有太陽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的區別。
(1)太陽蓄水證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脈浮數。
病因病機:邪氣內入膀胱,膀胱氣化不行,以致氣結水停。
(2)太陽蓄血證
臨床表現:小腹急結或硬滿,如狂發狂,小便自利,身體發黃,脈沉結。
病因病機:熱結下焦,瘀血不行。
(二)陽明病證
陽明病證是外感熱病過程中,正邪劇爭,邪從熱化,陽熱亢盛,津液耗傷的病理階段,其證候性質屬里實熱證。陽明病分經證和腑證兩類:陽明經證是邪熱瀰漫全身,充斥陽明之經,而腸中糟粕尚未結成燥屎的病變;陽明腑證是邪熱與腸中糟粕相搏,燥屎內結,腑氣不通的病變。
1.陽明經證
臨床表現:身大熱,不惡寒,汗出,口渴引飲,面赤,苔黃,脈洪大。
病因病機:外邪入里化熱,熱與燥相合於胃中,消爍津液。
2.陽明腑證
臨床表現:潮熱,譫語,便秘,腹滿而痛,苔黃厚乾燥,脈沉實。
病因病機:外邪入里化熱,與大腸燥熱相合,津液被耗,燥結成實,阻滯於中。
(三)少陽病證
少陽病證是外感熱病過程中,邪犯少陽經,正邪交爭,樞機不利的病理階段。病位處於表裡之間,故其性質屬於半表半里證。
臨床表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脈弦。
病因病機:邪犯少陽,樞機不利。
(四)太陰病證
太陰病證是脾陽虛衰,邪從寒化,寒濕內生的病理階段。病邪內入三陰,太陰首當其衝。太陰病證是三陰病證之初起階段,以脾虛寒濕為病變特點。
臨床表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
病因病機:脾胃虛寒,寒濕中阻。
(五)少陰病證
少陰病證是外感病過程中的後期階段,多出現精神極度衰憊、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狀態。少陰病證是邪在心腎的病變,分寒化、熱化兩種。
1.少陰寒化證
臨床表現:無熱惡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脈沉微細。
病因病機:心腎陽衰,陽氣欲脫。
2.少陰熱化證
臨床表現:心煩,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紅少津,脈細數。
病因病機:寒邪化熱,心腎陰虛,虛火上炎。
(六)厥陰病證
厥陰病證是外感熱病的最後一個階段。厥陰是陰之盡、陽之始,病情變化多端,病理特點是寒熱錯雜,陰陽之氣不相順接。
臨床表現: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
病因病機:邪入厥陰,陰陽交爭,寒熱錯雜。
由此可見,六經辨證是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來劃分疾病的深淺及邪正盛衰的辨證方法。從病變性質與邪正關係來看,三陽病多熱、三陰病多寒,三陽病多實、三陰病多虛,故六經辨證也寓有八綱辨證的思想。運用六經辨證,能正確掌握外感病發展變化的規律,在治療傳染病時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六經病證的治療原則,三陽病重在祛邪,三陰病重在扶正。
?二、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是由清代葉天士所創。他根據前人有關營衛氣血的論述,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在《溫熱論》中將衛氣營血作為溫病的辨證綱領,用以分析溫病病情淺深輕重及其傳變規律,將溫病的發生髮展過程概括為四類不同證候,並提出相應的診法和治法,從而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這一理論體系。
外感溫病,包括傳染病,其由淺入深或由輕而重的病理過程分為衛分、氣分、營分、血分四個階段,各有其相應的證候特點。
(一)衛分證
衛分證是溫邪初犯人體肌表,衛氣奮起抗邪,導致衛氣功能失調引起的證候類型,常見於外感熱病的初期。因肺能敷布衛氣達於周身體表,外與皮毛相合,主一身之表,且肺位最高,與口鼻相通,因而衛分證屬表、病位淺。臨床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或伴有頭痛、身疼、咽干、咳嗽、苔白、脈浮等。據感邪性質不同,或患者體質差異,衛分證又有多種證型。
1.風熱犯衛證
發熱,微惡寒,頭痛,微汗或無汗,咳嗽,咽紅或痛,鼻塞流濁涕,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2.暑濕犯衛證
發熱,微惡寒,無汗,頭痛,身重,胃脘部痞滿,心煩,口渴,舌紅,苔白膩,脈濡數。
3.濕熱犯衛證
惡寒,身熱不揚或午後熱勢加劇,頭重如裹,肢體困重,胸脘痞悶,口黏不渴,舌苔白膩,脈濡數。
4.燥熱犯衛證
發熱,微惡風寒,少汗,伴皮膚及口鼻乾燥,咽喉干疼,乾咳少痰,舌紅欠潤,苔薄白而干,脈浮數。
(二)氣分證
氣分證是溫熱病邪由表入里,或直接發於氣分,影響人體「氣」的生理功能而未入營血的證候,是陽熱亢盛的里熱證。氣分證多由衛分證轉化而來,病位較深。臨床表現為身體壯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出而熱不解、舌紅、苔黃、脈數。氣分病變涉及臟腑較多,臨床上可分為溫熱性氣分證和濕熱性氣分證兩大類,臨床表現較為複雜,證候類型亦較複雜。
1.邪熱壅肺證
多兼汗出口渴,咳喘,胸痛,咳吐黃稠痰。
2.熱擾胸膈證
多兼心煩懊惱,坐卧不安,甚則膈上如焚。
3.熱盛陽明證
多兼大汗出,氣粗,渴甚,脈洪大。
4.熱結腸腑證
多兼日晡潮熱,腹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甚則煩躁,神昏譫語,苔黃厚,或焦燥起刺,脈沉實有力。
5.熱郁膽腑證
多兼口苦咽干,胸脅不舒,脈弦。
6.濕熱中阻證
多兼身熱不揚,汗出不解,脘痞嘔惡,心中煩悶,苔黃膩,脈濡數。
(三)營分證
營分證是溫熱病邪自衛分或氣分傳入或熱邪直接深入營分,劫爍營陰,擾亂心神的證候。營分證是溫熱病邪內陷營陰的深重階段,病位多在心與心包絡,以營陰受損、心神被擾為特點。依病情深淺不同分為多個證型。
1.熱入營分證
身熱夜甚,心煩躁擾,時有譫語,口乾反不甚渴飲,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
2.熱閉心包證
身熱灼手,時時昏譫,或昏憒不語,舌蹇肢厥,舌紅絳,脈細數。
3.氣營兩燔證
高熱,汗多,口渴引飲,煩躁,夜寐不安,斑疹外發,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膩或光,脈細數。
(四)血分證
血分證為邪熱深入血分而引起耗血動血,瘀熱互結的一類證候。血分證是衛氣營血病變的最後階段,也是溫熱病發展演變過程中最為深重的階段,累及臟腑,以心、肝、腎為主。臨床上以高熱和出血為其特點。血分證也有多個證型。
1.熱盛動血證
身體灼熱,躁擾不安,甚或昏狂譫妄,斑疹密布、色呈紫黑,或吐衄便血,舌質深絳,脈細數。
2.熱盛動風證
高熱神昏,四肢抽搐,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舌紅絳,脈弦數。
3.氣血兩燔證
壯熱,口渴,煩躁不安,神昏譫妄,斑疹密布,吐衄便血,舌質深絳,脈弦數或細數。
4.熱與血結證
身熱夜甚,少腹堅滿、按之疼痛,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神志如狂,或清或亂,口乾,漱水不欲咽,舌有瘀斑或紫絳,脈沉實或細澀。
衛氣營血四個階段反映了溫病過程中病情淺深輕重的四個不同層次,病證的傳變規律一般由衛分開始,逐漸加深傳入氣分,深入營分、血分。由於衛氣營血的傳變過程體現了病邪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病情由輕而重的發展趨勢,因此,運用衛氣營血辨證,抓住各個階段的證候特點,可以從總體上把握外感溫熱病的病機演變規律。但由於所感病邪性質有別,患者體質強弱及反應各異,以及治療及時恰當與否,臨床上又有不少特殊情況。
如有的病在衛分、氣分,經治療邪從外解而病癒,不再內傳營、血;或初起不見衛分證,一發病即在氣分,甚至徑見病入營血之證;或衛分證未罷,又兼見氣分證而致「衛氣同病」,甚至氣分證尚在,同時出現營分證或血分證,而成「氣營兩燔」或「氣血兩燔」;更有嚴重者,熱邪充斥表裡,遍及內外,出現衛氣營血同時累及的局面。因此,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劃分不是絕對的,而是互有聯繫,錯雜出現,既有病程發展的一般規律,又有病情變化的特殊形式。
?三、三焦辨證?
三焦辨證由清代吳鞠通所創,是對病邪自口鼻進入後按三焦部位由上及下、由淺入深的病變過程進行綜合分析和概括的辨證方法。三焦分為上焦、中焦、下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肝、腎、大腸、小腸、膀胱。三個階段,各有其相應的證候特點。
(一)上焦證
溫病由口鼻而入,鼻通於肺,故溫病開始即出現肺衛受邪的癥狀。溫邪犯肺以後,有兩種傳變趨向:一為順傳,病邪由上焦傳入中焦,出現脾胃經的證候;另一種為逆傳,從肺衛傳入心包,出現邪陷心包的證候。
1.邪犯肺衛證
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口微渴,舌邊尖紅,脈浮數。
2.肺熱壅盛證
高熱,咳喘氣促,口渴,舌紅苔黃,脈數。
3.熱閉心包證
身灼熱,神昏譫語,舌蹇肢厥,舌紅絳。
(二)中焦證
溫病順傳到中焦,則見脾胃之證。胃喜潤惡燥,邪入中焦而從燥化,則出現陽明經(胃、大腸)的燥熱證候;脾喜燥而惡濕,邪入中焦而從濕化,則見太陰(脾)的濕熱證候。
1.陽明燥熱證
(1)陽明熱熾證:面紅目赤,發熱,口渴,汗出,脈洪大。
(2)陽明熱結證:日晡潮熱,腹脹滿硬痛,便秘,口乾咽燥,苔黃或焦黑,脈沉實。
2.太陰濕熱證
(1)濕熱熏蒸證:身熱不揚、汗出不解,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黃膩,脈濡數。
(2)濕阻氣機證:脘腹痞悶,肢體困重,泛惡欲吐,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膩,脈濡。
(三)下焦證
溫邪深入下焦,多為肝腎陰傷之證,是溫病的後期階段。
1.腎陰耗損證
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於手背,口乾,神倦耳聾,舌燥,脈象虛大。
2.虛風內動證
手足蠕動,心中憺憺大動,神倦,舌絳苔少,甚或時時欲脫,脈虛。
三焦辨證所包括的各臟腑病理變化,不僅是溫病發展過程中三類不同證候的概括,而且表明了溫病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及三焦所屬臟腑的傳變規律。一般而言,溫病初起,邪襲上焦,首先犯肺,故上焦證候多為溫病初期階段。手太陰肺的病變不愈,可進一步傳入中焦,為順傳;也可由肺而傳入心包,為逆傳。中焦病證,處於溫病中期,為邪正劇爭的極期,中焦病不愈,則可傳入下焦。所以就三焦辨證而言,溫病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始於上焦,終於下焦。但由於個體體質差異,溫病性質不同,加上治療是否恰當等因素的影響,上、中、下焦各病程階段長短不一,累及臟腑重心有別。如逆傳心包,多見於溫熱類溫病;溫邪傳入中焦,多見胃經熱盛,腸道熱結;傳入下焦多傷及肝腎之陰。濕熱性質的溫病,初起熱勢多不盛而即可侵犯中焦,病變多在脾胃,而且滯留時間較長;若傳入下焦,則除肝腎外還可影響膀胱及大腸功能。溫熱與濕熱兩類溫病可相互轉化。
三焦辨證與衛氣營血辨證同為溫病辨證方法,衛氣營血辨證反映由表入里的發展過程,而三焦辨證則體現了溫病從上而下的傳變規律,二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運用於臨床可更全面指導溫病的辨證論治。
友情提示:微信搜索公眾號「把把脈」,小師妹在這裡等你哦!
※萬物蔬菜養生寶,飲食多樣經您調,不生病的養生良方
※「六經八綱」述腦疾6例,經方大師談獨特經驗
※虛寒濕凝於堵瘤癌,教你改善小妙招
※著名中醫學家祝味菊賦於「中藥四性」的新含義
※不要著急,別讓「變老,變胖又變醜」為難了自己
TAG:把把脈 |
※腰椎病各種治療方法
※佝僂病是什麼 佝僂病的治療方法
※中醫偏方,各種常見疾病的治療方法
※六種運動最傷膝蓋,糖尿病病友應學會這些預防方法!
※背部摸穴診病治病的方法
※百病從肝治——養肝最全的方法呦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4種檢查方法和3種治療方法,你得知道!
※慢性濕疹治療方法,中醫偏方解決皮膚病
※三種鍛煉方法遠離腰椎病
※治療頸椎病的方法 三種治療方法先了解
※癌症:全新給藥方法直達病灶
※有胃病一定要預防胃癌,最全面的胃癌檢查方法
※多肉植物的各種病蟲害及防治方法
※肺氣腫的病因與治療方法
※真菌感染皮膚病怎麼治?最佳治療方法
※詳談白血病治療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最佳治療方法有哪些-糖尿病治療方法
※治療白血病的方法都有哪些
※不傳之秘 皮膚病濕疹的中醫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