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近日,號稱「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的《斯飛日曆》上線眾籌,在古建築愛好者圈內撩起陣陣熱潮,短短一周就幾近完成眾籌目標。相比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的名頭,小編更關注其背後的製作者們——一群來自各行各業、憑著對文物古迹的執著與熱愛走到一起的年輕人——而對比他們十多年的堅持與記錄,這本日曆既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也可以說只是這些行者記錄的冰山一角。

撰文:安道壹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2012年元旦假期,斯飛小組部分組員古北口長城之行留影。供圖:楊煦

「斯飛」二字,來自《詩經?小雅》中形容中國古建築屋頂輕盈靈動的章句「如鳥斯革,如翚斯飛」。而「斯飛小組」就是一個成長了十年的文物古迹興趣小組,成員從東北到嶺南,從滬上到關中,分布就像他們的興趣一樣廣泛。斯飛成員以中國古建築為起點,逐步深入探索,堅持考察國內外不同地區、類型、時代的文化遺產,參觀博物館,分享行程、發現和思考,成為親密的朋友。小組中不乏建築史、美術史、考古學、歷史學等領域的青年學人,但更多的是追求真知的專業外人士。


從山西說起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山西澤州坪上湯帝廟獨立於廟宇之外的舞亭攝影:張利偉

文物、古建築集中的山西是古建築愛好者和研究者的聖地,也是斯飛小組成員最常涉足的地區。趟水過河利用工作之餘的假期,十年來多次深入晉東南,考察了大量寺廟古建築,關注點從最初的木結構形制逐步拓展到建築美術空間,記錄了上黨地區大量早期寺廟和一些村落的現狀。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澤州縣坪上村湯帝廟,公布的年代為明至清,但趟水過河通過對廟中舞亭的覆盆式柱礎、角獅和山門門墩石的形態以及西耳殿柱頭鋪作的平伸昂等形制特徵,推測這座湯帝廟在金代始建;而明弘治十四年(1501)重建的正殿,其石柱仍帶有金代風格,亦可為輔證。更確切的判斷由斯飛小組的另一位成員張建軍補充完善:寺廟經過清理,一些碑刻逐步顯露,明正德年間的《創建成湯廟記》碑上記載該廟初創於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通過閱讀這通碑文,張建軍又發現,現在的寺廟並不在金代的原址上。明正統年間沁河發大水,幾乎將廟宇沖毀,之後廟宇由河岸的低洼處被搬遷到高地上,大量原有石構件和部分木構件在重建過程中被保留。正是通過對湯帝廟的先後深入解讀,他們還原了湯帝廟另址搬遷重建的史實。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澤州西頓濟瀆廟正殿 攝影:張建軍


張建軍是澤州人,從小生長在千年古剎崇壽寺,兒時日夜與唐幢宋構為伴。參加工作後,他深感晉城傳統文化深厚,開始實地考察晉東南古鎮、村落、寺廟壇觀、佛塔、石窟等。他憂心本地文化遺珍在日益減少,古建築、歷史遺迹賴以生存的環境在迅速改變,於是萌發了記錄、調查、研究本地古建築的想法。十餘年間,他穿行於古澤洲大地的山野鄉村之間,用相機儘可能多地記錄。2009年以來,他陸續發現澤州西頓村濟瀆廟、陽城王曲村大廟、陵川西堯村觀音殿三座金代建築。像趟水過河、張建軍這樣記錄山西尤其是晉東南地區古建築現狀的小夥伴,在斯飛小組中還有很多。

緣定漢唐美術史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斯飛日曆》內頁

緇衣人是小組裡年齡偏小的一位成員,他對中國古建築的超常熱愛,緣於2009年《華夏地理》的一本增刊《國寶山西》。更早的伏筆則埋在他的高中時代,一次偶然的機遇,他買到了《林徽因講建築》這本書。從建築史到美術史的志趣轉換,是緇衣人這些年最明顯的變化。他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史方向博士就讀過程中,把更多的課餘旅行時間用於踏訪城市和墓葬等田野遺迹。《斯飛日曆2017》中關於歷代陵墓和石刻的註解文字後來多半由他主筆。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四川郪江墳台嘴崖墓,道路崎嶇,到達不易。攝影:緇衣人


淮河流域的兩漢墓葬是緇衣人長期研究的對象,從徐州、永城、曲阜的西漢諸侯王級崖洞陵墓,到濟寧、臨沂、棗莊、聊城的東漢畫像石墓葬與祠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相比在以上地區的踏訪,第一次尋找川渝崖墓的經歷顯得更加坎坷。2013年秋天,坐火車沿著古蜀道和嘉陵江來到四川,緇衣人最重要的目的是按照考古報告提供的材料考察郪江鎮一帶的崖墓。考古報告上所繪漫山遍野、結構不一的崖墓簡圖讓人目不暇接,但是現場茂密的林木令按圖索驥的每一步都顯得頗為困難。在翻越山頭,幾經歧途,最終找到柏林坡一號墓的時候,墓室內石刻結構和彩繪圖像的豐實讓他倍感欣慰。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江蘇丹陽梁文帝建陵 攝影:緇衣人


南京和丹陽郊外的齊梁陵墓石刻是緇衣人數度為之傾倒的對象,為了這些大大小小、散落各處的「古代雕塑」,他已經難以計算曾經設計並踐行過多少次徒步路線。盛夏的熾熱,冬日的風雪,纏綿的細雨,泥濘的道路,都不能阻擋他一次次前去考察。在年復一年的旅程中,眼前的景色在改變,同行與邂逅的人在改變,情感和知識也在改變。正是對歷史遺迹的執著和小組內部的互助互勵,使得緇衣人感覺學習之路並不乏味和孤單。


行萬里路的征馬


由於家庭的培養,周誠從小就對歷史文化萌發了濃厚的興趣,大學時開始接觸古建築、古雕塑等方面的書籍,並開始有目的地探訪古迹、追尋歷史。他屬馬,經常用網名「征馬」發表博文。據他所言,「征馬」即征途之馬,表達了他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孜孜追求。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山西黃河邊上的磧口古鎮 攝影:周誠


說起難忘的旅程,他總是如數家珍,但最常提及的還是那年夏末的秦晉黃河峽谷之行。這片孕育過華夏文明的黃土高原,如今只剩「一片孤城萬仞山」的滄桑。短短四五天內,他渡河復渡河,走過兩岸山間的古鎮碼頭、窯洞民居、城池行宮、寺廟道觀、長城烽燧等。這裡曾上演的戰爭烽煙、商貿交通、百姓生活、民間信仰等往事,如同電影般在他腦海中一幕幕回放。一日黃昏,他在黃河邊的石頭城裡偶遇兩位同好,匆匆交流後即各奔前程,次日黃昏又按約定在黃河邊的懸崖寺廟前再次會師。正所謂「莫愁前路無知己」、「人生何處不相逢」。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舊址 攝影:周誠


征馬也會有意識地尋訪專題史跡,比如抗戰遺址。從北京盧溝橋邊、南京中華門外彈痕斑駁的城牆出發,到長江江陰炮台、廣西崑崙關戰場,再到南嶽忠烈祠、騰衝國殤墓園,甚至淮南礦工叢葬坑、哈爾濱「731」舊址等,都再現了一個苦難的時代,以及中國軍民奮力抗爭的歷史。無數的犧牲換來民族的再造,保護好這些活生生的遺迹,見證我們一路坎坷的歷程。


中東旅行家的成長記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武當山金頂 攝影:劉拓


現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研究生的劉拓在少年時期就熱衷旅遊。起初他和大多數人一樣以著名的旅遊景點為主,對於古迹類景區沒有特別的偏好。有意識地尋訪「國保」,應當從2010年的武當山之行算起。那次他買了一張景區的地圖,從紫霄宮登上南岩、金頂,發現它們雖然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有著不同批次和編號。恰巧景區的地圖也標出了這個區別,引導他去山下考察遇真宮、「治世玄岳」牌坊等其他國保單位——這是劉拓第一次主動走訪普通景區以外的古迹。回家以後,劉拓對他20年來去過的國保單位進行了統計,發現很多著名的景區都和靠前批次國保關係密切,但前幾批國保單位中也有大量他從未聽說過的地方。通過上網查詢,劉拓發現中國還有如此多值得一看的東西,並不為常人所知。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劉拓在巴比倫北宮遺址


2010年清明節假期,劉拓前往山西北部,一次性參觀了華嚴寺、善化寺、佛光寺、應縣木塔等中國最高水平的古建築。那種視覺上的震撼使劉拓堅定了尋訪更多古迹的決心,考察重點從之前以靠前批次的重要國保單位為核心,逐漸轉向以尋訪瀕臨破壞、即將失去原有風貌的古迹為重點;內容也再不局限於國保,而是更加關注原始狀態的歷史街區、碑刻、牌坊等。劉拓於2012年在川滇交界向家壩庫區、2013年在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和蘆山地震震區的走訪尤為細緻,是他自認為有特殊意義的經歷。2014年之後,他從對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沿線的絲綢之路古迹考察起步,開始了國外旅行經歷,也因此對國內的古迹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千里夜奔龍門寺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山西平順龍門寺大雄寶殿 攝影:楊煦


201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建築歷史專業博士學位的楊煦報名參加了天津大學與香港大學的晉東南建築聯合研習營。但是考察開始的前一天下午,他還不得不完成學校日語課的期末考試,為此他進考場的時候還在糾結要不要放棄第一天考察。出考場的時候已經14:30,他忽然決定開始追擊遠隔1600公里外太行山深處的龍門寺——研習營第一天上午的現場教學所在地平順龍門寺彙集了五代、宋、金、明代等各時代建築,確實令人難以割捨!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三千里夜奔的各站票據 攝影:楊煦


離龍門寺最近的與港深直航的機場,西有太原、東有鄭州。火速諮詢趟水過河後,楊煦決定從河南方向進入。他訂購了當晚21:30由深圳到鄭州的機票,又在網上支付了從鄭州到安陽的夜車火車票。等再查好之後的跨省轉車路線、收拾完衣物行李出門時,已是下午17:00,距考察開始還有16小時。


楊煦跑步到大學站,乘香港東鐵線到羅湖口岸,過關換乘深圳機場大巴抵達寶安機場,趕上了check in關門時間。飛機21:30準時起飛,他鬆了口氣,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順利。當夜0:10,飛機降落在新鄭機場,轉乘夜間機場大巴到鄭州市區、再打車到鄭州火車站後,卻發現預訂的凌晨3:50的火車正在無限期晚點。費了幾番口舌,終於改簽到一班4:20的卧鋪,上車小憩了兩小時。凌晨6:15,火車抵達安陽,出站打車到客運西站,再登上去林州的班車。林州聞名遐邇的紅旗渠是第六批國保,卻在他抵達前兩天剛發生了坍塌,埋住了從林州去往山西方向的公路,實屬意料之外。楊煦趕緊查手機地圖,決定先乘車去晉豫交界處的任村。


等到早上8點多趕到任村,已經奔襲一夜、轉車N次的楊煦不得不再打起精神包了一輛小麵包車,走完最後一段路。車從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邊緣駛入太行山的濁漳河谷,太行的蒼勁峰巒感人至深。河南的司機到山西境內便不識路了,楊煦依靠手機定位給司機導航,終於在9:30之前到達了石城鎮源頭村的龍門山下。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龍門寺全景 攝影:楊煦


三千里奔襲一整夜之後,陸港兩地師生尚在從長治趕來的路上。楊煦卻不覺疲憊,獨自爬上龍門寺西南的小山。夏日的暖陽下,他拍下了龍門寺的全景,這就是《斯飛日曆》書前時間軸跨頁照片的第七張。


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今年,斯飛行者們決定做一件事情來紀念十年來的行走歷程。於是《斯飛日曆2017——不容錯過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應運而生,這是中國第一本側重介紹「國保」的日曆,厚達782頁,為全彩印、32開精裝,即將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發行,現已上線京東眾籌。日曆的圖片收集、文字註解寫作以及書籍裝幀設計直到籌款、發行,均由斯飛小組成員們齊心合力完成。



解密中國第一本「國保日曆」背後的故事



專業是這本日曆最鮮明的特徵。其中涵蓋了420餘處最有觀賞性和學術價值的文化古迹,多角度展現建築、彩塑、壁畫、石窟、遺址、墓葬等文化遺產。近6萬字的文字註解全部由斯飛組員撰寫,大到形制描述、歷史事實,小到公元紀年、術語措辭,為了考證他們翻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并力圖用準確典雅的學術語言呈現古迹的藝術感染力和歷史穿透力,還偶爾穿插回顧學術史,使讀者365天每天可以對一處文化遺產有概要而準確的了解。這本日曆既是斯飛小組探訪古迹的成果和總結,也是向啟迪世人的文化遺產的一次致敬。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雲南發現樹葉蜘蛛…真的讓我產生幻覺了…
西藏本教的「母寺」
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神書《推背圖》預言日本亡國,中國統一台灣!
解密中國史上第一部禁書:在國外卻大受追捧
日本戰後對各國賠款一覽表:中國亮了
中國好盟友背後狠捅日本一刀,強行把日本三座油氣田贈給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場對日本戰犯的審判
《中國國家地理》圖片背後的故事
日本才是世界第一山寨大國,領先中國上千年
日本在海外一地慘敗中國:對華再下戰書
中國秘密研發末日神器,美國懊悔把中國逼上這條威脅路
新中國一位上將逝世後美國情報局放假三天
二戰後日本對亞州各國的戰爭賠款總覽,可惜沒有中國
九一八事變,中國國內各方前後的反應
日本皇室是中國人的後裔?
外媒稱中國一鄰國比日本還危險:加快三大神器研發叫囂覆蓋全中國
世界史上奇葩一幕:中國對日本的一場戰役,竟打得日本改了國名!
神書《推背圖》:預言日本亡國,中國統一台灣!
中國人請別再說「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日本提出
未完成的任務:二戰後中國駐軍日本
揭秘:抗戰時期誰是中國「轟炸」日本本土第一人?
未來五年只有一國能與中國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