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溺愛」之新概念解讀

「溺愛」之新概念解讀

「溺愛」之新概念解讀



文 心理諮詢師吳曉達

一說到「溺愛」大家都知道是不好的,所謂:慈母多敗子。


很多人或許知道:被溺愛的孩子,因為整天被愛包圍吃的苦少,會比較自私、不懂得體諒他人;被溺愛的孩子,因為缺乏鍛煉,生活能力會很差等等云云。


然而,吳老師今天想從另一個角度和大家說一說:關於「溺愛」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


1

被「溺愛」的孩子


是不知所措的


小明(化名)是家裡的獨孫,爺爺奶奶百般寵溺,即便小明提出十分過分的要求,都盡量滿足。


一天,小明非要已經60出頭的爺爺趴在地上玩「騎大馬」,爺爺想也不想就應允了,誰料小明騎在爺爺腰上不算,又是蹦又是跳,爺爺一把年紀自然受不住,一不小心就閃了腰。爸爸媽媽知道後十分生氣,拎起小明就是一頓屁股;


後來,爺爺奶奶因為個人原因要回老家,不能和小明他們住在一起了,爺爺奶奶怕小明哭,走的時候沒告訴小明,結果小明午覺醒來後大哭大鬧。後來,和爺爺奶奶打電話、視頻,小明都不願意喊他們,爸爸媽媽見狀狠狠地批評小明不懂禮貌;

慢慢地,小明的爸爸媽媽發現,自己越來越管不住孩子了,就帶著小明過來找我。在後來的諮詢過程中,當我和小明聊起這兩件事情時,4歲的小明一臉不知所措,他低著頭諾諾地說:我以為那樣「騎大馬」爺爺很高興,並不知道這樣做他的腰會疼;我覺得爺爺奶奶偷偷溜走欺騙了我,並不知道他們是為了怕我傷心。


「溺愛」小明的爺爺奶奶,何嘗向孩子吐露過自己真實的感受呢?!在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委曲求全一味地迎合、順從,等出了事情才跳出來責怪、教訓。有想過孩子的不知所措么?


人與人之間,是通過不斷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底線,從而使得彼此的溝通、交往越來越順暢與舒服;只有不斷地向孩子表達作為家長的感受與底線,才能讓孩子慢慢學會理解他人、體諒他人。

「溺愛」之新概念解讀


2


要什麼就給什麼


孩子並沒那麼開心


「即時滿足」幸福感低

讓我們想一想,究竟是:自助吃到「恬著肚子扶牆出」舒服,還是學生時代攢了一段時間錢,然後精打細算地點幾道精緻菜肴,細嚼慢咽、細細品嘗來得感受滿足?


雖然吃自助,可以任性地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但往往東西太多就會憑空增添一些盲目,缺乏計劃性,忘了自己還能吃下多少,一陣陣不斷湧上來的飽腹感,也會多少沖淡了品嘗佳肴的樂趣。


心理學研究發現:「即時滿足」不如經過努力與期待的「延遲滿足」更讓人感覺幸福!


沒有「邊界」感會讓人抓狂


讓我們再一起試想:自己在一間公司打工,老闆是一個沒有原則,計劃、要求模稜兩可的人,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想必會讓人很抓狂吧!


人最怕的就是沒有「邊界感」不知道規則、底線在哪裡,自己的可操作範圍又在哪裡。


同樣是睡半小時午覺,事先安排好的半小時午休,和躺下去不知可以睡多久,卻才半小時就被叫起來的午休,哪個更想罵人?!


一些家長會抱怨孩子煩躁、脾氣差,想想孩子那種身處茫茫大海卻不知「何處是岸」的絕望,即便乘載著他們的 「小船」上堆滿了孩子喜歡的玩具與零食,卻怎麼都無法填滿他們心底里深深的不知所措與恐懼!


不知何時,自己又做錯了!


不知何時,又要被批評了!


這事兒到底行還是不行呢?


只有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自己不可以做什麼的時候,內心才能是平和的。


所以,在我們抱怨孩子一再挑戰我們做家長的底線之前,先想一想:自己習慣於給到孩子的底線,究竟是明確的,還是模稜兩可、軟磨硬施一下就能馬上改變的?

「溺愛」之新概念解讀



3


「溺愛」孩子是為了彌補當年的「匱乏感」


看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蘇東坡在跟佛印交談時問大師: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說: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祖。蘇東坡非常高興。接下來他惡作劇地一笑說,我看師父的坐姿倒像是一堆牛糞。佛印聽罷既不生氣也不反駁,只是微微一笑。蘇東坡以為佔了佛印的便宜,回到家得意洋洋地把故事經過告訴了妹妹。蘇小妹說:哥哥你輸得實在是太慘了。佛印大師心中有如來,所以看你如佛祖;你心中只是一團牛糞,所以看到別人也是一團牛糞。


這則寓言故事很好地說明了心理學上的一個現象:投射!


我們的祖輩,他們出生於一個多子女,且物質匱乏的年代,從小受盡了缺衣少食之苦,對他們來說,獲得自己父母的關注與關愛簡直是一種奢望!


因此,當他們面對自己珍愛的孫輩時,自己內心那種當年的「匱乏感」就會被觸發,在他們眼裡,只要讓孩子多被滿足一份:能夠多吃一口、多穿一件,自己心裡就多安穩一分、快樂一分,彷彿當年那個缺乏關注、饑寒交迫的自己,重新被得到了很好的照顧。


如果祖輩無法意識到這一點,無法正確將自己內心的需要和孩子真實的需要區分開來,當祖輩們在這樣的心態驅使下,是很難不「溺愛」孩子的。說到底,他們所做的這一切,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那個可憐的自己!

「溺愛」之新概念解讀



當你看到這些的時候,或許感覺有些驚訝。很多事,我們之所以無法徹底解決它,是因為人們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抓住了事情的根本,才能真正翻開「科學育兒」嶄新的那一頁!


作者:心理諮詢師吳曉達


「心語心樂」心理諮詢品牌特約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累計諮詢時間200小時以上;母嬰、親子心理專欄作家;0-6歲嬰幼兒心理資深研究者;父母情緒管理資深研究者;「順勢自然、溫和有度」育兒理念倡導者。


長期從事備孕、孕期及圍產期家庭心理諮詢工作;從事幼兒培訓行業多年,有同家長、教育者工作的豐富經驗;《半島晨報》《嶺南少兒報》心理健康專欄撰稿人。


今 日 互 動


# 您對於「溺愛」的理解又是怎樣的呢? #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語心樂心理諮詢 的精彩文章:

TAG:心語心樂心理諮詢 |
您可能感興趣

現象學視角解讀中醫情志概念
聽民謠學概念之重新認識力——力的概念的初步形成
雄安概念股要注意喜新厭舊
如何理解「創新作文」的概念?
健康飲食新概念
《新婚日記》創韓綜新概念 安宰賢晉陞為最浪漫愛情老手
科幻概念解讀:第N類接觸
養蘭植料新概念!
咪蒙的「新概念作文大賽」
漫威好戲不斷,新劇《離家童盟》釋出最新概念圖
傷物語第三部冷血篇發表新概念圖!
養蘭植料新概念
《妖貓傳》曝場景概念圖 「詩情畫意」回歸盛唐之春
「汝窯」「汝瓷」概念之亂象
了解「翡翠」和「玉」的概念
《戰神》新一批概念圖 奎爺父子深入北歐神秘之境!
色系內涵漫畫:新概念鬧鐘
《道德經》最容易被誤解的六個概念
顛覆傳統形象的新概念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