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曾國藩的為學之道:為學和生活分不開

曾國藩的為學之道:為學和生活分不開

曾國藩的為學之道:為學和生活分不開



中國從前學者,常會發生一種錯誤,以為做學問就是隔絕塵世,關起門來讀書。因此書本之外無學問,書本之外無世界。前輩先生往往讀書數十年,而不解世事者,甚或出大門而不知東南西北者,都還是書齋里的本色。就是宋人在那裡喊「學者學為人也」的口號,似乎是與世間相接近了,但是他們日日在那裡尋孔顏樂處,仍舊未免語句上的摸索,結果不過多刻幾本《語錄》,多教出幾個同樣沒用的生徒,實際與古人為學意義,相去尚遠。按《說文》斆(篆文省作學),覺悞也。從教,從冂,冂尚蒙矇也,臼聲。

《段注》冂下曰覆也。尚童蒙,故教而覺之。吾謂凡所不知不能者,皆謂之蒙,經他人之教,然後豁然知之能之,便謂之覺。故學字有提示仿效之義,先生拿過去的文化積累,和他自己的造詣成績,提示學生,學生則憑其良知良能,以仿效,以覺悟,以知類通達,以化民成俗。


《學記》曰:「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又曰:「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學所以如此重要,就是要借過去的文化,啟發後人的蒙昧。固然也未嘗不有聰明特達智慮過人的人,似乎是可以不學而能。然而一人智力,成效總是很少,而所謂化民成俗者,是要使人民於不自覺間,變化其心性,改易其習俗,而趨於一軌,所謂納民於軌物,這是何等偉大的事業!豈一人智力之所能勝?故一方面要孜孜不倦地去學,一方面還要急急地教百姓去學,然後化民成俗的大業,才有希望。在這種學的空氣中,自然不是終日的自己抱著書本教,百姓也終日的抱著書本子去讀死書。

曾國藩的為學之道:為學和生活分不開


舜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為問使自得個什麼?就是要教百姓明了五倫之義,人心皆有,不學則蒙蔽而不能通達罷了。孔子教弟子亦是「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是知古人之所謂學,須在事業上表現出來,才見得是真學問;後世號稱做事業的人,往往不學無術,卑污苟且,而號稱做學問的人,又往往死於章句之下,做古人奴隸,其最大病根,就是把學問和事業分作兩截。


往者已矣,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二人都是以書生而克平世亂,都是在千辛萬苦中,把學問事業,磨鍊成功,都是戎馬倥傯之間,讀書為學不倦,不過,王守仁天資高,是高明一路的人,故其為學途徑,多偏於上達一方面,於下學功夫,則言之頗少。


曾國藩為篤實一路的人,處處腳踏實地,故其為學途徑,最合於下學之門。陽明之學學之不善,還會發生毛病;曾國藩的學問,則無論如何,都不會發生弊端。高明的人應該走這條路,遲鈍的人也應該走這條路,下學的功夫如此,上達的功夫亦不過如此。因為他對學問的見解,不與凡俗同,而自己又能身體力行地做出榜樣來,這便見得他的真學問。他說:


今人都將學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色一章,則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於孝弟兩字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今人讀書皆為科名起見,於孝弟倫紀之大,反似與書不相關;殊不知書上所載的,作文時所代聖賢說的,無非要明白這個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筆下說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並有虧於倫紀之大,即文章說得好,亦只算個名教中之罪人。賢弟性情真摯,而短於詩文,何不日日在孝弟兩字上用功。《曲禮》、《內則》所說的,句句依他做出,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道光廿三年六月六日致諸弟)

曾國藩的為學之道:為學和生活分不開


人不讀書則已,亦既自名曰讀書人,則必從事於大學,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了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乎?……


大學之條目有八,自我觀之,其致功之處,則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誠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誠意,力行之事也。物者即所謂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國天下皆物也,天地萬物皆物也,究其所以當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隨行物也,究其所以當隨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養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齊坐屍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書句句皆物也,切己體察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謂誠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並進,下學在此,上達亦在此。(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致弟書)


這是他對學問的見解,能把書中之事,處處體貼到身上去。照此處所引第一段,好像他所謂大學問,只在孝弟兩字。看第二段,他解格物誠意,然後知我們隨時隨地,都應該在學問陶鎔中。讀書固然是在做學問,即行止坐卧,亦即是在做學問。大概學問之事,原無定項,居家則將家中做到藹然有恩,秩然有序。居國家天下,則使人民各安其所,近悅遠來,推而至於為農為圃,為工為商,各思慎其職而敬其事,便是在做學問。


孔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不違仁便是時時在做學問,朱子所謂「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都見得雖在造次顛沛之間,而為學不輟。不但如此,還要能在職業的本身與環境的本身,去尋求學問。如前所云,農圃工商,就在農圃工商中去求學識,求進益。處困窮的環境,不但能不怨不尤,並且能樂道不渝,處富貴的環境,不但能不驕不泰,並且能謙禮下人,如此一一做到了,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END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國藩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12句頗有哲理的名言
豐子愷童趣漫畫日曆本——《日趣2017》
李世民的用人觀,至今無人可以超越!
我在南方的艷陽里,等一場銀裝素裹

TAG:曾國藩讀書會 |

您可能感興趣

曾國藩的為學之道:學問與事業的結合
曾國藩:「熟」的哲學
曾國藩的為學之道:學問和事業是一回事
曾國藩的治學之道,最精髓的只有三個字
曾國藩:亂極時站的住,才是有用之學
曾國藩:把挫折當學費
曾國藩的處世哲學與人格的修鍊!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學會四招修心術,洞察人心,做個高格局的人!
做人要學曾國藩,做事要學胡雪岩
曾國藩,人權治術、學問和品德
曾國藩的養生之道
曾國藩的末世之嘆:國貧不足患,最怕民心渙散
他學貫中西,卻唯獨不學八股文,因為他的父親曾國藩!
曾國藩:活在中國歷史上最尷尬時代的人
看懂曾國藩的學習之道,受益終身
曾國藩:低調做人的處世哲學
「千古完人」曾國藩的交友之道,值得每個人學習
王陽明、曾國藩、毛澤東最厲害的學問,學會一半,成就一生
王陽明、曾國藩、毛澤東最厲害的學問:學會一半,成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