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你說,古人到底刷不刷牙?

你說,古人到底刷不刷牙?

文丨秒一(歷史研習社專欄作者)


來源丨原文首發於文匯APP


【導讀】

刷牙是現代人生活必備功課」之一,那麼古人他們怎麼刷牙?用什麼刷?什麼時候開始有刷牙記載?聽說用手指刷牙?聽說用楊柳枝刷牙?聽說會自製牙膏?我們一一看來。


沒有發明牙刷之前,古人普遍採用漱口的方法來護齒。


《禮記》中有「雞初鳴,咸盥漱」的記載,表明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懂得了用漱口來護齒。不僅如此,古人還養成了早晚漱口的習慣。


古人還有「叩齒」的漱口方式,很是有趣。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養生》曰:「吾嘗患齒,動搖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朴子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行之數日,即便平愈。今恆持之。」《事林廣記》引《孫真人枕上記》曰∶「撞動景陽鍾,叩齒三十六。」說早上起來,張開嘴,輕輕叩三百下牙齒,顏之推擔心自己年紀大了,牙齒鬆動脫落,他就學抱朴子「叩牙」,說對牙齒有好處,但是我覺得未必,而且也需要堅持,這個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不切實際的,而且也沒有時間。

你說,古人到底刷不刷牙?



你是不是理解為大早上起來敲自己的牙齒三百下,畫風很詭異吧。但其實,叩齒是用舌頭畫圈舔牙齦的方法,同時會產生很多口水,那叫津,這叫叩齒生津,古人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叩齒咽津」,是利腎的。但是,建議刷過牙之後再叩。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裡,人們護齒的方法就是叩齒,潔牙的方式是漱口。

晉葛洪《抱朴子·雜應》篇載,有人問使牙齒變得牢固的方法,抱朴子曰:「能養以華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


就是說經常用美酒或者水漱口,可以清潔牙齒,讓牙齒永遠不會因為食物殘留晃動,早上起來漱口到三百下,當然這是誇張的說法,就是盡量把牙齒中的食物殘渣漱掉。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說「:吃過飯後要漱幾次口,要是不這樣,就會得齲齒。」宋人張呆的《醫說》中則直接對漱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卧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認為早上漱口不如晚上睡覺前漱口,可見晚上漱口的重要性。


古人漱口頗有講究,漱口有專門的「漱口劑」——鹽水、濃茶、酒


用鹽水、濃茶、酒來漱口,確實有抗菌、殺菌、防止齲齒的作用。看來古人在尋找「漱口劑」的材質上,還真下了一番功夫。

隨著生活知識的積累,古人又發明了揩齒法,即用牙刷刷牙的方法。


沒有發明牙刷之前,古人為了安心刷個牙,也是用盡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大約從唐代開始,中國人開始利用簡單的藥物揩齒。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每天早晨以一捻鹽放入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飲食後,用濃茶漱口,煩膩就會除去,而脾胃自和。」

你說,古人到底刷不刷牙?


用什麼「揩齒」呢?宋蘇軾在《東坡志林》中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



將上好的松脂放在細網格布袋子里煮,用熱水煮。煮出來浮在表面的就用竹製的工具撈出來,再放到水裡煮。然後再放入生白茯苓,再倒碎,磨成粉末,這樣每天取一點刷牙。不僅能使牙齒堅固,還能保持容顏,使頭髮烏黑髮亮。



使牙齒加固我覺得可信,但後兩者未免有點誇大。


敦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


到明代更有人主張用左右手同時擦牙。可見,那時的牙刷使用還不是普遍。在莫高窟的經變畫,如唐《勞度叉斗經變》中,描繪「外道」最終皈依佛法時,常常進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

你說,古人到底刷不刷牙?



佛教中的揩齒,真的在用手


揩齒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那樣: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藥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要將手和牙齒接觸,總覺得怪怪的。

你說,古人到底刷不刷牙?



不過好在還有這個


《清稗類鈔》收錄了一首「牙刷銘」:



惟口啟羞,亦復含垢。積垢毀齒,大開狗竇。


有物拭之,晨興之候。短小精悍,誓殲群醜。


狗竇就是類似於小孩子沒有門牙,那種樣子,很滑稽。



從這裡不難看出,到了清末有些人刷牙已是早晚各刷一次了。自此,刷牙這一重要的衛生保健習慣,也就延續到了今天。那麼,你有古人講衛生么?


牙膏和牙粉


宋代醫著《太平聖惠方》中載有藥膏葯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這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牙膏。確切地說,這種牙膏其實是「藥膏」,與之相配套的,是植毛牙刷。


宋朝人對護齒還是有研究的,隨著雛形牙膏的出現,又出現了材質各異的「牙粉」。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就曾自己配製過牙粉。他把松脂和茯苓晒乾搗末,篩出細粉來裝袋,這便是「蘇氏牙粉」。刷牙時,先把一小勺牙粉放嘴裡,喝口水,漱一下,吐出,然後再刷牙。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也曾配製過牙粉,「沈氏牙粉」的主要原料是苦參,其製作方法與「蘇氏牙粉」基本相同,但是刷牙的方法卻與蘇軾不同:蘇軾是先用牙粉漱口,吐出後再刷牙;而沈括則是在馬尾巴牙刷上蘸上清水,灑上牙粉,再刷牙。沈括的刷牙方式已經接近於今人了。


刷牙方法


除了這些護齒方法之外,古人還發明了一種簡易的刷牙方法——嚼木,即飯後嚼些嫩樹枝來清潔牙齒。

你說,古人到底刷不刷牙?



對,就是這種木頭


《本草綱目》中有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的記載。《華嚴經》中說,「嚼木」共有十大好處:消宿食、除痰疾、解眾毒、去齒垢、發口香、能名目、潤澤喉嚨、唇無皺裂、增益聲氣、食不爽味。嚼些嫩樹枝就能收到這些護齒效果,這恐怕是很多現代人沒有想到的。


齒木


武則天時代,有個僧人叫義凈,他原來是長安大薦福寺的,後來遊學到天竺,就是印度。在歸國前夕,寫了本書叫《南海寄歸內法傳》,首次將印度人人潔齒的方法正式介紹到國內。上文說道,古人會在嘴裡嚼樹枝潔凈口腔,當時,我們把這些叫做「齒木」。


齒木的取材製作非常簡單:取楮、桃、槐、柳等常見樹木的枝條,蓄以備用,使用時將枝條一端用牙齒輕緩細嚼,使木纖維散開成絨絮狀,然後用絮狀端揩刷牙齒。古人要這麼自己嚼出來,突然覺得好心疼。印度人不僅食後要嚼齒木,每日晨起也必要嚼齒木。古人在工業化沒有到來的時刻,自己發明牙刷,看著也是蠻可愛的。


在中國古代詩文中,也有對這種刷牙方式的記載。


如杜甫《別贊上人》:



楊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


是身如浮雲,安可限南北。



杜甫早上起來也是要用「楊枝」刷牙的,大家腦補一下,我們的杜甫早上拿個柳枝刷牙,想的是憂國憂民的南北大事,豈不是很感動?


還有白居易的《臨水坐》:



昔為東掖垣中客,今作西方社內人。


手把楊枝臨水坐,閑思往事似前身。



不知道這裡是不是拿著楊枝,飯後漱口。


後來楊枝發生了異化。中國不像印度溫暖潮濕,「齒木」取材不方便。


大約是為了尋找齒木的替代品,趙宋時代,出現了用馬尾製成的植毛牙刷,名曰「刷牙子」。


宋人周守中在《養生類纂》中記載:「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說明,從宋代開始,人們就已經開始用帶毛的牙刷來刷牙了,只是最初的材質是馬尾,這有些出乎人們的意料。


至南宋,牙刷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因為在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甚至出現了牙刷「專賣店」。宋吳自牧《夢粱錄·鋪席》中的如下載:獅子巷口徐家紙札鋪、凌家刷牙鋪、巷口陳花腳麵食店、傅官人刷牙鋪、楊將領藥鋪......可以看到有很多牙鋪。

你說,古人到底刷不刷牙?



後來,考古學家曾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


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墓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經考證,認定此物為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潔用具,即今天所說的「牙籤」。


晉代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中也有「寄一枚剔牙籤給兄長您」的話語,說明當時人們已經開始用牙籤剔牙了,而且把這種東西視如貴物,不然陸雲也不至於大老遠地給哥哥寄一枚牙籤。


編排:@耕讀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資訊 的精彩文章:

畫地為牢的學術界:互相看不起,誰都覺得本學科最偉大
康熙為什麼不讓挖人蔘?
全球史的秘密:塞爾登中國地圖
3分鐘入門中國美術史
乾隆:朕奏是好這口兒味!

TAG:明清史研究資訊 |

您可能感興趣

不刷牙,古人怎麼做到「唇紅齒白」的?
沒有牙刷的古人,你肯定沒猜到他們刷牙的工具!
在沒有牙刷牙膏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刷牙的?
古人千杯不醉到底是不是在吹牛?
沒有牙膏的日子,古人如何刷牙?
揭秘:古人沒有牙刷?但這種刷牙方式太給力!
「古人說」,你到底是要鬧哪樣?
討不到老婆咋辦,古人說為什麼不去搶
古人常說「千杯不醉」,他們所喝的酒到底是幾度?
还在喷古人不会打仗?看了这些,键盘侠们可以安静了!
古人打仗遇到攻不下的城池為什麼不能繞過去?是古人傻嗎?
古人晚上這樣睡覺!你肯定想不到古人拿什麼充當枕頭
古人靠蹴鞠、盪鞦韆健身變美?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古人到底用什麼來洗澡?看完一定讓你讓你瞠目結舌
人真的能感覺到自己快死了?古人說的「迴光返照」到底存在不存在
古人分手時會說啥?沒想到可以說得這麼令人心碎!
古人的酒量到底有多少?黑人為什麼喝不過白人?我來給你講講
古人是怎麼洗頭的?多少天洗一次?看了你就懂了
古代牛人兵器的重量都是虛構的?不要以自己做不到就說古人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