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孟子為何好辯

孟子為何好辯

【編者按】華文好書10-11月榜公布,《經典里的中國》(全集)入選,該系列是楊照結合「歷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詩經》《論語》《孟子》《老子》《墨子》《莊子》《戰國策》《左傳》《荀子》《尚書》)的選讀和導讀。通過對這十部經典的部分章節的逐字逐句解讀,還原經典於具體的歷史情境和歷史脈絡。本文選自《經典里的中國:孟子》。



孟子為何好辯


孟子


孟子的雄辯建立在一個他自己深信不疑的道理上——仁義可以強國、仁義可以征服、仁義可以戰勝諸國統一天下。那個時代的國君念茲在茲的都是如何擴張國勢,如何比鄰國更強,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征戰。他們不理會傳統倫常規範,覺得那是已經證明過時、失效了的方法。


儒家傳承封建王官學,以古昔為標準,嚴厲批判現實,主張逆轉變化,恢復想像中的封建宗法黃金年代,恢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倫定則。這樣的態度,基本上是不現實,也無法應對現實的,而是要取消現實已有的變化,將時間扭轉回去,認為只要回到過去,一切就都好了。


這種主張,在戰國時期愈來愈無力。尤其是做國君的,特別聽不進這種話。一來,現實征戰幾乎不存在他要不要打的選擇,不是你占人家土地,就是人家攻過來占你的土地。二來,真要回到過去,難道像魏國這種因破壞了封建宗法才興起的國,要自我取消國的地位,梁惠王要交出國君位子,退回去當大夫嗎?

到孟子的時代,真正有力量、有市場的,是純粹現實功利的主張。縱橫家教國君如何善用和鄰國之間的關係,創造對己國最有利的情況。兵法家教國君如何訓練軍隊、如何加強紀律、如何布陣作戰。還有法家教國君如何更有效管制人民、如何集中人力與資源、如何降低統治上的不利變數。


孟子了不起的地方,在於開創了一條傳統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的新道路,並且找到了一種用來描述、推動這條新道路的論辯方法。孟子不是傳統主義者,他不用「這是過去傳留下來的,是聖王發明、運用過的,所以一定是好的」這種傳統主義邏輯。他看重現實,針對現實而改寫了仁義的意義。


當時的人普遍認為仁義就是一套傳統政治原則,是在沒有列國爭戰環境下形成的規範,仁義必然無助於富國強兵的現實需要。孟子卻發動其滔滔雄辯,讓我們在兩千多年後仍然感覺得到內在的道理熱度,主張仁義既不會妨礙富國強兵,也非和富國強兵無關,相反,仁義是朝向富國強兵最好甚至是唯一的途徑。不循仁義之途,無法確實地富國強兵,還會帶來許多後遺症。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很多人會背孟子這句話,卻很少人回到歷史的情境下真切了解孟子的不得已有多「不得已」。他的不得已,是因為他的主張違逆時勢潮流,更因為他的主張也不是單純從前人那裡承襲而來的。他必須要辯,才有機會在眾聲喧嘩的戰國環境中,越過更容易被理解的傳統主義和現實主義立場,被國君聽到。


後世儒家變成了正統,孔孟又是正統中的正統,於是人們往往就忘了一個再清楚明白不過的事實—孔孟相關經典產生時,他們的想法、說法可絕不是正統。他們必須費很大的力氣對抗當時的主流,努力改變別人的想法。他們說的道理,不是一眼就能懂得,他們更未握有可以強迫別人必須接受這些道理的權力。孔子活著的時候,沒有這份權力;孟子活著的時候,也沒有這份權力。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真不是隨便說的。不辯,不靠辯建立起名聲,手上沒有任何具體權力的孟子,恐怕連讓梁惠王見他,客客氣氣打聲招呼說「叟不遠千里而來」的機會都沒有!



孟子為何好辯


《經典里的中國:孟子》 楊照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年11月



(本文為騰訊文化簽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探尋一個好社會:對美好社會的思考
從來沒有趕上過他,而他已經被時代拋在身後
海明威寫給菲茨傑拉德:忘掉你的個人悲劇
絕世之戀:海明威與巴黎妻子的愛恨情仇

TAG:騰訊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好好先生」蕭何為何要幫劉邦誘殺自己的好友韓信
「好好先生」蕭何為何要幫劉邦誘殺自己的好友韓信?
司馬炎為何要選「傻子」司馬衷當太子?有何隱情
孔子告訴你:為何要近君子、遠小人?
孔子為何送大雁?老子為何伸舌頭?
曹操的兒子們這麼優秀為何卻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朱元璋為何把皇位傳給他的孫子朱允炆?卻不傳給他兒子朱棣
好好推廣英國文化的本職不幹,他為何花錢去抹黑喬治小王子?
賈母為何不把漂亮的薛寶琴嫁給自己孫子
禹音:孔子為何不談黃帝
為何你這麼好,妹子還是不鳥你!
吳三桂好不容易追回小妾陳圓圓,後來為何不寵她呢?
宋真宗寵妃劉娥認親為何被拒絕?有什麼隱情
鎮元子為何不與唐僧結拜為兄弟?為何是孫悟空
對老子出言不遜 卻為何敬他是條漢子
譚嗣同死於何人之手?一條好漢子,為何會被袁世凱騙殺?
蔣介石與宋美齡那麼恩愛,為何沒有孩子
孔子為何反對弟子學農?
林娘子為何沒受到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