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古大帝-康熙皇帝一生的榮與過!

千古大帝-康熙皇帝一生的榮與過!


| 歷史 | 真相 | 揭秘 | 神奇 |

用碎片化的細節撬開你所不知道的各類震驚雷人的歷史真相事件


康熙帝,滿族, 全名愛新覺羅·玄燁,廟號清聖祖,「康熙」為其年號,清朝習慣以年號稱呼皇帝。康熙系滿清入關後第一皇帝順治皇帝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卒於1722年11月13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執政長達61年。



勤」「慎」


康熙處理軍國大政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勤」,另一個是「慎」。   康熙一生勤政。「勤政實為君之大本,怠荒實亡國之病源」。清朝的皇帝,從天命汗到光緒帝(除同治帝外)都是勤政的。從康熙開始,皇帝每天都要御門聽政,就是在皇宮乾清門前,由皇帝親自主持御前朝廷會議。因為最初康熙聽政主要在乾清門,所以稱作御門聽政。即使在康熙十八年發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門聽政。康熙從親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


集中帝權

康熙即位之時,清朝處於雖然建立,但國家正百廢待興的局面。而康熙雖然當了皇帝,但因為年幼,國家大事的決斷基本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手中。這四位輔政大臣,索尼居首位,總掌啟奏批紅等大權 愛新覺羅·玄燁


,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蘇克薩哈富有才幹,但與鰲拜不和。其後的遏必隆則為人圓滑,不與人爭鋒。對權力最有野心的是鰲拜。為了在索尼退下之後掌控朝政,鰲拜一方面拉攏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擊蘇克薩哈。在處理朝政時,鰲拜十分專橫,根本不將康熙帝放在眼中。 康熙帝說:「天下大權,當統於一。」(《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康熙帝為強化皇權,上演了一場智擒鰲拜的歷史大戲。   康熙以退為進,在祖母的支持和幫助下,一方面避免與鰲拜發生正面衝突,一方面韜光養晦,此時兵部左侍郎潘湖叟黃錫袞密助年幼的聖祖康熙主政於朝,逮捕鰲拜;力贊提督施琅請設官鎮守議,出師於台。庚戌以協助聖祖統兵征剿獲勝、平定『三藩』克振軍威有功,九年八月遂贊襄機務協助國朝舉賢才振綱目、定國是正人心,勞績茂著,深受聖祖倚重。康熙九年十月,拜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時兼武英殿總裁官專心指導玄燁學習治世本領,並尋找適當時機剷除鰲拜。   為進一步鞏固皇權,康熙皇帝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設立南書房,並逐步形成了以南書房為核心的政治中心,加強了皇權。   然而就在康熙帝集中皇權的11年後,1688年英國爆發了光榮革命。開始形成君主立憲制,逐步走向推行民主。自此東西方的政局差距越來越大。


政治完善


在政治上,康熙進一步加強了皇權。他表示「天下大權當統於一」(《清聖祖實錄》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身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清聖祖實錄》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為此,他一方面通過各種手段,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限制滿洲貴族的權力,如剝奪各旗王公幹預旗務的權力,破除「軍功勛舊諸王」統兵征伐的傳統,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影響等。另一方面,康熙將用人之權、獎懲之權親自控制,不許大臣干預;並設立密奏制度,以廣泛體察下情。這種統治方式為被雍正、乾隆二帝繼承和發展,並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崇尚儒學


康熙自幼就對儒家學說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冊第80頁)。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布清廷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本。康熙崇尚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文件專制達到了頂峰。晚年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餘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鬥,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康熙帝的這一態度為清朝內部持續數十年的文化紛爭(也是治國方略的紛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經濟發展


康熙認為「家給人足,而後世濟」,在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體現了他仁愛的一面。其一,是廢止「圈田令」,即廢止滿清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康熙在詔書上說:「自後圈佔民間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給還民間」,其二,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清初規定墾荒三年內免稅,以後改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墾荒田十年後徵稅。這一政策刺激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耕地面積迅速增加。其三,實行更名地政策。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

文化民族


康熙強調興禮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詔說:「盛治之世,餘一餘三。蓋倉廩足而禮教興,水旱乃可無虞。比聞小民不知積蓄,一逢歉歲,率致流移。夫興儉化民,食時用禮,惟良有司是賴。」


政績介紹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復經濟,清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清初人口從明末的五、六千萬急劇下降,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人丁數字是1913萬,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為2462萬。這只是丁數,不是人口總數。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內亂,將台灣收回,使中國的疆土進一步擴大。當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為1300萬平方公里。



收復疆域


御駕親征


初步形成了剿撫並用的方針,即「亂則聲討,治則撫綏」(《清聖祖實錄》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憑天道,俯愜人情,以萬不得已而用兵」(《御制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認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清聖祖實錄》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遏制了沙俄的擴張,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武力平定割據台灣的鄭氏家族,使台灣回歸;康熙還親征新疆準噶爾,擊敗噶爾丹,使蒙古土爾扈特臣服清朝。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鳳山、諸羅),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統一管理下,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更加密切。


平定三藩


所謂「三藩」,是指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來,他們各霸一方,形成幾股割據勢力。「三藩」都擁有大量武裝。特別是吳三桂,「功最高,兵最強」,積極儲將帥,習武備,使「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他們仗著自己日益壯大的力量,飛揚跋扈,不聽約束,給滿清以很大威脅。而且所耗軍費巨大。 愛新覺羅·玄燁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齣散布檄文,煽誘鼓動。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叛清。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叛。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陷落,一時局面相當嚴重。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變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被迫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1677年投降。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平復。1678年八月,吳三桂死,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雲貴悉平。


平定叛亂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軍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附清朝,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也與清政府關係密切。   噶爾丹叛亂被粉碎以後,喀爾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來的居住地。清政府府的幫助下,噶爾丹暫時退兵。   設置將軍和參贊大臣率兵駐守科布多和烏蘇雅台等重鎮,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地區的管理和統治。


遏制俄國


明末清初,沙俄在亞歐大陸上不斷向東擴張,並於17世紀中期侵入了中國黑龍江地區。沙皇多次遣使來華,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關係,但因俄國侵佔中國領土等問題而遭到清政府拒絕。此外,由於清初國內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紀80年代中期,康熙才對黑龍江地區的俄國據點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


管理西藏


在西藏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冊封達賴政策外,還派兵於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間入藏,擊敗了佔據西藏的準噶爾叛軍。此後,清政府分兵駐藏,並任命康濟鼐和頗羅鼐二人分理前後藏事務。


康熙一生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概括說來,共有八點:   第一,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第二,統一台灣,開府設縣。   第三,抵禦外侵,締結和約。   第四,親征朔漠,善治蒙古。   第六,移天縮地,興建園林。   第七,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第八,吸納西學,學習科技。  康熙帝既有功績,也有缺憾。康熙帝的缺失,可以列出很多。如台灣內附後開放海禁,但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突然宣布商賈"南洋不許行走",此一決策,大有失誤。又如晚年禁止天主教傳布,則切斷了中國與世界文化的聯繫。再如禁止採礦使國家財政收入減少,也使手工業材料發生缺乏,對社會經濟發展不利。另如限制新武器的試驗、製造、配置,影響軍力的強盛等。但歸納來說,主要在五項制度方面有缺失。   清朝開國「二祖一宗」就是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和世祖福臨(還有多爾袞),他們在建國時、在入主中原後,於制度的設計,存在嚴重缺失。康熙帝在位時間久、皇權威望高,他應當、也可能對其弊端做出重大改革。康熙朝雖遇到新問題,但他對這些問題的解決缺乏原始創新,或者根本沒有意識到,或者意識到了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他的長處主要是解決傳統的問題,比如勤政、治河、農桑、尊儒,善於在前人走過的道路上再前進一步,或者恢復起來,或者更加完善。他沒有對自己遇到的各種新問題作一個整體的認識,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繫,進行總體性的反思和回應。最後清朝滅亡正是下述新問題交織的結果。   一、八旗制度沒有徹底改革。八旗制度在打天下時起過積極作用,但對治天下呢?這就表現出清朝"二祖一宗"(還有多爾袞)在八旗制度的設計上有嚴重的缺失。當時只考慮到旗人政治、經濟、社會利益而埋下隱患。   二、皇位繼承沒有建立章法。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採取明朝的"嫡長制"。清太祖、太宗朝是"貴族公推制"。順治朝是"皇帝遺命制"。康熙帝則採取"立皇太子制"。他將二歲的胤礽冊立為皇太子,作為皇位的接班人。事與願違,康熙帝兩立兩廢皇太子,鬧得朝廷紛爭,個人健康受損。英國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發生"光榮革命",走向君主與議會共同統治的歷史。清朝卻在"家天下"的圈子裡轉悠。其結果,雍正帝實行"秘密立儲制",慈禧太后實行"懿旨確定製",路子越走越窄,最後走向滅亡。   三、吸納西學沒有進行推廣。康熙帝當時的主要社會矛盾,不是東西問題,而是滿漢問題。他是中國歷史上既了解西方科學文化,又精通中華傳統文化的唯一的封建君主。他學習西方的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音律學、醫藥學、解剖學、測繪學等。還建立蒙養齋,被西方稱為 "皇家科學院"。但康熙帝僅僅局限在個人興趣、個別皇子、個別官員的研修,沒有成為政府行為,也沒有形成國策。   四、人口發展沒有長遠之見。清承明制,丁納銀,地交賦,丁銀與地賦分征。康熙朝的人口,隨著社會安定、經濟發展開始較快地增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規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清聖祖實錄》卷二四九)這個規定的積極意義是,減免新生人丁的"人頭稅"。他的兒子雍正帝又規定"攤丁入地",從此免除了"人頭稅"。這項政策的正面影響是,免除丁銀,減輕人身依附,促進人員流動;負面影響是,刺激人口,過快增長,乾隆時達到三億,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全國人口達到405 923 174人。人口猛增,解決的一個方法是獎勵墾荒,而大量墾荒又破壞生態平衡。一項重大政策的制定,要考慮長遠的後果。這點康熙帝當時是不能認識到的,只是後人回顧歷史,從中取得一點教訓。   五、文化差異沒有根本彌合。康熙帝為了解決滿漢之間的文化衝突,採取許多措施,做了很多事情。弱化議政王大臣的權力,就是削弱滿洲貴族權力的一個措施。康熙朝有過兩起文字獄,皆因民族問題而起。清朝最後還是於民族問題、特別是八旗群體特殊化、尤其是八旗貴族掌控朝綱的問題,得不到根本的解決。孫中山"驅除韃虜"的綱領,雖然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卻反映了埋在漢人心中的積怨。清朝最後還是在"文化"問題上翻了船。

覺得不錯,底部隨手點贊喲↓↓









鄰家小妹

微信號:

heqiang97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簡介:

【嶺家小妹】只為尋找綠色、原生態植物為成份的健康食品。需要雲南純天然特色,三七粉、精油皂、手工黑糖...... 請加我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千古一帝:永樂大帝
始皇帝嬴政與康熙大帝,誰更配得上千古一帝?
帝俊和玉皇大帝的關係 帝嚳和帝俊同一人嗎
鴻鈞老祖與玉皇大帝,誰才是三界第一大神?
康熙大帝的小楷
永樂大帝朱棣傳奇的一生
為什麼說苻堅是和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和康熙帝並稱的中國大帝
中國歷史上最配稱千古一帝的六大帝王,劉邦朱元璋乾隆全落榜
彼得一世的精鐵甲和康熙大帝的蘭花指
九皇大帝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劉徹,漢武大帝
中西歷史的驚人巧合:彼得大帝VS康熙皇帝
玉皇大帝的師傅,玉皇大帝厲害嗎?
明朝的神仙皇帝嘉靖大帝
漢景帝的一夜風流,竟誕生了一偉大帝王,拯救了整個大漢王朝
康熙大帝,勤奮好學,終成千古一帝
《西游记》中,玉皇大帝的权利有多大?
看完彼得大帝的一生,你還認為康熙是千古一帝嗎?
他是玉皇大帝的原型,歷史千古一帝,難怪可以取代昊天和太上老君